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紅燕 王炳科
摘 要:留守兒童的出現是難以避免社會現象,如何正確的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不只關系到兒童的身心健康、快樂成長,也關系到萬千家庭的關系和睦,甚至國家的和諧穩定。在近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實際,在自己的教學中用語文的手段,通過開展活動,因地制宜豐富孩子課內外生活,引導學生閱讀與寫作,展示優秀習作,讓每個孩子有成就感,書籍共享,友愛互助不斷增加閱讀量,開展課程研究,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等的有益探索,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真正用真愛點亮留守兒童的心燈,讓留守兒童真正體會到學校就是他的樂園,教師就是她的親人河,感受到童年的別樣精彩。
關鍵詞:活動;閱讀;寫作;驅散;農村留守兒童;陰霾
隨著人口流動和城鎮化進程,留守兒童的出現是難以避免社會現象,如何正確的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不只關系到兒童的身心健康、快樂成長,也關系到萬千家庭的關系和睦,甚至國家的和諧穩定。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有責任與義務為這一群體做點什么,改變點什么。在近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實際,在自己的教學中用語文的手段,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與寫作的方法,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大多數留守兒童正處于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都是由祖輩照管,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在這時卻出現了缺失,溺愛、放縱不管,缺少有效的溝通和交流等等成為了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常態,孩子們價值觀錯位、理想信念模糊的問題非常突出,對于自己的人生缺少正確的理想。面對孩子,我們的父母只能滿懷愧疚的對孩子采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全部的愛,這種愛的方式導致很多留守兒童陷入“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中,形成偏激的性格,容易走向極端,偏離正確的人生道路。
一、開展活動,因地制宜豐富孩子課內外生活
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我針對農村留守孩子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以及我們農村小學生知識匱乏,小學生又接觸作文不久,對作文往往素手無策,寫作文時常常無話可說的實際情況,積極組織孩子們開展喜聞樂見的作文活動,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譬如開展當地民俗調查活動。幾千年的鄉村文化,農家生活,有其獨特的風格,強大的生命力。農村人的娛樂形式,表現出農民千百年來保留的淳樸品格。婚禮習俗、節日慶典等等的農家節日慶賀活動,有他們獨有的方式:淳樸的鄉民總是殺雞宰鴨、捕魚撈蝦,走親訪友,喝酒互慶,歡樂吉慶。農家不僅會慶賀“五一”節、國慶節、元旦和春節,還有更具鄉村特色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等等。在不同的節日,農民以吃臘八粥、包餃子、送灶、接財神、貼春聯、觀花燈的不同的形式進行慶賀。教師引導、協助學生清楚各個節日的來龍去脈、習俗傳承,通過了解民俗、感受民俗,讓學生們更加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習作。除此之外,我還將鄉村傳統特色的游戲引進課堂,帶領孩子們放風箏、打陀螺、滾鐵環、跳皮筋等,這些鄉間常見的游戲活動,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外生活和作文的豐富素材。
二、展評優秀習作,增加孩子孩子們的成就感
在課堂內外組織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動,豐富學生學習生活的同時,孩子們在活動中也有了更多的體驗與感悟,我便引導學生將活動里的感悟用文字表達出來,組織優秀作文展示,通過作文展示一方面給小學生表現自身的機會,滿足小學生的表現欲,另一方面通過作文展示使學生更加肯定自己,提高對寫作的認真態度,以便能夠得到展示自己的機會。近年來,我輔導的孩子習作《我是一把好“鐮刀”》《捉魚》《我的鄉村寫真》《我和爺爺比學校》《草地歡歌》《爺爺考駕照》《奶奶愛上廣場舞》《我教外公發短信》等多篇習作發表在各級報刊雜志,學生們用自己的文字記錄了這些農村生活畫面,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既豐富了課余生活,陶冶了情感,也擺脫了留守的陰霾。
三、書籍共享,友愛互助不斷增加閱讀量
古語談閱讀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由此可見,大量的閱讀定能使小學生積累較多的語句、詞匯。閱讀是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但相對于農村小學生而言,農村沒有圖書館、沒有城市那樣眾多的書店。尤其在我們西部農村的留守兒童,受經濟條件限制,家庭能購買書籍供學生閱讀的很有限,所以農村小學生的閱讀量相當貧瘠。鑒于此,我針對班級農村小學生閱讀量少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建立班級、年級圖書角,確保學生有書可看。
四、積極展開課程研究,努力轉變傳統教學
對于農村小學生中的留守兒童而言,他們所上的小學大多為當地的農村小學,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相對較為匱乏,教師師資相對不夠強大,老師的教學方式保守而傳統,熱衷于對考試分數的追求,相對于課程要求往往忽略學生其他素質的培養。眾所周知,學生們的作文是自己內心情感的流露,與學生的素質關系較大,而缺少素質的培養就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樣,老師們慣常的以評判分數來判斷學生的寫作能力與水平,不僅讓學生變得功利,而且會形成學生背作文、抄作文、套作文等學習陋習,使得學生的寫作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基于此,對教學上,我一直堅持要有新的認識,不斷通過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改變傳統教學,對小學生在教學上要有新認識,不能只傳授知識和考取分數。我還對在教學中遇到的新問題展開探索形成適應農村當前小學生教育發展的新型教學模式。
通過以上的措施,我在學校用活動、閱讀與寫作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真正用真愛點亮留守兒童的心燈,讓留守兒童真正體會到學校就是他的樂園,教師就是她的親人河,感受到童年的別樣精彩。
參考文獻:
[1]司瓊芳.讓思維展翅,越飛越高——充分挖掘農村資源拓展學生習作空間,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第4期.
[2]陸忠正.村村皆畫本,處處有詩材——話說農村作文教學資源優勢的利用.教育科研論壇,2007年第7期.
[3]劉加軍.讓農村孩子的語文課堂溢出“農”香.心事·教育策劃與管理,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