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瓊
摘 要:在影響孩子成長的各種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兩個,整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對學生的健康發展非常必要,鑒于學校重視,家庭忽視。學校本身又偏重于校內的教育,而缺乏與學生家庭的聯系和協作。找尋一條學校與家庭相互合作,更新家長觀念,提升學校與家庭教育的質量的新途徑,促進班主任工作的提升。這些問題,使我們認識到家校共育能促進班主任工作的計劃性、統一性、融洽性、發展性以及情感共鳴,只有把家庭和學校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共識,整體培養,齊抓共管,才能固化學生的好習慣。
關鍵詞:家校共育;提升;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105-02
對于在一線的班主任都知道,家庭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所以學校的德育工作要密切聯系和依靠家長,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和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蘇霍姆林斯基說,最完備的社會教育是學校和家庭教育。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上也要求,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設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因此家與校的結合刻不容緩。
現實社會則告訴我們,打工經濟、留守兒童、單親家庭、獨生子女以及獨子,使孩子上學后存在諸多問題:或學習習慣堪憂、或網癮成疾、或玩手機難斷、或與家長、教師對立、或與同學關系緊張等。另外,家長得配合也不盡如人意,第一類推諉型家長,學生一優問題就指責學校或班主任。當然班主任要有自責精神,如果事情和自己有關,應敢于實事求是地承擔應負的責任和做出認真的自我批評,這樣批評的說服力就大多了。現實中責任就是皮球,能推就盡量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有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把一切都交給了老師,這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有義務幫助家長了解正確的教育方法,達到提高家庭教育的實效性。第二類是埋怨型家長,教育不光是給孩子們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種積極的生活狀態,以積極的生存心境,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學生有問題就埋怨學生,甚至打罵。第三類是放任型家長。俗話說為人父母,不患不慈,患于知愛而不知教也。對于孩子,他們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質,而不會在精神上提供支持。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現適應障礙,他們的適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較差 。如何解決,以下是我對如何開發家庭教育的點滴思考。
一、家校共育促進班主任工作有計劃
建立班主任家校工作學期計劃,避免水來便開溝的做法,做到高屋建瓴,提綱挈領,有方向,有高度不迷失。僅列舉一年級年級的做法,姑且拋磚引玉而已。
比如一年級第一學期,時間定于開學前或開學初四周,主要內容如下:
1、班主任老師作班級情況介紹,重點介紹班級組成情況、任課老師情況、班主任工作計劃和班級工作計劃和加強家校教育的計劃。
2、班主任老師作家庭教育專題講座,重點介紹如何指導子女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成為合格的小學生。
一年級第二學期,時間定于期中期后,活動主要內容:
1、邀請學生家長作家庭教育經驗介紹,注意家長的代表性,發言有重點,不泛泛而談。
2、班主任老師家庭教育專題講座,重點介紹如何協助學校搞好學生的作業輔導。向家長介紹學生在校情況,既談優點,又談缺點。
二、家校共育促進班主任工作有進步
開展家訪活動,開設家校聯系通道,這是思想觀念統一的捷徑。為了進一步提高德育效益,加強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和理解,形成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大多數學校開展了有聲有色的“百名教師大下訪”活動,行動也統一,規范的活動必須一致,其他的可以根據學校或班主任的特點靈活處理。
每位班主任及教師在進行家訪時都能做到有重點地選擇家訪對象,作好充分的準備,對家長宣傳學校的規章制度、育人原則,尊重家長,融洽家校關系。家訪后還下發了《致家長的一封信》,把教師家訪工作作為學期和年終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優、晉級的重要依據。教師在家訪中明確樹立了服務意識,針對班內學生的特點,教師上門為家庭教育提供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幫助家長分析子女在思想、學習、健康等方面的優勢與不足,尋求解決的良策,達到支持不自然班主任的工作。
三、家校共育促進班主任工作的融洽
家長經常參加班級活動,經常關心班級活動,為班級活動獻計獻策,從做好教育對象的工作入手,提高家庭教育的正效應 。家長們交流教育子女的經驗也要大肆表揚,不能吝嗇。有這樣一個故事:拍馬屁的專家被陰間的閻羅王知道了,他死后來到森羅殿見閻王。閻王一見到他便拍案大喝:“聽說你是拍馬屁專家,專好拍人馬屁。哼,我最恨像你這樣的人!” 那拍馬屁專家趕緊跪地叩頭說:“冤枉啊,冤枉,閻王爺有所不知,那些世間之人都喜歡別人拍他馬屁,我不得不這樣。如果世上之人都能像大王您這樣明察秋毫,公正廉明,那我哪里還敢有半句恭維?”閻王高興地直說:“諒你也不敢拍我馬屁。放回去再活20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與家長接觸多交流思想,少說或不說學生的缺點。讓家長也有一份自信,并將這份自信表現給學生,如此家長與學生融洽,學生與班主任和諧,形成良性循環。說話的時候不選擇用詞,很傷害家長的自尊心。如果你想得到一個人的認同和好感,就夸他的孩子,一句直白的話揭示了人際交往的原則。直率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講究說話技巧,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不同的對象。在學生犯錯誤解決問題的時候,顧及家長的面子,尊重家長的感受,有利于教師和家長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對學生的教育。
四、家校共育促進班主任工作的發展
班級家長委員會部分形同虛設,沒有發揮應有的聯系溝通協調的功能。當然,班級家長委員會的人選應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主要人選則應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家長畢竟不是專業的教育工作者,由于其自身受教育的程度、文化素質、經濟條件、工作崗位,生活環境不同,對子女的教育認識也千差萬別。家長不同于專業教育工作者,如今每個家庭大多只有一個孩子,許多人缺少家庭教育的方法與經驗,這就需要學校做好這一工作。召開家長培訓會,請有經驗的家庭教育的專家、學者做指導,請家庭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家長介紹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經驗和做法,為家長提供借鑒。不同的家長不同的學識、背景、文化,實際也是檢驗班主任的為人處世,自然也促使班主任的發展。
五、家校共育促進班主任工作的情感共鳴
所謂情感共鳴,就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師長的角度去理解問題。要進入學生的內心,同時還能夠走出來,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問題, 提供一個轉換角色的環境可以使問題學生自我走向穩定和成熟。有一位同學,性情粗暴,罵人很兇,經常和同學打架。我很惱火。有一天我到他家去家訪,想和家長協同教育。但一到他家,看到那個家庭和四鄰的關系,打麻將,抽煙,罵罵咧咧。我一切都明白了。那里的粗暴和不文明,比這個學生在校的表現更甚一倍,應該說,他在相當的程度上已經抵制了這種污染。這時,同情心油然而生。
誠然,做一名班主任必須意識到,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深深地銘刻在學生心中,可以給學生帶來永留心中的溫馨,也可以給學生帶來深藏心底的傷痕。有些老師誤認為樹立自身的無尚權威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從而不惜傷害學生的身心,以求得學生的盲從,也有些老師放任自己浮躁的心態、粗暴的舉止,卻把這一切用“為了學生好”的動機來掩蓋。我們應當比任何人都更重視教育的過程,某些不良的教育后果正是潛藏在教育過程的細節失誤之中。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世界,要想成為每一個學生的朋友,要想得到每一個學生的信任,要付出很多的心血。但是,這一切是很值得的,因為你得到的將是一個美麗的世界,家校共育也會因此變得豐滿有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