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暖 陳美華 吳雷

【摘要】 目的 分析無創呼吸機不同通氣模式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方法 50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采用等距隨機抽樣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25例。兩組患者均接受無創呼吸機治療, 對照組采用ST通氣模式;觀察組采用平均容積保證壓力支持(AVAPS)通氣模式。對兩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治療前兩組經皮血氧飽和度、動脈血氣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有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經皮血氧飽和度、pH值、動脈血氧分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943、5.466、17.765、19.838, P<0.05)。結論 無創呼吸機不同通氣模式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可取得理想療效, 但AVAPS通氣模式效果更佳。
【關鍵詞】 無創呼吸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4.005
Clinical efficacy analysis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with different ventilation mode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CHEN Jin-nuan, CHEN Mei-hua, WU Lei. Dongguan Third Peoples Hospital, Dongguan 52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with different ventilation mode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Methods A total of 50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were divided by equidistant random sampling metho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25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ST ventilation mod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ventilation mode of average volume assured pressure suppont (AVAPS). The clinical efficacy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 arterial blood gas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etter 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 pH value, 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arterial blood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14.943, 5.466, 17.765, 19.838, P<0.05). Conclusion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with different ventilation modes shows ideal efficacy in treating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but AVAPS ventilation mode has better effect.
【Key words】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Respiratory failure
慢阻肺是目前我國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 患者往往表現為呼吸不暢或呼吸困難, 多發于40歲以上人群[1]。由于患者換氣功能和(或)通氣功能嚴重受損, 容易引發呼吸衰竭, 繼而對其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所以給予無創正壓通氣以保持充足的血氧供給尤為重要[2]。雖然當前關于無創呼吸機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報道較多, 但鮮少涉及不同通氣模式的比較, 給其臨床應用帶來一定阻礙。鑒于此, 本次研究圍繞無創呼吸機不同通氣模式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展開分析, 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50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采用等距隨機抽樣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25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9例;年齡45~78歲, 平均年齡(68.19±3.27)歲;病程3~10年, 平均病程(6.38±1.21)年。觀察組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44~80歲, 平均年齡(68.20±3.93)歲;病程2.8~10.0年, 平均病程(6.35±1.22)年。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確診為慢阻肺且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者;②無嚴重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障礙者;③具備主動呼吸功能者。排除標準:①既往有無創endprint
呼吸機治療禁忌者;②合并其他全身嚴重器質性疾病者;
③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或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無創呼吸機治療, 儀器設備為蘇州凱迪泰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Flexo ST30無創呼吸機。觀察組采用AVAPS通氣模式, 具體參數設置如下:吸入氧濃度<60%、吸氣壓由6 cm H2O(1 cm H2O=0.098 kPa), 每次增加2 cm H2O, 最終增加至20 cm H2O;呼氣末正壓由4 cm H2O
開始, 目標吸氣時間0.8~1.2 s, 目標呼氣時間由2.0 s開始, 潮氣量6~8 ml/kg, 呼吸頻率12~16次/min[3]。對照組采取ST通氣模式, 吸入氧濃度、吸氣壓、呼氣末正壓、目標吸氣時間和呼氣時間、呼吸頻率同觀察組。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經皮血氧飽和度、動脈血氣指標, 其中動脈血氣指標包括pH值、動脈血氧分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前兩組經皮血氧飽和度、動脈血氣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有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經皮血氧飽和度、pH值、動脈血氧分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943、5.466、17.765、19.838, P<0.05)。見表1。
3 討論
引發呼吸衰竭的原因多樣, 包括氣道阻塞性病變、神經肌肉疾病、肺組織病變、胸廓與胸膜病變、肺血管病變等, 上述疾病導致患者吸氣肌群衰弱或胸廓活動受限, 引發潮氣量降低[4]。由于慢阻肺為一種累及肺臟的慢性炎癥反應性疾病, 將會進一步加重呼吸困難情形, 導致呼吸衰竭成為慢阻肺最為常見的合并癥之一且多以Ⅱ型呼吸衰竭為主[5, 6]。隨著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 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在慢阻肺合并中輕度呼吸衰竭的臨床治療工作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療效, 獲得了臨床醫師的一致認可[7]。然而, 在現有研究成果中無創呼吸機治療時多采取ST通氣模式, 鮮少有AVAPS通氣模式的報道, 使得研究領域尚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
本次研究證實, 治療前兩組經皮血氧飽和度、動脈血氣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有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經皮血氧飽和度、pH值、動脈血氧分壓、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943、5.466、17.765、19.838, P<0.05)。由此結果可知, 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治療工作中無創呼吸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但AVAPS通氣模式取得的療效優于當前普遍采用的ST通氣模式。之所以得出該論斷, 原因在于AVAPS通氣模式為雙重控制通氣模式, 在實際運用中可依據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實際潮氣量自主調整呼吸壓力及氣流速度, 繼而以最低的吸氣壓為其提供更為恒定的潮氣量, 降低呼吸肌負荷和作功。同時, 該通氣模式下調節步進相對較小, 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療時不易察覺, 繼而最大程度降低了人機對抗, 促使其短時間內即可達到預定參數目標, 解除后者的疲勞狀態, 從而實現糾正呼吸衰竭的目的。而ST通氣模式調節步進較大, 患者容易產生不適感而提高人機對抗程度, 大幅延長了達到預定參數所需時間,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通氣效果[8-10]。所以, 本次研究最終認定, 相較于ST通氣模式, AVAPS通氣模式無疑更具臨床推廣使用價值。
綜上所述, 無創呼吸機不同通氣模式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可取得理想療效, 但AVAPS通氣模式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1] 李冰冰, 許涵, 李維. 無創呼吸機不同通氣模式對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應激反應及呼吸功能的影響.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 26(2):157-159.
[2] 付奎升. 無創機械通氣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50例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15, 10(29):98-99.
[3] 趙玉國, 夏藝, 路益娟. 不同通氣模式在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臨床研究, 2017, 30(1):84-86.
[4] 任凱. 不同機械通氣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中的療效比較. 基層醫學論壇, 2016, 20(21):2897-2898.
[5] 戴月梅, 夏宇, 陸影, 等. 2種通氣模式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療效對比.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 2016(3): 349-353.
[6] 魏新玲, 古力·喀德爾. 持續正壓通氣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7, 9(9):147-148.
[7] 許章華. 不同通氣模式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影響及機體的炎性反應比較.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6, 9(20):106-107.
[8] 劉德智. 探討不同通氣模式在重癥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中的應用效果.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4):18-19.
[9] 吳珺. 無創呼吸機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觀察. 中華全科醫學, 2011, 15(9):1376-1377.
[10] 劉育春. 無創機械通氣治療COPD合并呼吸衰竭臨床療效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1, 5(21):16-17.
[收稿日期:2017-08-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