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鵬
【關鍵詞】 小學數學;生活化;策略;思維品質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8—0102—01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論,他指出“教育來源于生活,主張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其實,引導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學習數學,使孩子們感受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使得數學教學更有趣味性、生動性,這也符合當前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本文談談數學教學如何才能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
一、鼓勵學生在“生活大課堂”中學數學、用數學
作為數學教師,要充分發掘生活當中與數學有關的內容,將其轉化為數學知識,讓學生在數學生活化的氛圍下樂學、會學,讓課堂教學更貼近生活實際,更具有活潑性和趣味性,從而架起生活與數學相通的橋梁,最終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筆者認為“生活大課堂”是感受數學生活化的前提。教師不但要將教材中涉及到的數學問題、數學場景讓學生體會學習,更應將課堂放眼于日常生活這個大課堂,鼓勵、引導孩子們留意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實際生活中感受數學、概括數學、應用數學。如帶領孩子們到超市購買學習用品,給一定數目的現金讓他們自己計劃所需購買的物品,并列出清單;在上早操時,讓學生自己計算每天跑步的里程;鼓勵學生與家長一道計算種菜、賣菜的成本與收益等。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快樂,體驗生活這個大課堂中數學知識的普遍存在和重要作用。
二、課堂教學情景設計生活化
課堂教學情景設計生活化是數學生活化的關鍵和有效載體。新的教育理念倡導讓師生在實際操作中探求知識的來源并由此獲得掌握知識的能力。數學教學應努力體現“從問題情境出發”的教學模式,結合生活實例創設問題情境,要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把生活中的事件再現課堂,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體驗、研究問題過程中產生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這樣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
例如,教學比例的應用,可在有陽光的日子帶領學生去操場,提出旗桿高度問題;教學24時計時法時,可以結合電視中的天氣預報、新聞報道時間段去體會24時計時法的應用?!吧罨苯虒W情境的創設,可以讓學生產生好奇心,培養探索精神,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能留給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
三、要注重教法與教學策略的多樣化
教法與教學策略生活化是實現數學問題生活化的核心和有效途徑。教師要將枯燥的數字和深奧的算理融入生活實際,使其富有趣味性,知識的獲取不能單純靠教材呈現的結果來感知,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要盡量生活化,要把原本枯燥的、沒有感情色彩的書本知識變成富有生命力的生活材料,讓學生在活動中操作、探索、發現、解決問題,從而不斷積累學習經驗,掌握學習方法。
如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安排讓學生動手拉用木條做成的四邊形和三角形,讓學生親身感受到“三角形的穩定性”的特征,然后舉例說說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并出示相應的實物畫面,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點在實際生活當中的應用,這種“在生活中體驗學習”的方式,不僅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使學生潛能得到挖掘。
四、教學應用要體現生活化
教學應用體現生活化是數學問題生活化的有力體現。獲取知識并能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育要達到的目的,學以致用在數學中更便于體現。首先,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動的現實中去。如在教學了“認識人民幣”以后,讓學生回去跟父母親一起算算當天家里的開支與收入,既能將數學知識點掌握牢固又能解決實際問題,更能培養孩子們主動學習數學的興趣。
其次,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提煉數學問題,把生活問題數學化。如生活中遇到的種植苗圃、核算儲蓄利息等實際問題,都可用數學知識去解決。隨著教材設計的越來越人文化,數學課堂教學將變得更加豐富而開放,教學內容和方式將不斷延伸和更新,數學應用在課堂中越來越頻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活學活用,不斷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五、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把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化的思維習慣
好的思維定勢一旦形成,將是終生受益的一種優秀品質。作為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能把日常生活問題數學化的良好思維品質,使學生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強大功用,養成時時處處吸收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造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
編輯:蔡揚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