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敏
摘要:現今社會發展對大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也是當下大學英語教學的首要目標。二語習得這一領域的研究旨在系統地探討第二語言習得的本質和習得的過程,其對我國的外語教學也有相應的啟示意義。本文基于該領域備受關注的Krashen所提出的理論,探討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意義,以期有效地提升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
關鍵詞:二語習得理論;大學英語教學;啟示
一、Krashen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
第二語言習得指的是“在自然或指導的情況下通過有意識學習或無意識吸收掌握母語以外的一門語言的過程”。Krashen所提出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備受該領域關注。該理論由習得與學得假說、監察假說、輸入假說、情感過濾假說和自然順序假說組成。本文主要運用前四個假說來探討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意義,因此,將只對前四個假說給予闡釋。
(一)習得與學得假說
這一假說是該理論最基本的假說。在此假說中,Krashen對習得與學得做了區分,并指出兩者之間的關系。Krashen認為,二語習得者具有語言習得和語言學得這兩種獲取語言能力、內化目的語的方式。前者指的是潛意識地構建語言體系獲得語言能力的過程。二語習得者通過潛意識用目的語進行交流,不知不覺地習得語言,同時也獲得語言規則、形成語感。后者指的是有意識地學習語言知識的過程。學得者完全有意識、有目的地學習第二語言,并通過努力,掌握第二語言的有關規則。二者不可分離、相互轉化。
(二)監控假說
監控假說是伴隨習得與學得假說應運而生的。監控假說認為,習得和學得有較大區別。學習者只有依賴習得才能“開始”用第二語言進行表達,培養語感,最終才能運用目的語進行交際。而語言學得的作用主要是運用已學會的語法規則對語言的準確性進行監控。簡言之,任何想要表達的內容均來自“習得”知識,而“學得”的知識只能在實際表達前后對話語進行監察。
(三)輸入假說
該假說是Krashen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它回答了兩個問題。
首先,它回答了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如何習得語言這一語言教學領域最重要的問題,并強調可理解性輸入產生習得。Krashen(1982)指出,人類可通過語言輸入這一基本途徑掌握語言,而二語習得者主要依賴“可理解性輸入”習得語言。也就是說,二語習得依賴于理解他人所說的話語,習得者關注的是意思而不是形式;其次,它也試著回答了學習者在習得過程中是如何取得進步的。Krashen提出“i+1”這一著名原則,強調了習得者接觸略高于其現有二語水平、同時又不影響理解的語言材料的必要性。在此原則中,i代表習得者目前所掌握目標語的現有水平,1代表程度略高于現有水平的語言輸入,這一語言輸入需是足量的、準確的、相關的且可被理解的,i+1代表語言習得者通過習得而預期想要達到的目標語掌握水平。所以,習得者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就必然要接受i+1水平的語言材料。
(四)情感過濾假說
它可以理解為對二語習得過程的補充,是有關不同情感與非母語習得關系的假設。Krashen認為,習得第二語言,一是要有大量的合適的語言環境輸入,二是在良好的內在情感環境中獲得自然地習得、減少情感因素對語言輸入過程中潛意識的過濾作用。他把情感因素分為三類:動機因素、個性因素、情感狀態因素。 習得者學習動機強、自信心強、焦慮程度低,往往就更容易習得第二語言。可見,在語言習得過程中,低的情感過濾環境可以有效保證輸入和輸出效果。
二、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就學生而言,英語學習的材料基本上是英語教材和考試輔導書,除了每周4個學時的英語課堂學習,課外幾乎很少再進行除課后作業以外的英語學習,學習自主性和探索性欠缺。且課堂語言學習也基本上是至少80%的時間都是老師在講語言知識,學生在聽、記筆記。幾乎沒有學生會堅持聽英文廣播、閱讀英文報刊、英文原著、用英語在課下進行交流、寫作的習慣,這就致使中國大學生英語學習者基本上只是學語言知識、可以用所學知識考試、做題,但語言這門技能卻沒能得以有效培養,最終出現雖然學英語時間長,但基本交流依然困難的局面。這也使大量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抵觸心理、畏難情緒、自信心低以及英語學習無用論的觀點。
就教師而言,大多數教師業務水平有限,教學方法和技能有待提升。英語對于中國籍的大學英語教師來說,基本上都是外語,這就導致大多數英語教師在英語的語音、語調、連續、語速、流利度以及語用和跨文化交際等方面與英語本民族語言者有較大差異,甚至有些教師在這些方面非常糟糕。且大多數英語教師受自身所接受英語教育方式的影響較大,雖也接收了新的教學理念的熏陶,但在課堂上依然不自覺的傾向于教師講授占主導,不能很好地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學習模式,這恰恰與語言是一種技能的培養理念相悖,到頭來學生所學的英語只能作為一種知識,無法有效滿足現實語言環境中的交際需求。
就外部環境而言,大學校園里,能夠幫助學生學習英語的外部環境(如,英語角、英文廣播、英語演講比賽等)形式較單一,且舉辦頻率、參與度較低。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語言學習者失去了良好的外部語言環境支撐。
三、Krashen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在我國,目前英語教學雖作為外語教學,但其教學目的和第二語言習得有相近之處,都是旨在培養學習者有效交際的能力,滿足其語言交際需求。因此,本文旨在探討二語習得領域Krashen所提出的這一備受關注的理論對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意義。
(一)創設自然的語言環境,增加學習者有效的語言輸入和輸出
此啟示包括課上和課外兩個部分。
課上,教師應盡可能:1.全英授課,營造語言環境,且教學模式采用任務型教學,注重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語用能力的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增強以及用英語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能力的提升,而非語言知識的灌輸,身體力行地促進學生學習理念由學得向習得轉變;2.充分利用多媒體這一集文字、圖片、動畫及音視頻于一體的優勢,使課堂內容多模態的呈現出來,增加課堂趣味性和輕松愉悅度,提升學生課堂參與程度;3.基于i+1原則,應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了解學生現有水平,基于學生現有水平,來確定向他們輸入語言的難度,以避免所輸入語言過于簡單或困難。也就是說,要確保課上所輸入語言材料對于大多數同學來說都是稍高于其現有水平但又是可理解的,以便有助于其語言習得。其次,還應注意課堂語言輸入的趣味性和相關性,以確保學生能夠產生正面情感作用,使得盡可能多的語言輸入(input)轉化為學生的吸入(intake)。且在語言輸入過程中,篇章輸入和話語輸入這二者要兼顧,不可偏廢其一。前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語法的正確性和詞匯量,后者能夠為學生提供自然的學習環境,從而有利于語言的習得。
課外,1.建立分級語料庫,同時確保語料庫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供學生根據自身水平自主學習,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同時也有助于其學習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培養;2.使用慕課或其他在線學習形式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形式,以確保課堂教學中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開展相關活動,完成相關任務,增加學生課堂參與機會,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創造更多自然的語言輸入和輸出的環境;3.豐富校園英語廣播欄目,定期舉辦英語文化節、英語角、英語演講比賽、英語微電影大賽、英文主持大賽等,以及利用在線語言學習網站,如,italki,每周甚至每天固定時間和英語國家語言者對話交談,或者與外教、留學生等固定時間交談,抑或學生3-5人自發組成口語興趣小組,定期選感興趣的或者熱門話題來討論等等,以充分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同時也讓學生體驗更多的英語語言環境。
(二)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最大限度地降低學生的情感過濾
學生學習動機強,目標明確,具有自信心,焦慮程度低,則其對所輸入語言的情感過濾則低,語言習得效果就好。因此,教師應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讓學生盡肯能的身心舒服。如,開始課堂教學前用破冰活動,引入話題時用頭腦風暴活動,以此激起學生課堂參與的興趣,降低其焦慮程度。教師對所講內容以及所做課堂活動,明確或者做后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學或要做此類活動,且盡可能形式多樣、有趣味性同時難度有階梯性,以使不同語言水平、性格的學生都有課堂參與意愿和收獲,對每位同學的任何進步予以恰當鼓勵。
四、結語
文章基于Krashen提出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探討了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意義,以期有效提高大學生英語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 Krashe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regamon,1981.
[2] Ellis, Rod.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 張麗萍. 從Krashen二語習得理論看大學英語教學策略[J]. 英語廣場,2015(08):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