吳逸琦??
摘要:幼兒泥工活動是指幼兒以泥為材料,用手及簡單的工具塑造形象的一種教學活動,它的主要特點就是手腦并用。在泥工活動中,幼兒基本技能的習得與主題活動中內容的安排有著緊密的聯系,如何使主題內容更好地為泥工學習服務,本文將進行詳細的敘述。
關鍵詞:基本技能;主題內容;整合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反應在他的手指尖上。泥因為它的色彩鮮艷、質地柔軟、可塑像強等特點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孩子們在反復捏弄中塑造出各種形象奇特的物體的同時,也會使他們的手指和小肌肉都得到充分的鍛煉。對于剛入學的小班幼兒來說,塑造形象是不太可能完成的,所以我們將活動內容定為基本技能的習得。基本技能包括搓、壓、盤、卷等,教師從幼兒的思維發展規律出發,由簡到易設計不同的活動,發展幼兒的多種才智。
一、 以搓圓、壓扁為基,激發幼兒玩泥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有一種先天性的行為趨避傾向——趨向積極的情感體驗而回避消極的情感體驗。幼兒尤其如此,對于能帶給他們快感并讓他們獲得成功體驗的活動,幼兒總是樂此不疲,并能表現出不凡的創造性。”因此,在泥工活動中,激發幼兒興趣,使幼兒興趣盎然地參與活動,是學習泥工的基本條件。因此我們將搓圓、壓扁兩個技能通過不同的活動形式滲透在前幾個主題活動中,讓幼兒對這樣單一的訓練感興趣,從而得到鍛煉。
技能:
1. 搓圓:將不平整的泥放在泥工板上,用手心滾成圓球狀。
2. 壓扁:將搓圓后的泥用手心壓扁成“大餅”狀。
主題:《金桂節》《我上幼兒園》《圖形寶寶》。
九月剛開學,我們就在下午活動中提供了各色超輕泥,讓幼兒自由擺弄、捏玩,孩子們對這一團團的超輕泥有了初步的感觸。九月恰逢金桂節(中秋節),很多地方除了吃月餅之外還會吃米團,所以我們就是設計《做米團》這個泥工活動。活動前讓幼兒對米團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米團是圓圓的,像球一樣,幼兒自由自己取泥,放在手里捏一捏,揉一揉,接著我們將搓圓的技巧用兒歌的方式傳授給孩子們:超輕泥、放板上,手心里面滾一滾,圓圓的米團變出來。孩子們的積極性別提有多高了,一邊做一邊念兒歌,沒一會工夫盤子里都放不下了。經過一階段的練習,孩子們對搓圓的技能已比較熟練了,對幼兒園的生活也已經比較適應了,結合《我上幼兒園》的主題,我們就請幼兒帶來了小時候的照片,在社會活動中讓孩子們知道自己長大了,過后我們設計了《制作相框》的泥工活動。教師將收集的幼兒照片黏貼在牛皮紙上,做出相框的樣子,孩子們就已經甚是喜歡了。活動中教師將壓扁的技能同樣通過兒歌的形式傳授給幼兒:拿出超輕泥,搓成小圓子,手心摁一摁,圓形變出來。制作相框時教師會適時提醒幼兒可以加入不同的顏色,圓形擺放可以分散一下,讓幼兒的作品可以更加美觀地呈現出來。在這個作品中會發現,許多幼兒用手心壓扁的力度掌握不均勻,很多都是橢圓形,為了讓幼兒繼續練習這個技能,我們在《圖形寶寶》這個主題中設計了《小魚吐泡泡》的泥工活動。在卡紙上畫好一條條小魚,小朋友們用超輕泥做出魚泡泡,雖然都是進行壓扁技能的練習,但是不一樣的活動,讓幼兒對壓扁技能的學習充滿熱情。
二、 以搓條、盤繞為基,提高幼兒泥工技能
陳鶴琴先生曾說過:“游戲的直接用途雖只是尋求快樂,而間接的用處則更大。”在泥工活動中我們會設計不同的活動形式向幼兒滲透泥工技能。在實踐中,我們采取了泥工活動游戲化的方法,讓幼兒覺得自己是在玩,在與超輕泥做游戲。
技能:
1. 搓條:將超輕泥放在手心里,上下來回滾動成長條狀。
2. 盤繞:將長條狀的超輕泥慢慢卷起來盤繞成螺旋狀。
主題:《九九節》《秋葉飄》《我喜歡》。
九月初九正值重陽節,在孩子們的印象中老爺爺都是有長長的胡子的,于是我們就設計了《爺爺的胡子》泥工活動。活動前期我們準備了老爺爺的卡通頭像,活動中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掌握搓條技能,我們依舊沿用了兒歌的形式:小圓球,放手心,上下上下搓一搓,變出長條做胡子,爺爺嘴邊貼一貼。孩子們搓的長條長短不一,黏貼在頭像上,還真有那么幾分相像。但是在活動中我們發現幼兒搓的長條粗細不均勻,有的地方很細,有的地方很粗,于是在《秋葉飄》的主題中我們繼續進行搓條的練習,設計了《制作菊花》的泥工活動。將粗細比較均勻的長條圍著花心擺放好,一朵朵菊花就做出來了,放學時,他們還會領著自己的爺爺奶奶來賞菊呢。在搓條的基礎上,我們開始進行盤繞技能的學習,在《我喜歡》主題中我們設計了《好吃的棒棒糖》泥工活動,讓幼兒將長條的一頭卷起來,慢慢盤繞成螺旋狀,最后插一根紙棒,漂亮的棒棒糖就做好了。后來孩子們還發現將兩種不同的顏色混在一起就是兩種味道的棒棒糖,在興趣的牽引下,泥工技能不斷得到提升。
三、 以切割、圖示為輔,提升幼兒作品的精細度
到了小班下學期,幼兒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開始學習和掌握一些小肌肉動作技能,也很愿意自己嘗試做一些事情。為此,我們在實踐中運用了泥工活動來發展小班幼兒的精細動作,有效發展幼兒手部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從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在泥工教學中,除了教師的示范,我們還會引導幼兒自己觀察圖示完成作品,養成自己開動腦筋的好習慣。
技能:
1. 切割:運用泥工小刀將圓形切割成兩個半圓形。
2. 圖示:將作品的制作過程呈現出來的方式。
主題:《我的故事》《神仙節》《夏天真快樂》。
在《我的故事》主題中,幼兒對自己有了初步的認識,于是我們就設計了《這是我》的泥工活動,請幼兒來做一做自己。先做一個大大的圓臉,然后在臉上貼上眼睛、鼻子、嘴巴,這些都難不倒我們的小朋友,頭發卻成了難題。班級里有許多幼兒都有前劉海,怎樣才能做出這個半圓形的劉海呢?教師嘗試將泥工小刀提供給幼兒,指導幼兒將圓形切割成半圓,拿到工具后的孩子們個個都是小心翼翼進行切割,還會輕輕地拿起“劉海”擺放到圓臉上,這樣精細的動作都能完成,真是給了我們一個大大的驚喜,還有幼兒創意地在“劉海”上劃了幾刀,說是一根根的頭發。在《神仙節》里,各種東西都被冠以神仙的名義,有神仙花、神仙魚、神仙蝸牛,幼兒可以自由選擇進行制作。教師在活動桌面上提供了可供選擇的圖示,將神仙魚、神仙花、神仙蝸牛的制作步驟用超輕泥做在了題板上,幼兒根據步驟圖進行一步一步地制作,當然這些制作中難點技能幼兒已經基本掌握了。到了《夏天真快樂》的主題,我們發現下午點心環節,孩子們對西瓜甚是喜愛,而且在夏天家家戶戶都會吃到西瓜,我們就設計了《好吃的西瓜》這個泥工活動。教師這次沒有手把手地進行講解,而是直接出示圖示,讓幼兒來說一說,根據幼兒所說的步驟教師來制作西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會提醒幼兒將西瓜籽做得小一些,注意比例,接著就直接放手讓幼兒做。有了前兩次的活動作為基墊,幼兒的作品都很精細,有的幼兒還做出了水滴型的西瓜籽。
四、 以欣賞作品、展評作品為優,激起幼兒創作欲望
在開學初的時候,我們就在班級里開設了泥工作品墻,將一些簡單的泥工作品通過照片的形式讓幼兒來欣賞,還收集了中大班幼兒的部分作品陳列出來,讓孩子有了目標和自信,同時培養幼兒對美的事物要有一顆欣賞的心。因為展評作品是幼兒提高認識的過程,是培養他們審美能力的過程,當然更是他們體驗創新樂趣的過程。泥工活動中創設一個介紹作品的寬松環境有利于促進幼兒創新性思維的發展。孩子們在介紹自己的構思時,會激起其他幼兒創造的火花,這時我們就及時鼓勵有創意的觀點,尊重幼兒的想法,促進幼兒不斷聯想和想象,進一步用語言講述自己的作品。
主題:《春龍節》《春天真美麗》。
在《春龍節》主題活動中,孩子們欣賞了大班哥哥姐姐們為“寶寶”設計的發型后,也激起了他們的創作欲望,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提供了“寶寶”的頭像,孩子們有的搓長條做出細細長長的發型,有的將長條盤繞成卷發,還有的在頭上做了花型頭飾,雖然不像大班的孩子們做得那么精致和相像,但孩子們的創作欲望是源源不斷的。在《春天真美麗》的主題的春游活動中,孩子們對蝴蝶充滿好奇,教師就嘗試讓幼兒來制作蝴蝶。蝴蝶的花紋是多種多樣的,在欣賞了蝴蝶花紋的圖片后,教師重點提醒幼兒蝴蝶花紋是對稱的,大家就自由進行創作,有的在蝴蝶背上設計了花朵紋樣,有的設計了水滴紋樣,有的設計了原點圍繞環形紋樣等等。講評時請每一位幼兒都說說自己的創作,還讓大家一起來評評,誰的花紋最有創意。當然,那么多的蝴蝶展示在哪里,我們也是煞費苦心,將它們穿成了蝴蝶鏈條,做成了區域隔斷,孩子們進進出出都會看到一只只振翅飛翔的蝴蝶,自豪之心油然而生。
捏泥是快樂的,那彩色的、軟軟的超輕泥在孩子們的手中千變萬化,或圓或方或扁或長,這神奇的變化帶給孩子無窮的快樂。他們通過游戲超輕泥,將天真爛漫、粗獷豪放的造型帶入自由創作中,利用超輕泥這種媒介,記錄對生活經驗的感受,獲得情感的宣泄,自由創作的快感,使其真正成為開啟幼兒智慧大門的鑰匙,促進幼兒自信、富有個性地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