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
摘 要:教育學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長”這一著名的理論觀點,揭示了教育的本質。為了落實新課標的教學要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當代教師應當注重建構生長型課堂,課堂中既有預設,也有生成,使學生身心愉悅地獲取知識,獲得成長。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針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淺談了幾點優化預設與生成的教學策略,與各位同行共享。
關鍵詞:小學數學;預設;動態;生成
新課標提出:“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預設能夠使課堂高效而富有條理,生成能夠使課堂精彩而富有活力,當代教師應當注重優化課堂的預設與生成,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一、 正本清源,認識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系
“預設”與“生成”表面看起來矛盾,實則并不矛盾,兩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教師既不能只顧預設按照固定路線實施教學,使課堂死板乏味,也不能放任自流,對教學沒有規劃,使課堂信馬由韁,而是應當把握兩者之間的平衡,通過“預設”去促進“生成”,通過“生成”完成“預設”的目標,兩者相輔相成,使課堂精彩靈動。
二、 精心預設,做好鋪墊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個高效的數學課堂離不開教師的精心預設,沒有預設的課堂仿佛空中樓閣。當然,當代教師大都十分重視課堂的預設,在講課之前進行了大量的備課工作,然而預設不僅僅是教學目標、內容、過程、情境等的規劃與安排,還應當講究預設的藝術,教師應當精心構思,通過充分留白、講究彈性、板塊移動等方法使預設生動巧妙,渾然天成。
(一) 充分留白,留足探究空間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過“六大解放”的教學思想,主張應當徹底解放兒童。筆者認為這一觀點很好地契合了新課標的教育思想,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引導他們自主去探究知識。有些教師的教學預設環節很多,節奏非常緊湊,一味追求教學進度,導致班內大部分學生無法消化吸收,影響教學效果。筆者認為,預設應當充分留白,留給學生充足的自主探究時間,使他們在探究交流中提升能力。
比如筆者在對《倒數的認識》這一節的內容進行教學預設時,為了引導學生們自主探究出倒數的特征,筆者設計了問題讓學生們自由探索與交流:“已知2/3與3/2互為倒數,也就是說2/3的倒數是3/2,3/2的倒數是2/3;5與1/5互為倒數;3/5與5/3互為倒數。通過觀察這幾組數的特點,大家猜想一下什么是倒數呢?倒數具有怎樣的特征呢?”緊接著筆者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相互交流,隨后學生們都能發現:求一個數的倒數只需將其分子分母顛倒一下,讓分子變成分母,分母變成分子,且互為倒數的兩個數乘積為1。緊接著我提問到“3/4的倒數是什么呢?”學生快速答道:“4/3。”可見學生們很好地消化了倒數的概念與特征。
(二) 講究彈性,保證適時調整
為了讓預設與生成能夠相輔相成,教師在設計教學預設時,應當講究彈性,也就是說要注重預設的靈活性,保證課堂動態生成能夠具有回旋的余地,能夠適時調整。若教學預設過于詳細與細節化,教師則難以根據實際的課堂情況進行適度的調整,且會對學生的思維產生抑制。
比如筆者在對《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這一節的內容進行教學預設時,首先確定了教學目標和教學流程,然后再針對每一個教學目標進行具體的教學預設。將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作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筆者的教學思路是:首先引導學生復習整數的四則混合運算,然后讓學生們對具體的應用題進行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練習,緊接著對學生們練習時出現的錯誤進行糾正與指導,引導他們去發現與總結分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異同點,最后再進行歸納整理與習題鞏固。筆者可以根據學生們在練習環節中的表現適時調整教學目標或過程,進行動態生成,保質了預設的彈性,使課堂更加靈活。
(三) 版塊移動,靈活增刪取舍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流程設計往往是固定不變的:復習鋪墊→新課導入→內容講解→鞏固深化→歸納總結,然而一味按照這一流程進行教學預設會影響教學的效率。教師進行預設應當具有板塊意識,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進行靈活的增刪取舍與板塊移動,使教學的各大板塊視學情而定。
比如筆者在對《比的應用》這一節內容進行教學預設時,考慮到學生們在前面幾個課時的學習中,對比的意義和性質等相關知識掌握得很好,進行習題練習時正確率也很高,于是筆者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舍去了復習鋪墊這一環節,課程伊始直接進行新課的導入。而在鞏固深化環節,筆者會引導學生對具體的應用題進行練習,練習與講解的過程中筆者會對前面的知識進行適當的提問,若學生回答狀況不理想,對前面所學的知識有所遺忘,筆者會引導他們進行適當的復習;若回答時學生反應迅速且正確,則直接舍去對前面知識的復習。
三、 捕捉生成,演繹精彩
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課堂中隨時可能發生一些教師預料不到的事情,教師應當善于捕捉這些動態性的生成資源,因勢利導,演繹課堂的精彩,使學生收獲到“意外”的喜悅。
(一) 善待意外,鼓勵奇思妙想
在實際教學中,課堂中可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意外”,這些“意外”會讓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通過將其巧妙地轉化為教學資源,能夠使課堂內容更加充實。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奇思妙想、大膽發言,善待課堂上的“意外”,引導學生點燃思維的火花。
比如筆者在對《分數與百分數的互化》這一節的內容進行教學時,按照預設內容向學生們講解了分數與百分比互化的方法后,讓學生們對課本上編者的結語進行閱讀并重點勾出,正當我準備進行下一個環節的教學時,班內一位學生疑問地說道:“老師,課本上說‘把分數化成百分數,通常先把分數化成小數(遇到除不盡時,通常保留兩位小數),再化成百分數。那么如果說是一個百分數是16.387654……%,該怎么化成分數呢,是不是也應該像書上一樣,把百分數保留到小數點后面兩位呢?”該學生的問題出乎了我的預料,雖然考試時不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問題的意義也不大,但是這體現了該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跳躍性,于是筆者首先極大地表揚了他,緊接著讓學生們嘗試對這個百分數進行一下分數的轉化,最后告訴學生們:“如果是將百分數化成分數,考試一般不會給這樣的分數,大都是12%或是35.5%這種,學生們若想嘗試可以將其保留到小數點后一位或是后兩位。”endprint
(二) 巧解尷尬,妙手點撥化解
教學中可能會發生一些尷尬的現象,比如學生答非所問,又或是教師一時疏忽將超綱內容寫進教學設計中來,面對這些小插曲,教師不能視而不見或是用其他方式簡單處理,而是應當善于巧妙化解這些尷尬,將其轉化為有意義的動態性教學資源。
比如筆者在對《負數》這一節的內容進行教學時,為了引導學生理解負數大小的比較,我進行了實際生活的舉例:“正數的比較是很好理解的,比如你有8個蘋果肯定要大于6個蘋果。至于負數,假如今天溫度是-2攝氏度,明天溫度是-5攝氏度,是哪一天的溫度較高呢?”學生們齊聲答道:“今天。”“沒錯,很顯然-2>-5。”這時候班內一個學生說道:“老師,假如我欠一個人8元錢或是欠一個人6塊錢,很顯然應該是-8>-6啊,因為明顯8塊錢欠得多啊。”臺下學生覺得該學生說的有道理,紛紛看向我。我先是一怔,一時想不到如何反駁,于是我讓大家思考一下該學生說的是否正確,后來我反應過來講到:“比較欠的錢哪個多是比較的絕對值的大小,而不是負數的大小,針對欠錢人本身來說,擁有-8元和擁有-6元是哪個比較多呢?”學生們都回答道:“-6元。”成功地化解了這次尷尬。
(三) 尊重差異,激活多層信息
新課標提出教學要以生為本,教師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首先應當尊重學生們之間的個體差異,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學習能力不同,對不同問題可能產生不同的看法,教師應當尊重差異,善于激活多層信息,引發不同的生成。
比如筆者在對《圓的認識》這一節的內容進行教學時,在引導學生們認識了圓的組成、特點與形成過程后,我布置了實踐操作任務:利用身邊任何可以利用的工具,繪制出一個圓來。在操作過程中,有的學生利用圓規繪制了一個標準的圓,有的學生利用學習用具膠布,用鉛筆圍繞膠布的圓形外圍繪制了一個圓,還有的學生將兩支鉛筆用繩子連接起來,保證一直鉛筆固定不動,另一支鉛筆圍繞其旋轉繪制了一個圓……學生們方法多種多樣,在這一環節中,大家的創造力與個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綻放。最后我對每個學生的方法與成果進行了分析與展示,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圓的特征,成功構建了一個動態生成的精彩課堂。
特級教師沈大安曾言:“課堂教學要給學生自由學習的空間,將‘預設和‘生成結合起來,好的課堂效果也只有在師生互動中才能生成。”總之,筆者希望當代教師都能在預設與生成中找到平衡點,正確處理好教學的藝術,構建高效的生長型課堂!
參考文獻:
[1] 葉曉萍,薛彩霞.創設無法預設的精彩——小學數學課堂“駕馭生成”策略淺探[J].小學教育科研論壇,2004(11).
[2] 鄒曉丹.精心預設,精彩生成——小學數學教學中預設與生成問題初探[J].科學大眾,2013(01).
[3] 郭麗波.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精心預設與動態生成[J].學周刊,2014(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