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芳
摘 要:自學習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來,我在教學實踐中更為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踐行著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理念。本文嘗試著從觀察并追隨幼兒經驗,走進課程游戲化;進而去預見并推動幼兒的經驗表現,積極利用游戲實踐課程;再有是在尊重和滿足幼兒的經驗創新下,努力形成游戲化的課程文化,最終促進幼兒健康、和諧地發展。
關鍵詞:幼兒生活經驗;課程游戲化;組織策略
課程游戲化最核心的目的是讓幼兒園課程更加貼近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貼近幼兒的學習特點,貼近幼兒的生活及興趣與需要,追求的是幼兒積極投入活動過程并充分探索、交往與表現,讓幼兒不斷豐富和發展新經驗,最終促進幼兒的發展。為此,我結合自己的區級立項課題《基于生活化材料的幼兒自主性游戲的案例研究》,依托高質量、科學的實踐研究,將努力構建課程游戲化作為課程改革和發展實踐的切入點。
一、 觀察并追隨幼兒經驗,走進課程游戲化
我們的生活是一種實踐,一種參與,也是一種體驗,然而課程可以追隨幼兒的生活和經驗,凡是幼兒需要的、感興趣的,尤其是隨時隨地在一起生活、學習過程中產生和發現的,又是他們急于想知道或解決的問題,都應被及時地納入到課程和游戲中來。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的經驗受到了真正的重視,幼兒的學習與他們的真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為此,我嘗試著去觀察游戲,看懂兒童游戲中的舉手投足、情真意切和創新應變,進而追隨著幼兒的生活經驗,創設了寬松、自主的游戲環境,從而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自主協商、分配等學習能力,進而重新認識幼兒,逐步走進課程游戲化實踐。
案例:美美點心店(自主性游戲區角)
活動來源主題:大班上學期主題活動《豐收的季節》中的綜合活動《種子品嘗會》
材料添置:多種種子食品
游戲活動過程及案例描述、分析:
環節1:幼兒自發的廣告詞:“今天有許多美味的種子食品:瓜子、玉米、山芋……味道好極了,大家快來嘗嘗吧。”
(發現:這樣動聽的廣告詞是真實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體驗是豐富而愉悅的,因為這樣的廣告詞里有許多對同伴呼應的期待)
環節2:兩位顧客與老板的交流
顧客:老板,我要買瓜子、花生。
老板:好的,你要幾顆?一次只能買5顆哦。
顧客:我要兩顆花生,三顆瓜子。
(發現:孩子們之間的表達和理解是主動和有效的,其中孩子有對量詞的合理運用,還有是5以內數的分成的鞏固練習,數學知識與生活游戲有效緊密地融合在了一起。)
環節3:兩位顧客的自主交流
顧客A:你看,我先把瓜子咬一口,裂開了再剝開來的。
顧客B:我是先把花生壓一下,看,也裂開來了,這樣也很好剝的。
顧客A:嗯,瓜子好香啊!
顧客B:我的花生也很好吃啊!我們下次再來吃吧!
顧客A:好的,現在的點心店像真的一樣,真有意思,太好了。
(發現:孩子在游戲中的交流分享著各自的生活經驗,體驗到了自主獲取食物的快樂和滿足,自發地交流、互動,更是體現了孩子對游戲環境的積極感知和評價能力)
環節4:學習收拾整理食品垃圾
孩子們會自主把果殼先剝下后放入盤子,然后再倒入垃圾筒,很是方便衛生。
環節5:活動后的分享交流、討論:有的顧客一直待在店里吃食物,久久不愿離開怎么辦?
幼兒1:太浪費錢了,吃一次就可以了,可以下次再來。
幼兒2:我覺得可以每人只能來吃兩次。
啟示及主要收獲:整體歸納案例中幼兒在情感、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1. 幼兒能自主選擇游戲材料,開展新的游戲情節。
2. 在游戲出現沖突的情況下,能與同伴協商制定合理的游戲規則,推進游戲的可行性發展。
3. 在游戲進行中,能對游戲材料的操作進行自我建構過程的經驗分享。
4. 能對自己和同伴在游戲中的表現進行客觀的評價,發現和討論,解決游戲中出現的矛盾,從而逐步內化自己和同伴的合理行為。
孩子們在這樣的課程游戲化環境中,他們可以體驗童年游戲的快樂和幸福,同時我們也期待孩子們在游戲中發展良好的社交能力,豐富孩子的認知。在這里,我們只要低下身來跟他們一同成長,用愛包容兒童的一切,就會發現兒童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這樣的支架策略也讓我從研究文本教材的視角轉向研究幼兒的生活,研究幼兒的經驗,研究幼兒的興趣,研究幼兒的需要,為走向經驗的幼兒生成的活動做好準備。
二、 預見并推動幼兒的經驗表現,善于利用游戲實踐課程
我還嘗試鼓勵幼兒將教學活動中的經驗運用到游戲過程之中,豐富和發展游戲的內容和范圍。《課程指南》中明確地指出:幼兒的游戲活動主要指他們自發、自主、自由的活動。可見,作為幼兒的自發性游戲,是幼兒的一種內在動機行為,游戲本身就是目的,因此沒有外在目標。但是游戲具有促進幼兒各方面發展的功能,這是游戲本身就有這樣的價值存在,是幼兒自發生成的活動。我希望在幼兒自主的基礎上,提供更多能讓孩子引發多種可能性的材料,實實在在讓孩子們在自主游戲的過程中得到多元的發展,我尤其強調要將課程內容滲透到游戲中去。
案例:美術區角活動《可愛的小動物》(來自于主題活動《我們的動物朋友》)
材料添置:動物的圖片、各種美工材料(如彩紙,衛生紙筒,樹葉、各種種子、雙面膠、剪刀等)
幼兒表現及主要啟示:
1. 情感上:幼兒能把自己喜歡的動物借助紙筒得以展現出來,他們在制作過程中感受著與小動物靠近的美好情感,體驗著此刻擁有心愛動物的滿足感。
2. 認知上:在范例的觀察和欣賞中,幼兒自然萌發了要制作自己喜愛的小動物的強烈興趣,于是孩子們能集中注意力來觀察和了解制作的方法和步驟,我的循循引導收到了所有孩子期待關注的目光。就這樣,孩子們會積極地去思考小動物的特征,從而努力嘗試用自己的方式來大膽制作紙筒小動物,如有的孩子們用橢圓形的樹葉來做小兔的耳朵,用圓溜溜的黑豆子按在紙筒上成了小動物的眼睛……幼兒不斷地想象、嘗試,接著就看到了他們心目中可愛的小動物了。endprint
3. 技能上:幼兒在制作中,先是對紙筒進行裝飾方法的思考,他們需要在紙筒上包上彩紙來表現小動物的膚色,其中有紙張大小的合理裁剪方法,從而吻合地粘貼,接著是按著自己的想法,運用他們的繪畫本領來畫、剪出小動物的耳朵、四肢等;或者是選擇恰到好處的自然材料,小心翼翼地粘貼到紙筒合適的部位,從而讓自己的小動物可以那么唯美、可愛。這其中孩子的思維和表現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發揮呢。
我在活動中預見到了幼兒對動物特征的感知水平及喜愛之情,所以才能在創設的游戲環境中推動幼兒的經驗來開展區角活動“可愛的小動物”,順利積極地利用游戲實踐著課程。幼兒對動物的感知興趣、喜愛需求、自主表現等主動學習習慣融入了游戲之中,讓自主性游戲的開展有效地追隨主題,并得以收獲游戲所獲得的知識和快樂體驗。
三、 尊重和滿足幼兒的經驗創新,形成游戲化的課程文化
我希望幼兒的學習最終能有趣、有效一點。有趣的學習,就要求我們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去研究兒童,努力使幼兒園的活動游戲化、趣味化。有效的學習,意味著孩子獲得新經驗,所以我在游戲中尊重和滿足幼兒的經驗創新,追求游戲化的課程文化。
案例:自主游戲《過新年》
描述:伴隨著“喜洋洋”這一主題活動的展開,我們又迎來了新的一年,孩子們經歷了豐富的主題活動及新年活動后,有了許多對新年的愉快經歷和美好感受,于是在“娃娃家”自主游戲中,我們的孩子們呈現出了別具特色的“迎新年”環境創設及慶祝活動。看,他們拿來了彩紙,折疊后隨意剪出了幾個鮮紅的窗花剪貼在了窗簾下面,再卷出一串串鞭炮也掛上了墻,就這樣,房間里一下子就紅火起來了,還有那餐桌上新鮮出爐的餃子、年糕、點心也擺滿了,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她們還給娃娃換上了自己脫下來的漂亮棉襖,看著更是喜氣洋洋、年味十足。就這樣,主題環境布置在孩子們饒有興趣的游戲行為中自然、積極地完成了。
分析:這里沒有教師精心設計和布局環境裝飾,也沒有教師主觀地選擇孩子的作品展示。如此助教策略逐漸地把老師教育活動中的指導意識逐漸轉移到幼兒的身上,從關注教師自己的行為轉向關注幼兒。
課程游戲化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我在教學實踐中對兒童發展和教師作用的認識有根本性轉變,從而能夠從內心認同“兒童在前、教師在后”的教育觀念。課程是教育活動的內容載體,游戲化則是幼兒園課程應具有的基本特點。要把游戲當做幼兒園主要的課程組織形式,就必須加強游戲化課程體系建設,使之成為原來課程的一種表現形式。我感受到課程游戲化強調的是游戲精神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滲透,所以這一課程形態不是對原有課程體系的顛覆,而是要在幼兒園所有課程活動中體現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游戲精神,開發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以幼兒為主體、適合本園特點、有效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課程。
參考文獻:
[1]邱學青.《學前兒童游戲》第三版[M].江蘇教育出版社.
[2]丁海東.游戲的教育價值及其在幼兒園課程中的實現路徑[J].學前教育研究,2006,(12).
[3]訪虞永平教授:課程游戲化只為更貼近兒童心靈.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15.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