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紅
摘 要:語文教給我們的是中國漢語的文化,語文的學習往往是從古至今的,語文課本上往往包含了最基本的漢字、詞語、句子以及古詩文和各種類型的文章。語文的教學往往以記憶為主,將基礎的字詞句子記憶下來再背誦古代詩文集和現代的各種類型的文章,語文課堂的教學往往以記憶和理解為主要內容。在時代不斷發展的今天語文教學也需要和世界發展的步伐相契合,努力創新,不斷進取尋求在中小學生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努力發揮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使中小學生們能夠成為社會需要的且可以滿足新時代要求的人才。
關鍵詞:中小學;語文課堂;發散思維
在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發散思維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了,僅僅是古板地學習刻板的知識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了,當今社會的要求已經不再是成績好的人才而是能力好的人才了,發散思維主要是創造性的思維和自身固有的創造力所共同體現的,發散思維是在固有的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在此基礎上延伸出其他相關的內容不再是只是固定內容的學習而是能夠多方面的一起學習。發散思維同時還體現在了能夠與外界信息的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接觸到一些新的東西,正是這些新的東西才能給人以啟發,教學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應該在不斷地發展中不斷地創新,在教學中營造一定的學習氛圍努力,培養學生們的發散性思維。培養發散思維,改進語文刻板的教學方式,訓練學生們多角度地發散和創新思維。
一、 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發散創新思維
在課堂的學習中,老師們往往起到的是引導的作用,能夠在課堂的教學中積極地引導學生們思考,在既定的教學內容中不斷地尋找新的思考點,在課堂語文的學習中,往往會對課文的意境以及語境進行理解。在課文的解讀中,教師應該從多方面的角度思考,將課本上的解答點以及課本之外的疑問點和學生們一起討論。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思維模式,避免刻板印象以及刻板成見,能夠在課文的全面的解讀中不斷剖析各個方面的問題從而達到對于課文或者古詩詞的理解,只有對整個文章的內容加以理解才能夠真正做到學習和學會新的知識內容。課堂教學往往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會比較古板而發散思維就需要老師們努力將課堂的討論以及學生的問題公開表現出來讓學生們共同理解,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還學習到了更深刻更加深影響和理解的知識內容。這種方式需要老師的極大熱情以及與學生們及時地溝通。
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的創造思維和發散思維是學生們能夠發散思維的重要平臺,在課堂的學習中學生們能夠大膽地猜想以及大膽地提出自己的問題,相互討論只有在相同的學習氛圍內才能發揮學生們的積極性和熱情,在發散思維教學的氛圍內,教師們加以引導成為發散思維的重要中支柱和重要的基礎,良好的教學環境是學生們能夠打開心扉,大膽猜想發散思維的重要前提。
二、 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大膽質疑教學內容
在學習中往往就是能夠大膽質疑,能夠提出自己的疑問,只有有疑問才能更好地證明自己在思考往往只有思考才能夠顯示對待問題的認真態度,只有認真思考才能夠更好地發散思維。能夠產生問題懷著懷疑的態度常常是創新的開始,教育往往是求真知的過程,對待知識就要持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態度,在教學中要常常教導這學生不執著于權威,并不是書本上的知識就是完全正確的,而是需要自己弄懂所有的不懂的地方,發散思維努力聯系實際和其他部分的內容,努力弄懂所有的問題以及解決所有的疑問,敢于質疑,大膽質疑。
當然對于中小學生來說能夠在課本上和教學中能夠發現疑難問題,是需要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能夠對既有知識質疑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課本上知識的不足之處以及值得質疑而且老師們能夠主動尋找答案的問題,鼓勵學生努力發現并且及時指出,利用課文中蘊涵的豐富信息,從不同角度提出質疑,讓學生們能夠大膽提出問題。比如在《魯濱孫漂流記》中主人公用橫線記錄自己在島上滯留的日子而許多人就質疑他自己本身已經不會從小島上出去了但是為什么執著于劃橫線,就會有許多答案。有的學生就會認為他希望過正常的日子,能夠使自己有更多的希望在這個小島上生存下去,而有的人就會認為他在尋找出去的時間,所以對待同一個問題就有不同的答案,也就會有不同方法,所以要引導學生們努力嘗試不同的思考方式,發散自己的思維,不斷地思考,認真地聯系多方面的內容,從當前的知識下手在良好的學習和質疑的氛圍內不斷地解決各種質疑。所以能夠積極引導學生質疑學習的內容,首先老師們就要做好領路人,首先要自己能夠懷有質疑的態度才能夠更好地帶領學生們發散思維。
在教學中教師們總是在原有的課文基礎上不斷地猜想作者的主要用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往往忽視文章的主體,拋開作者的寫作將文章的題目能夠單獨拿出來思考,不斷地引導學生,從而和學生們一起來質疑文章的不合理之處,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也是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方式同時也能夠學習到更多的內容,所以要敢于在教學中大膽地質疑課本上的內容以及教案中的教學內容。
三、 在課文的教學中進行發散思維訓練
中小學中的課文大多數就是散文故事類的含有某種寓意的課文,對于課文的理解往往是具有多方面的,在對文章的具體含義的思考往往是具有多方面并且有更多的側面和思考范圍,是使人產生創造性和想象力的首要條件。語文課本總是不乏許多的經典課文但是更多的還是具有教育意義的課文,比如小學課本中的《狐假虎威》和《龜兔賽跑》等文章是具有教育意義的文章但是對這些文章都是有幾個方面的理解的。從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來理解課文的內容,語文教材收錄的課文大多是名篇佳作,例如《背影》等都是有著深厚的教育意義的文章,也可以從父子雙方的角度來理解文章的發展和走向。雖然課本在標號的時候就做了教案,是專家們對課文的理解和教師們對于課文的共鳴,但是時代的進步也說明了文章的理解不只局限于專家們的理解,同時也說明這文章的內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在有教案的基礎上也應當能夠做到引導學生全方位考慮,進行討論辨析,得出更豐富的結論。能夠在課堂學習和討論過程中,讓學生們的不同看法通過討論,更多地去培養學生獨立和發散思考的能力。endprint
四、 在寫作中進行發散思維訓練
寫作是中小學生們從小作為聯系的重點內容,而寫作時最能讓學生們發散思維的方式,寫作就是學生作為自己獨立創作的第一步。這也要求學生們能夠發散思維,能夠將需要完成的作文和生活中的素材進行聯系,進行多方面的思考,發散自己的思維。寫作中最能夠讓一個學生的頭腦清晰。作為自己獨立完成的作文首先思路要清晰,這就需要老師能夠引導學生對作文的題目進行理解并從各個方面不斷剖析作文的各個角度,發散思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寫作的基礎就是素材的積累,能夠將生活中的各種消息融合在一起,將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寫作的時候能夠將更多的案例結合在一起,這就要求學生們能夠不斷地發散思維,能夠從更多的方面來思考作文的中心思想,將自己的思想融入作文之中。在借鑒前人的思想基礎之上能夠將自己的觀點進行合理地拼接,不斷地作出更好的文章,這就要求我們的思想能夠富有新意并能夠不斷地發散思維,不斷地創新,能夠使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
五、 結束語
在各門學科中語文是這些學科的基礎,是能夠最快捷和潛移默化地培養創新思維的搖籃。作為一名中小學學校的語文教師,就是在學生的啟蒙階段能夠不斷地打開學生的心扉和灌輸不同的思想,能夠讓學生大膽想象堅持自己的看法。同時我們要不斷地以自己有限的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改變,不斷創新自己的教育觀念,能夠不斷地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正確理念,在學習中能夠和學生們一起思考共同學習。同時還需要能夠大膽地培養學生敢于創新并且能夠將創新的思想用于實踐的思想,培養和鼓勵學生不斷地發散思維。還要能夠以教學的力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考能力,能夠尊重學生的個性,在主動灌輸新思想的時候要充分把握學生的潛力,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到他們要勇于實踐大膽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行動是優秀的,讓他們逐漸成為新時代相契合的創新型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郭彥龍.初中語文教學創新研究[J].學周刊,2017,06:37-38.
[2]呂榮生.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西部素質教育,2017,01:249.
[3]王燕.關于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擴展學生想象力的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7,02:122.
[4]杜偉.延邊二中語文“有效思維課堂”教學的現狀調查與分析[D].延邊大學,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