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梅
摘 要: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離不開家庭、社會和學校的教育,三者之間互相支撐,互相關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創設的“生活教育”,所倡導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思想對我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孩子的教育是由家庭、社會、學校共同承擔起來的,他們聯系緊密,不可分割,協調得當,共同擔負起育人的職責。
關鍵詞: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
一、 家庭教育的意義
每個人都有一個家庭,家是避風的港灣,更是倦了累了時的停靠站。家是繁衍生息,和對子女進行初級教育的地方。初步禮儀的培養,和以后擁有好的品質,都離不開家中成員對孩子的初步影響。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未來。家庭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一套系統的教育體系,而家庭教育更多的是父母或者家里的長輩,或者共同生活的哥哥姐姐,在生活中進行的點點滴滴言傳身教。孩子的模仿能力又都很強,具備可塑造性,這時的孩子會受到家庭氛圍的熏染,進而打下了品質、行為習慣的基礎。所以說家庭教育是家族中成員的互相影響,家庭教育起到對學校教育的補充,對孩子的影響是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一) 家庭教育的優勢
1. 家庭教育是完全生活化的教育。隨著受教育者的成長和家庭生活的變化,家庭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也就不斷地變換著,進而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影響。
2. 血緣關系的教育方式。家庭的血緣關系使家庭教育感情色彩濃厚,雖然家長可以用自己的影響力和責任心教育孩子,但卻容易導致子女的任性、刁蠻。
3. 多樣化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方法隨著子女的成長發生著變化,它不是固定不變的,不同的年齡階段會產生以下不同的方法:
(1)解答好奇。(2)引導識字。(3)培養正義感。(4)娛樂游戲。
(二) 基本的家庭教育要求
(1)愉快的環境——創造愉快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
(2)正確引導——家長需要立場堅定,有個正確的態度對子女進行教育。
(3)舉典型的例子——家長要經常鼓勵孩子學習好人好事,并從自身做起,樹立良好的榜樣,傳遞正能量。
(4)關心呵護——對孩子的精神生活與心理健康給予全面的關心,培養孩子成為貢獻社會的合格公民。
(三) 家庭教育中容易忽視的幾點問題
我國家庭教育的優點是家庭教育水平逐步提高,但不容忽視的問題仍然存在。
1. 家長不能正確看待孩子的能力,往往帶著感情和溺愛的心理,高估孩子的實際能力。
2. 家長對子女的望子成龍心理,往往會因急功近利適得其反。
3. 對子女的成長不能全面關心。
主要表現在:
(1)過分照顧孩子,忽視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2)對孩子有太大的期望,忽視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3)忽視孩子的心理品質、個性思想品德的培養;不重視孩子的文化學習和智力開發。
二、 社會教育
社會教育主要是指家庭環境以外的團體和組織對青少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對學生影響的社交環境。所謂的社區教育就是在學生接觸到的有效范圍內,使學生得到有效鍛煉,實現教育價值觀,并能得到社區教育發展,實現文化經濟與社會教育相結合。
2. 學生多參加校外的業余活動,能夠有效彌補學校的教育不足,并對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起到輔助作用,效果不容小覷。
3. 多媒體數字化等大眾傳播媒介的影響。其中電影、電視、廣播、報刊等具有傳播的靈活性,形象生動,具有趣味性強等特點,深受青少年和兒童的喜愛,并對他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青少年自我保護意識差,分辨能力低,家長和教師要有效培養學生對事物的辨別能力。遠離不良的環境,多接觸有益成長的事務,鍛煉社會的適應能力。
三、 家庭、社會、學校三方有力結合,教育更給力
把家庭、社會、學校三種教育融合到一起,同時以學校教育為主要教育手段,以家庭和社會教育為輔,使學生在大環境多方位的培養中,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肯定。進而達到教育一體,提高實效。
1. 學校教育是教育的主體。學校作為學生專門吸取知識的地方,有著龐大的教育系統,教育人員經驗豐富,德才兼備,是青少年求取知識的首選。學校教育有別于家庭、社會教育。家庭、社會教育,是在實踐中感受事物的好壞;而學校教育則是本著系統地傳授科學知識為目的,使青少年能夠塑造成國家的棟梁。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接收消化能力強,在課堂所掌握的知識點,都能夠很好地學以致用。無論從社會凝聚力與號召力來說,都能得到廣泛的認可。
2. 家庭、社會和學校三者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只有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融合到一起,才能使教育的基本方向不變,使學生在求知方面得到互補,這就很好地增強了教育的整體效果。
3. 學校要加強與家庭之間的聯系。學校是龐大的教育系統,為了使學生的學習,能夠很好地與家庭教育連接起來,學校應該定期召開家長會,通報學生最近的學習狀況,使家長能夠根據孩子的課堂表現在家庭教育中進行有效地補充。
4. 采取交換互助的方法與社會各界教育組織保持緊密聯系。社會各界包含著各個企事業單位和各種社會組織團體等。學校可以多聘請優秀的部門同志作為校外的輔導員,經常到學校作報告,或者是勞動模范社區好人,為學生多多講解公益慈善事業,增強學生對社會責任的認知。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公益的社會活動,或者勞動。
總之,家庭、社會和學校的使命是相同的。為了使青少年接受良好的教育,健康快樂成長,學校所擔負的責任格外重要,不但要擔負起教育工作還要聯合家庭和社會共同擔負起培養青少年的使命和責任。家庭、社會、學校三者互相配合,學校既是倡導者又是組織者,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都應給予大力的支持,并積極配合學校的工作。
參考文獻:
[1]王貴存.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怎樣有機結合[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4,(S1):34.
[2]馬買寶.探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互補性[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5,(12):43.
[3]宋寧娜.學校、家庭及社會教育[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99-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