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亞洲國際水爭端近些年來開始呈現日漸增多和愈加復雜化的趨勢,而且由于相關國際法規(guī)則的不健全,導致爭端解決面臨嚴峻挑戰(zhàn)。同時,氣候變化因素的疊加,也導致亞洲水資源開發(fā)利用和河流日常環(huán)保治理、防洪治理等遭遇巨大的客觀困難。面對這種情況,文章通過對相關國際法規(guī)則形成與發(fā)展情況的研究,試圖發(fā)現高效解決亞洲國際水爭端的可能解法。
關鍵詞:亞洲國際水爭端;氣候變化;國際法;國際合作
中圖分類號:D996.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7)06-0103-008
近年來,水文地質科學中對于流域水文和水資源演變規(guī)律的深入研究,以及全球氣候變化與地球水資源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成為熱點,并取得了眾多的研究成果。國際法的形成與發(fā)展,必須關注和集中反映國際社會中重要的科技成果和觀念變革。因此,全球氣候變化對于國際自然資源法發(fā)展的影響,開始成為當前國際法學者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亞洲國際水爭端的獨特困難
淡水資源是關乎地球上所有生命存續(xù)和發(fā)展的重要資源。水資源的保護和運用,開始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世界氣象組織(WMO)等國際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科學研究計劃,包括國際水文計劃(IHP)、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及其子計劃“全球能量與水循環(huán)試驗(GEWEX)”、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及其子計劃“水文循環(huán)的生物圈(BAHC)”[1],多年來對于地球淡水資源持續(xù)進行了勘探、監(jiān)測和研究,并集中關注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及其內在的客觀規(guī)律。聯合國據此也不斷努力推動相關國際法規(guī)則的形成和發(fā)展的工作。這些努力,對普查地球珍貴淡水資源的情況,以及應對可能發(fā)生的水爭端意義重大。
(一)亞洲的水資源分布情況與特點
當前來看,全球水資源的儲備情況已經不容樂觀。在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的《聯合國世界水發(fā)展報告》中,曾經非常直率地承認:當前我們已經處于一種“全球水危機”中。對于亞洲地區(qū)而言,水資源需求量和能夠開采使用量之間的矛盾,相對而言更加嚴峻和急迫。
1.亞洲地區(qū)的淡水總儲量和人均擁有量均過低
地球雖然擁有大量的江河湖海,但是其中僅有2.53%是可以飲用的淡水資源。(1)目前可供人類運用的淡水資源僅僅占到地球淡水總量的1%。[2]而淡水資源分布也極其不均衡,有的地區(qū)水資源極大豐富(2),有的則屬于嚴重缺水和干旱的情況(例如廣范分布的沙漠地區(qū))。
亞洲地區(qū)的情況更加特殊,未來的淡水赤字將會持續(xù)加劇。亞洲地區(qū)的人口一直非常稠密且持續(xù)增長,且區(qū)域內從事傳統(tǒng)農業(yè)的人口較多。未來亞洲眾多國家集中進入城市化過程后,人口日常生活中的水資源消耗將持續(xù)出現巨大增長。亞洲地區(qū)的許多國家都正處在工業(yè)化進程中,工業(yè)生產方面水資源消耗將處于一個急劇增長的階段。綜合考慮水資源需求增長的三種最重要因素(3),可以預見在當前以及今后較長的一段時期內,亞洲地區(qū)的水資源需求都將處于持續(xù)大量增加的態(tài)勢。這樣的趨勢,將進一步拉大區(qū)域內水資源保有量和需求量之間的巨大赤字,這也構成亞洲水爭端的一個重要特點和重要難點。
2.亞洲地區(qū)的地貌,基本呈現一種西部高,東部低的樣式
西部高,東部低的地貌導致亞洲地區(qū)的國家即使屬于同一個流域(例如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但是水資源的分布在同一時間點上可能會存在很大差別。這種特殊地理情況導致水資源分布差異,可能會在特定的時點或者事件中,成為加劇水資源爭奪尖銳矛盾的特殊“催化劑”。
3.亞洲地區(qū)的水資源過度集中,使得喜馬拉雅山脈及其周邊地區(qū)成為了所謂的“亞洲水塔”[3]
大多數亞洲河流和地下水的來源,均主要來自于喜馬拉雅山脈及其周邊地區(qū)降水和融雪的供給,使得該地區(qū)成為了能夠“遏住亞洲水資源喉嚨”的特殊地區(qū)。這導致亞洲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受到地理因素的影響相比其他地區(qū)尤其嚴重。此外,還會導致一種“水資源憂慮”,即對本國水資源的安全缺乏保障的憂慮。這種憂慮可能削弱區(qū)域內國家之間的資源安全互信,而且在水資源爭端的預防和處理上,也可能成為消極因素。
(二)獨特困難
1.地理因素與水爭端形成之間的關系,比其他區(qū)域更加緊密
表面上,亞洲大部分地區(qū)均屬于亞熱帶和熱帶地區(qū),降水量豐富。但亞洲缺水地區(qū)廣泛存在,其原因就是亞洲跨界河流沿途的獨特地理因素。事實上,在降雨量充沛的區(qū)域內水爭端的形成與地理因素之間的關系,相比缺水地區(qū)更加緊密。畢竟,如果已經位于一個完全的干旱缺水區(qū)域內,則區(qū)域內位置的細微差別,將不可能明顯影響到缺水程度。相反,處于一個整體雨量充沛區(qū)域內的不同國家,如果因為地勢高低、山脈朝向、特殊氣流等方面因素的差異,而導致其在水資源保有量方面出現差異的話,這種差異將會非常明顯。則此時的水爭端與爭端方具體的地理因素之間的相關性,將較完全干旱區(qū)域內的水爭端而言更大。注意到亞洲水爭端的這一個重要特點,也意味著發(fā)現了突破亞洲水爭端獨特難度的可能切入點。
2.區(qū)域內可能的水爭端中,易造成“地理鎖死”[4]僵局
這種“地理鎖死”,也構成亞洲水爭端的一種獨特困難。因為區(qū)域內的地勢西高東低,所以區(qū)域內跨界河流的流向基本是固定的,因此沿途國家的上下游國家身份也基本被固定了。眾所周知,在水爭端解決中,河流上下游國家對于跨界河流的治理要求和開發(fā)要求等,可能完全相反。而且,基于跨界河流流向和水資源治理與利用之間的客觀關系,這種訴求的不同一般很難進行調和。
如果仔細分析,跨界水資源管理與開發(fā)保護方面需求存在“地理鎖死”情況,主要是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基于亞洲河流基本保持自西向東的單一流向這一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基于亞洲地緣政治與跨境河流地理分布等原因。即地緣政治因素,可能進一步將這種“被鎖死”訴求中的差異化和固化程度加劇,導致爭端調解難度加大。endprint
具有這種固化特征的跨界河流,在沿岸國權利義務分配方面的具體情況,可能與萊茵河這樣的河流完全不同。因為萊茵河沿岸地勢中平緩地段較多,其流向不固定,其水資源在沿途的自然補給和流轉情況,與上下游這種地理位置因素之間,并不具有邏輯關系或者因果關系。比如,上游開采使用量增大,并不一定會直接減少中游下游國家的可開采用量。因此,沿岸國在權利義務的分配方面,可能總體呈現一種較為平衡的狀況。即沿岸國家的權利義務分配,與其上下游國家的地理位置,不存在必然聯系,并不會呈現上游國家義務過多權利過少,而下游國家權利過多義務過少的情況。所以,導致類似萊茵河這類流向不固定跨界河流的跨界治理經驗和機制,在被借鑒的時候,存在很大困難。
3.“亞洲水塔”式水源分布,上游國家易成“眾矢之的”
“亞洲水塔”式的水源分布條件,可能導致水爭端中的上游國家成為“眾矢之的”。“亞洲水塔”式的資源分布使爭端中諸多治理義務幾乎完全集中在上游國家身上。一般爭端解決中,通常認為爭端各方權利義務的平衡分配能體現公平性,并保證各爭端方能自愿地和長久地執(zhí)行分配給自己的“公平”權利義務內容。但是,這種“亞洲水塔”式的資源分布情況,將難以取得各爭端方之間權利義務的一種基本平衡,明顯不利于國際爭端解決的公平與穩(wěn)定。在這種自然條件下,上游國家必須頂住壓力,團結區(qū)域內國家,引領爭端解決的正確方向。這對于上游國家的治國理政能力和大國外交政策,都是嚴峻的考驗。
4.流域爭端易成“聚眾攻擊”上游國家的“牌”
流域爭端可能成為域外國家“聚眾攻擊”上游國家所使用的“牌”,偏離資源爭端解決的初衷,不利于區(qū)域穩(wěn)定和區(qū)域人口福祉。資源爭端解決的初衷或者最終目標,是公平解決爭端各方在資源開發(fā)保護和可持續(xù)利用方面權利義務的安排問題,盡量保證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續(xù)開發(fā),以及保障相關人口的公共產品供給。
然而,這類爭端一旦被干預,則爭端本身可能成為曠日持久談判中的一個談判籌碼,成為服務于干預方其他目的的一個配角,不可能被盡快解決。而且,談判目的的復雜化也可能會使得簡單的爭端解決復雜化,延誤爭端的解決。一般的資源爭端中講求務實,即在現有資源稟賦的情況下(即使是完全不均衡的分布狀況),能夠有所獲得即為勝利。但是,若存在干預的情況,則爭端方可能的“開價”起點將完全不一樣,不利于爭端的簡單、快速解決。
5.面對氣候危機,跨界河流周邊自然環(huán)境更脆弱
相關流域內人口密集,跨界河流周邊自然環(huán)境受到的壓力相對更大,也更加脆弱。因此,其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更加明顯,氣候影響導致的水資源波動程度,將會更大。亞洲地區(qū)正好位于海洋板塊和陸地板塊的相接地段,海洋暖濕氣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擋,會在亞洲地區(qū)形成大量急劇的降雨和惡劣天氣。如果是在缺乏人為控制的情況下,那么流域內西高東低的地形,也將導致河流沿途的大量急劇降雨的水量不斷累積到下游,造成更加巨大的自然災害。密集的人口分布,也會使得相關流域自然災害中的人員和經濟損失遠遠大于那些人口分布稀少的區(qū)域。
二、氣候變化對爭端解決帶來的巨大挑戰(zhàn)
氣候變化對于全球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和大氣循環(huán)、水循環(huán)等的影響甚是長遠。全球氣候變化對于“區(qū)域降水和蒸發(fā)模式、生物光合作用與呼吸的生物物理學規(guī)律”,以及“對自然與農業(yè)生態(tài)具有決定作用的熱力模式與水文模式”[5]都將產生影響。在亞洲地區(qū),流域水文水資源演變的規(guī)律和流域水資源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因為地理因素顯得更加特殊。所以,關注氣候變化的影響,對于研究區(qū)域內的其他相關問題,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價值。
專家普遍確認,氣候變化首先會影響降水。[6]這種影響可以具體表現為降水量的絕對增加或者減少,也可以表現為降水量在不同季節(jié)和不同區(qū)域的變化,以及蒸發(fā)量在局部區(qū)域或者時段的增減。這些變化都會導致水資源的供給與補充、流轉等水生態(tài)系統(tǒng)自然規(guī)律發(fā)生變化。青藏高原是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我國大江大河的發(fā)源地,所以稱為“中華水塔”。近年來,不斷有研究者發(fā)出警告,青藏高原冰川正在加速消減,而“中華水塔”蓄水量正在下降。從2003年開始,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始組織對青藏高原生態(tài)地質環(huán)境遙感監(jiān)測項目。其調查結果表明,1973—2003年的30年來,冰川萎縮明顯,其中高原周邊冰川的面積減少10%以上,高原腹地冰川面積減少近5%,專家認為,這正是全球氣候變化的直接結果[7]。這些危機與變化,是中國以及依靠該地區(qū)水源供給的河流與地下水的共同危機,因此廣受關注。
(一)氣候變化對亞洲水資源帶來不利影響
亞洲人口密集,該區(qū)域降水等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更加明顯。上游連續(xù)多年降水減少,下游卻指責中國截流水源[8];而河流沿途連續(xù)降雨增加時,下游又要求中國節(jié)流洪水,不考慮我國相關水力設施的升級承受能力。考慮到氣候變化對亞洲水資源的巨大影響,僅寄望于依靠中國一國力量進行處理,并不符合現實需要。而積極促進域內全體國家進行國際合作,眾志成城,共同應對危機才是正確的方向。
(二)亞洲缺乏應對氣候變化的區(qū)域國際法
針對氣候變化應對問題,當前亞洲國家之間還未建立相應的區(qū)域國際法規(guī)則,而且預計這種狀態(tài)在近期內很難有本質變化。[9]因為區(qū)域內國家大多數屬于發(fā)展中國家,因此大多數國家的氣候適應型經濟發(fā)展水平還遠遠不足,例如國內低碳技術、人才、資金、規(guī)則、經驗等的儲備還不足。而各國在國民低碳意識和整體發(fā)展觀念等方面的改變,也確實需要一段足夠的時間,進行緩沖和宣傳教育。綜合這些情況,亞洲較難在短期內形成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實質性區(qū)域國際公約。[10]所以,當前依靠氣候治理條約解決水爭端的道路,存在現實困難。
(三)亞洲目前尚無廣泛信賴的成熟國際合作平臺
水資源的流域治理理念,已經基本得到公認。但是對于跨界水系的流域治理,一般均需要跨越國家界限。如果缺乏成熟國際合作平臺來實施這種治理職能,在具體治理權利義務執(zhí)行中,可能因為各個合作方之間的信任問題,而影響整體治理效果。尤其是應對氣候變化對亞洲水資源的不利影響,需要建立更加緊密國際合作的機制和平臺,以便防止和及時處理在極端氣候和自然災害情況下,流域內國家可能出現的利益沖突激化現象。endprint
2015年首次舉行的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外長會議上(4),王毅外長指出,為了對應東盟共同體三大支柱建設的設計,未來瀾湄合作機制將集中在“政治安全、經濟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社會人文”三個重點領域開展相互合作。這表明中國作為地區(qū)大國,在面對缺乏成熟國際合作平臺這種現狀時候,我國政府選擇重啟瀾湄合作機制的一種決心,以及選擇努力培育一個能夠增進區(qū)域內國家互信合作平臺的堅強舉措。可以預見,這一平臺在未來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中,將能成為重要的穩(wěn)定閥。
(四)缺乏國際合作和國內執(zhí)行所需的國際法、國內法保障
在國際社會中,水資源的政治化過程才剛剛開始。而跨界水資源保護的核心問題,就是水資源在全流域日常監(jiān)測和爭端發(fā)生時候的及時、穩(wěn)妥處理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成功解決,都需要依賴區(qū)域內國家積極進行日常的、緊密的國家間合作。需要建立高效的跨越國境的水資源日常監(jiān)測、檢驗、污染預防、信息分享、爭端處理等方面的具體制度。這些制度的設計與建立,首先需要有區(qū)域國際法規(guī)則進行創(chuàng)設和提供保障。此外,為保證這些制度真正能夠發(fā)揮作用,還依賴于各國在其國內法中進行貫徹和實施。[11]即各相關國家能夠按照該商定的國際法規(guī)則,在各自國內真正建立起一套符合各國之間約定的,且相對統(tǒng)一的、有效的執(zhí)行措施與規(guī)則。
總之,問題的解決需要國際法和國內法兩個層面的法律保障。要成功建立國際法保障,對當前亞洲區(qū)域內國家間關系和各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理念存在極大挑戰(zhàn)。而國內法提供的保障對最終治理效果有重要影響力,但是其可能對各國國家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也有極大挑戰(zhàn)。[12]31-39所以,在國際合作機制和規(guī)則設計中,對于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關系進行協調的內容至關重要。
三、國際法的可能回應
在國際社會中,水資源的政治化過程才剛剛開始。因此在廣泛的國家實踐和區(qū)域爭端解決中,不斷累積經驗,能夠快速有效地推動相關國際法規(guī)則的不斷發(fā)展。在面對上述種種壓力的情況下,應當積極重申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亞洲水資源問題時,必須堅持國際法治。我們應當意識到,相關國家在解決這些問題過程中的具體行為,均可能構成全球新規(guī)則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亞洲傳統(tǒng)的水資源開發(fā)保護方面的壓力,疊加了氣候變化因素之后,對于沿岸國家的影響力更加巨大。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堅持國際法治的指導思想,積極參與國際社會重要事務,為區(qū)域人民福祉不斷努力推進合作。分析國際法的可能回應,把握相關國際法規(guī)則發(fā)展的趨勢,對于我國做好相關準備有重要意義。
(一)解決問題的思路
1.積極發(fā)揮國際合作精神,共同解決跨區(qū)域問題
氣候問題和跨界水資源問題,往往是某個國家獨自努力所不能解決的。必須依靠區(qū)域和流域內國家的共同努力,才能起到治理效果,成功應對危機。從受災國家角度而言,不能視別國的合作或者努力為當然;相反對未受災國家而言,也應該明白地緣政治的重要性。每一個流域內國家,都不可能在氣候、水資源等國際性危機面前獨善其身。所有國家都應當意識到,一國的不配合或者破壞行為,往往可以輕易毀掉其他所有國家的全部努力成果。因此,應當呼吁各國積極進行國際合作。多元化參與被認為是創(chuàng)造規(guī)則,促進改革的一種方式。[13]每一個流域內國家的參與,都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在合作中相關權利義務的安排中,不存在所謂“某國應該做的”這樣的觀念。流域國家之間任何的合作行為以及爭端解決中的安排,都應當將對于“國家主權原則”的尊重和貫徹,放到最高的地位。即應當在國家間合作中明確,權利義務配置的平衡,這是國際社會的共識,也是任何爭端或者困難能夠穩(wěn)定、長期被解決的前提。
2.流域治理,劃定范圍;共擔責任,共享利益 流域內各國應當成為共享區(qū)域內資源以及發(fā)展機會的“命運共同體”,即要求流域國家秉承共同的發(fā)展理念,并作出共同的努力。在資源保護和國際合作中,不接受“搭便車”的做法。流域治理是區(qū)域氣候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中的最有效做法。但是,保證流域內國家“一個都不能少”地參與其中,才是成功的關鍵。在國際合作機制和平臺設計中,必須保證流域內國家在危機應對和資源共享中,結成“利益共同體”, 保證只有共擔責任的國家,才能共享利益。否則,可能導致“搭便車”情形的出現,最終危害各國合作的積極性和可持續(xù)性。
重啟的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正是秉承了這一宗旨。從2015年開展合作以來,中方設立了瀾湄合作專項基金和相關貸款,已經推動“首批45個早期收獲項目全面獲得落實,并已形成第二批合作倡議”,各方正努力共同打造“瀾湄合作走廊”[14]。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的第二次外長會議于2016年12月23日在柬埔寨暹粒舉行。會議審議通過了三份重要會議成果文件,在推動瀾滄江—湄公河次區(qū)域合作與區(qū)域內環(huán)境、資源治理工作方面,收效甚巨。可見,按照流域進行治理,并劃定適當科學的流域范圍,在流域國家內樹立“共擔責任,共享利益”的基本精神,溝通、保護和開發(fā)流域水資源,能夠取得很好效果。
3.區(qū)域公共產品供給,需要大國提供“穩(wěn)定閥”
“公共產品”的提供和資源開發(fā)保護秩序的維護,是影響區(qū)域安全與穩(wěn)定的重大國際性事件。有了區(qū)域大國的積極參加,作為“穩(wěn)定閥”引領秩序建立和維護平衡,才能為社會穩(wěn)定作出更多貢獻。我國當前在氣候適應型經濟轉型與建設方面,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在國內綠色經濟治理能力方面,也積累了很多適合發(fā)展中國家的積極經驗。在推動流域內廣大發(fā)展中國家進行氣候適應型經濟建設,和資源節(jié)約型、可持續(xù)發(fā)展型經濟、社會建設方面,擁有豐富經驗。而且,從2015年重啟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以來,我國勇敢為區(qū)域穩(wěn)定擔當職責。并在綠色經濟發(fā)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投入了經濟、社會方面的大量成本。在推動合作機制與平臺建設上面,在流域環(huán)境保護和資源合作治理的初步建設方面,成效均很顯著。
(二)可能的切入點
1.“亞洲水塔”式的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構成區(qū)域合作現實基礎endprint
強調這一客觀基礎,有利于防止出現可能的地理鎖死。作為地區(qū)大國,在相關治理與國際合作中必然需要承擔更多責任和壓力。合作中強調國家權利與義務的平衡,正是應對地理鎖死的可能解法。因為,地理上的不利或者有利,是一種客觀事實。但是所謂“大河有水小河滿”,若能正確認識資源分布的不公平性,則在一國遭遇氣候災害的時候,別國才有救助的可能性。(5)這種上下游國家之間降雨量調節(jié)的可能性,也正是流域內這種特殊地貌和國家間水資源不均衡分布優(yōu)越性的體現。如果能夠從這個角度,理解地理差異導致的資源稟賦差異,將能夠打破“地理鎖死”的僵局。有這種心態(tài),也將極大地緩解地理不利國家在水爭端中的急躁心態(tài),使得這些國家在爭端解決中的心理預期和“要價”更加務實。這樣的心態(tài),有利于各爭端方之間能夠盡快形成共識,盡快解決實際問題,盡量減少災害或者意外導致的損失,并能夠共同成功地應對危機。
例如,下游國家在客觀地理條件方面,確實不適合建立水壩,硬是要“反其道而行之”,不但費事費力,電力生產效率不高,而且水壩淤塞問題不容易解決,可能引發(fā)災害或者爭端。但是,如果以整個流域整體資源管理運用的角度思考,則可以考慮建立區(qū)域性的電力交易平臺,由適合建水壩的上游國家更好地發(fā)揮河流的水利發(fā)電能力,并負責向下游國家提供電力來源。這樣既可以避開地理條件上的鎖死,又可以開始建立區(qū)域綠色能源和綠色經濟跨界交易的平臺與機制,引領區(qū)域綠色經濟發(fā)展新舉措,一舉多得。
2.瀾滄江—湄公河次區(qū)域合作,可能構成亞洲國際爭端解決的未來方向
隨著瀾滄江—湄公河次區(qū)域合作的順利開展,可能最終能夠順利產生出亞洲國際爭端解決平臺以及國際法機制。在相關爭端解決機制的設計方面,因為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中項目制合作的成功經驗,可以考慮參考一些國家與國家間外國投資爭端解決機制中的做法。例如,可以采取仲裁解決與政治解決疊加和綜合的爭端解決方式。這種設置可以保障在具體的爭端中,各國的選擇有一定的靈活性和綜合性,可以符合各方面的不同需要(法律訴求和政治訴求)。事實上,兼容并蓄、有彈性的制度設計,相對于強制選擇某種單一爭端解決方法的機制,在相關國家中的接受度可能更高。
而且,爭端解決的設計,其核心目的是保證爭端的和平、快速解決。因此,一種能夠允許爭端方真實、全面表達其各種訴求的機制,才是具有生命力和在具體爭端中最有利于解決爭端的方式。既然各爭端方必然存在多種訴求(法律訴求和政治訴求),就必須接受和正視,允許各方充分表達出真實訴求。如此才能最快速度地實現求同存異,高效地找到具體爭端的解法。
3.遵循聯合國相關條約與文本,尊重國際社會共識
考驗見證誠意,合作加強聯系,危機也同時孕育著解法。當前面臨的危機,可能成為開啟亞洲國際資源爭端解決機制建立的契機。因為水資源爭端比較復雜,涉及各國社會和經濟發(fā)展方式協調、氣候變化應對、水資源可持續(xù)開發(fā)與保護等多種方面的訴求,因此可以成為科學、合理的資源爭端機制設計的“試金石”。
在相關談判基礎文本的選擇與草擬方面,應當重要考慮聯合國相關已有條約和文本。聯合國在全球水資源治理和氣候變化問題上,通過近20年的連續(xù)研究,推出了《聯合國國際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約》和《聯合國跨界含水層法條款(草案)》等國際法規(guī)則。其內容是在吸收水文地質科學家研究成果,廣泛征求了各國政府意見,以及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國際法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形成的條約和文本。這些國際法規(guī)則,符合國際法形成與發(fā)展的效力來源原理,構成國際社會共識。亞洲區(qū)域實務處理,也需要遵循和借鑒。
(三)存在的突出困難
1.平臺和機制的獨立性
相互信任的建立等問題,是爭端解決機制設計中的難點。信任是合作的前提,只有以人的共生共在為目標的行動才是真正的合作行動。[15]目前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中,倡導的“以項目為主導”的合作原則,非常合理且有助于促進互信問題的解決。在水資源合作治理中,應當延續(xù)這一做法,排除可能存在的域外干預,謹防煽動,維護平臺與機制的獨立性。
2.應對氣候危機和水資源治理可持續(xù)性
應對氣候危機和水資源治理,需要長期、大量的資金支持。各國氣候適應型經濟轉型也需要很多技術、人才和經驗。必須建立資金、技術、人才的可持續(xù)來源,才能保證相關平臺和機制真正、長期、穩(wěn)定地發(fā)揮作用。在瀾湄合作機制中,中國嘗試持續(xù)提供“政策、金融、智力”三個方面的支持,并選擇首先從促進“互聯互通、產能合作、跨境經濟合作、水資源合作、農業(yè)和減貧合作”等五個方向優(yōu)先推進發(fā)展。[16]這些嘗試和成功經驗對于跨界水治理和爭端解決機制與平臺的建立,積累了重要的經驗。以后可以在中方主要投入的基礎上,引進亞投行項目支持,或者更多的國際社會資金和技術。
3.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的處理
應當考慮區(qū)域內國家對于國家治理的要求是強制性質還是義務設置的性質,或者是呼吁的性質等等。因為,不同設計和定性,對相關應對機制的執(zhí)行力影響較大。從國際合作機制執(zhí)行力的角度看,強制性越大則對于合作的效率越有利。但是,如果對于國內治理要求過嚴,可能流域內國家的顧慮會比較多;如果要求過寬松,又可能無法防止國內執(zhí)行欠佳的國家的“搭便車”行為。
4.流域合作與尊重各國政策規(guī)劃關系
氣候危機對跨界河流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和資源分配等,會造成極大影響。水量分配的確定需要依據地球水循環(huán)的客觀規(guī)律,但也需要與流域內國家政策規(guī)劃對接。即在流域國家的國際合作中,應當做到應對氣候變化的客觀需要,也應當兼顧各國國內應對氣候變化的現實壓力和需要。重申跨界河流的合作治理,必須以各國主權原則為基礎。所以,在流域治理合作中,必須尊重各國國內相關的政策規(guī)劃,尊重各國自然資源主權行使的需要。
四、對中國的啟示
在集中觀察和審慎把握國際法體系對于"氣候變化對亞洲國際水爭端不利影響"的可能回應之后,需要考慮到我國可能采取的應對措施和努力方向。以下集中闡釋之。endprint
(一)應對水資源問題結合大國外交策略
我國應全方位貫徹21世紀大國外交策略,在政治、經濟、軍事、區(qū)域治理等重要領域中,努力發(fā)展國際合作,創(chuàng)造互信。任何人都不可能只是制度的被動接受者。[17]在區(qū)域經濟合作、環(huán)境資源治理等方面,我國需要采取行動,在相關國際法規(guī)則創(chuàng)新和平臺建立中“牽頭”。危機同時也是機遇,面對水資源方面的困難,真正有擔當的真誠付出,必然能夠取信于人。經過危難考驗的國家關系,必能夠盡快增進地區(qū)國家之間的睦鄰友好,并就相關問題形成地區(qū)共識。
(二)抓住機遇積極參與國際條約起草
意識到在當前的國際社會中,國際自然資源法規(guī)則正處于一種快速發(fā)展的嶄新過程中。這種國際法規(guī)則的快速發(fā)展,是之前的國際社會中從未出現過的現象。這種現象,是人類經濟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必然結果,同時也被視為當前國際社會正在重塑重要規(guī)則的一種重要機遇。如我國這樣的“發(fā)展中大國”和“新型經濟體”,必須敏銳地抓住這一機遇,努力體現自己在新國際法秩序形成中的話語權。這才是最符合國家核心利益的務實態(tài)度,也才真正體現我國面臨重要時代機遇與時代使命時候的大國文化自信。
全球氣候適應型經濟轉型大勢所趨,發(fā)展清潔能源符合這一未來趨勢。對于擁有大量水電潛在資源的我國來講,更應當積極參與相關國際條約的起草與修訂工作,在全球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中表明中國態(tài)度,提供中國方案。
(三)運用“共享、合作和共贏”精神指導流域合作
“一帶一路”精神的核心內容就是,“共享、合作和共贏”。“一帶一路”精神呼吁沿途參與國能夠團結起來,共同應對時代挑戰(zhàn),并分享發(fā)展機遇。將這一精神引入流域治理中,將有利于在地區(qū)的重要事務中,真正打破謠言和相關國家的疑慮。將“中國威脅”轉變?yōu)椤爸袊鴻C遇”,建立起“共享、合作和共贏”的區(qū)域機制與平臺,這也正是對貫徹和實施“一帶一路”國家戰(zhàn)略的國際法保障。在流域水資源治理和水爭端解決方面,只有通過國際合作,才能實現流域內國家公平共擔責任、共享權益,才能保障流域內國家在跨界水資源的開發(fā)與保護中實現共贏。
(四)重視經濟關系對資源與環(huán)境治理的密切影響
亞洲地區(qū)成功應對氣候變化,跨界水資源的立體開發(fā)與保護,兩件大事能夠也必須進行結合。當前地緣經濟合作中“產能合作、水資源合作、農業(yè)和減貧合作”等內容,其實都與流域水治理有潛在聯系。而流域水資源的檢測和開發(fā),以及保護,也必須有地緣經濟合作中的資金和技術長期支持,并需要水力、電力等基礎設施等硬件設施建設,才能產生治理效果和實現長期可持續(xù)開發(fā)利用的目標。所以,流域內國家在氣候適應型經濟轉型合作中,進行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的新層面結合,也將成為流域水資源治理和爭端解決的新思路。
注釋:
(1)其中三分之二的可飲用淡水資源以永久冰川的形式存在于南極北極地區(qū),并且融化后直接進入了海洋,沒辦法為人類收集和飲用。
(2)例如瓜拉尼含水層為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烏拉圭所共有,儲水量4千萬立方米,按每人每天供水100升計算,足以為55億人供應200年時間。參見2003年3月16日在日本舉行的第三次水論壇上,教科文組織和水文地質協會提交的報告《地下水簡訊,為了人類安全管理跨界地下水資源》。報告見www.iah.org/briefing/Trans/trans.htm。
(3)一般而言,在人類社會中,人口增長、工業(yè)發(fā)展和農業(yè)灌溉需求,是淡水需求增長的三個最主要原因。
(4)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外長會議于2015年11月12日,在云南省景洪市舉行,正式宣布瀾湄合作機制的建立。我國外長王毅和泰國、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等國外長,均出席了會議,并發(fā)表了聯合新聞公報。參見人民網:《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外長會議舉行 瀾湄合作機制正式建立》,網址:world.people.com.cn/n/2015/1113/c1002-27813282.html。
(5)處于上游的中國在下游國家降雨量過大的時候,應下游國家要求未進行原本常規(guī)的定期水庫泄洪,以緩解下游國家面臨降雨量過大的壓力。此外,也在下游國家降雨過少的時候,加大了上游水庫的下泄水量,為下游國家提供更多的水資源。參見鳳凰網新聞報道:《外交部:中方將繼續(xù)為瀾湄下游國家應急調水》,網址phtv.Ifeng.com/a/20160413/41593908_0.shtml。
參考文獻:
[1]陸桂華,何海.全球水循環(huán)研究進展[J].水科學進展,2006,(5).
[2]Mr. Chusei Yamada, Special Rapporteur. Shared Natural Resources: first report on outlines.UN DOC NO.A/CN.4/533.p7,Para.21.
[3]李志斐.中國周邊水資源安全關系之分析[J].國際安全研究,2015,(3).
[4]黃穎.論跨界河流國際爭端解決中的地理因素影響[J].江淮論壇,2016,(5).
[5][德]佩特拉多布娜,著,強朝暉,譯.水的政治:關于全球治理的政治理論、實踐與批判[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67.
[6]張強,韓永翔,宋連春.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綜述[J].地球科學進展.2005,(9) .
[7]王明華.青藏高原冰川加速消減,“中華水塔”蓄水量正在下降[J].水資源研究,2009,(3).
[8]澳媒:中國對湄公河水源控制引發(fā)下游國家紛爭[DB/OL].網易新聞.網址:news.163.com/15/0209/09/AIOL5UVU00014AEE.html .
[9]郭延軍,任娜.湄公河下游水資源開發(fā)與環(huán)境保護——各國政策取向與流域治理[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3,(7).
[10]黃穎.全球氣候治理:國際法治的發(fā)展與挑戰(zhàn)[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
[11]李霞,周曄.湄公河下游國家水質管理狀況與區(qū)域合作前景[J].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2013,(6).
[12]黃穎.21世紀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國際法新思路[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
[13]關保英.論行政合作治理中公共利益的維護[J].政治與法律,2016,(8).
[14]外交部官網.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第二次外長會舉行[DB/OL].www.fmprc.gov.cn/web/zyxw/t1426576.shtml .
[15]張康之.論合作行動的條件:歷史背景與人的追求[J].行政論壇,2016,(1).
[16]人民網.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外長會議舉行 瀾湄合作機制正式建立[DB/OL].world.people.com.cn/n/2015/1113/c1002-27813282.html.
[17]胡蕭力,王錫鋅.基礎性權力與國家“縱向治理結構”的優(yōu)化[J].政治與法律,2016,(3).
(責任編輯 吳 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