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衛英
摘 要: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是課程的主要目標。而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兒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在品德教學中,我們必須合理而巧妙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下面我就以教學《心中有他人》這一課為例,談一談如何引導學生在品德課堂中形成一個良好的道德。
關鍵詞:親歷;感悟;重設
一、 親歷,直面孩子的真實體驗
(一) 想一想,孩子需要什么
《心中有他人》是一首三段式的文配圖兒歌,內容是:課間把自己愛玩的秋千讓給別人;開學發新書把破了皮的新書留給自己;自己和同學合用一套雨具。一開始,我就想利用這些教材上的內容設計情境,準備讓孩子們重現一下發新書的時候拿到了一本破皮的書怎么做才是心中有讓人?可是仔細想想,對于剛升入小學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拿到一本破了皮的書真的能做到心甘情愿嗎?根據對他們的了解我想不太可能。現實生活中,誰得到破了皮的書都會不高興,只有有高尚道德素養的人才會高興地接受這個現實,這個方案只能否定。
(二) 擬一擬,讓孩子自然流露
品德課的前一堂課是體育課,我預先和體育老師聯系好,讓她在課上加大了運動量,讓學生測試了200米,并且測試結束后還繞著操場跑了三圈,速度雖然不快,但孩子們個個跑得臉蛋通紅,汗流浹背。剛一下課,便飛也似的跑進教室擠到凈水機前倒水喝,我早就已經悄悄地站在了他們注意不到的后窗外,手里還拿著一個小小的攝像機。只見個子高大的調皮鬼小海沖在第一個,拿著杯子盛了一小半的水就站在凈水機前往嘴里倒,喝完了又接著倒,看樣子他還不想走開呢。這時后面的同學不干了,素愛打抱不平的小虎拉住小海的胳膊一把把他拉了出來,大聲說:“你怎么這樣?就你一個人要喝水嗎?我們都快渴死了!”正在大口吞水的小海一個不防備,水潑了一身。這下可捅了馬蜂窩,兩個小子干起了架,好幾個孩子在一旁起哄。這正是我想利用的教學情境,本來我還準備指導幾個孩子“制造事端”的,現在看來不用了。
二、 感悟,直指孩子的道德認識
(一) 點一點,促孩子反省自身
正當孩子們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上課鈴響了,孩子們迅速地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小海和小虎的臉上帶著淚痕,眼光恨恨地看著對方。看著他們的樣子,我笑著說:“同學們,上課之前,我想讓大家看一段錄像,想看嗎?”孩子們紛紛點頭。我把剛才拍下的一段錄像在多媒體上進行了播放。一開始,學生是帶著好奇在看,當看明白了上面的內容后,許多孩子沉默了,低下了頭,特別是小海和小虎,臉色通紅,頭垂到了桌子上。放完后,我沒有馬上說話,靜默了大約有三分鐘,讓他們內心也煎熬了三分鐘。然后我問小海:“小海,你剛才口渴嗎?”他點了點頭。“那你說說,口渴的時候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他想了一下,說:“我快渴死了,我覺得嗓子都啞了,火辣辣的,好像要著火一樣,我只想快點兒喝到水。”我點了點頭,又問:“你覺得其他同學是不是和你一樣?”他愣了一下,臉又紅了,低低地但有點倔強地說:“一樣的…可是,小虎也不應該上來就打我。”看著他的神情我明白他有點知道自己錯在哪兒了,但又有點不服氣。于是我又問小虎:“小虎,你剛才也非常渴,是嗎?”小虎恨恨地瞅了一眼小海,氣呼呼地大聲說:“對!他……”我截斷他的話:“哦,其他同學也非常渴,對吧?”全班同學直點頭。“那么,我們是不是應該合起來把小海揍一頓呢?”哈哈哈哈……孩子們個個哄堂大笑,只有小海小臉漲得通紅,頭垂得更低了。我沒有阻止,等待著他們的覺悟。過了一會兒,有一部分同學不笑了,臉上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并且開始悄悄地阻止還在笑的同學,我知道效果達到了。
(二) 換一換,引孩子換位思考
于是,我讓孩子們靜下來,說:“同學們,現在請你們想一個問題:假如你是小海,或者小虎,或者其他任何一個同學,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會怎么做?像我們剛才這樣做,對不對?今天我們要討論的主題就是‘心中有他人,請每個同學選擇一個角色,替對方想一想,然后說一說應該怎么做?”孩子們熱火朝天地討論起來了。交流的時候有的說:“如果我是小海,我當時沒有想那么多,我只想快點兒喝到水,喝個痛快,喝夠了我就會讓別人的。可是我不應該霸占著凈水機,我也不應該和小虎打架……”有的說:“如果我是小虎,我看到小海霸占著凈水機肯定也會生氣,因為我也快渴死了,可是再怎么樣我也不能和小海打架!”還有的說:“我們大家都是同學,看到小海和小虎打架我們不應該不管,還在邊上起哄!”再聽聽小海和小虎自己怎么說,小海說:“當時我因為很口渴,所以只想到了自己,現在想想同學們都和我一樣口渴,我這樣做太自私了。我不怪小虎,如果我是小虎,看到我這個樣子,我也可能會和他打架的。”小虎說:“我也不應該和小海打架,雖然他這樣做是不應該,可是當時確實大家都很口渴,如果我剛才沖在第一個,也有可能會這樣子的。”……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紛紛把自己的心里話說了出來,不難看出,他們已經知道了自己錯在哪里,也知道了在一個集體中,不能光想著自己,也要為別人想一想。
三、 重設,直擊孩子的道德行為
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加上教師的點撥,學生已經明白了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什么樣的。為了讓孩子們重新進行正確的體驗,我想辦法重設了以上的情景。
(一) 做一做,讓孩子重新角色體驗
于是,我讓孩子們整隊到操場上跑步,一直看到他們跑得汗流浹背才讓他們回教室。孩子們飛快地跑回教室,我知道他們回教室喝水了。我緊隨其后,看他們這回會怎么做?他們到達教室以后,拿出了自己的杯子,排著隊秩序井然地到凈水機前倒水,倒完水以后馬上離開到自己的位置上喝水,一個個頗有點紳士風度。有兩個小冒失鬼不小心把水灑到了地上,吐了一下舌頭,馬上去拿拖把把地上拖干凈了。看著教室里的祥和,感受著孩子們的進步,我心里一片欣然。
看來,通過這次反復的角色體驗,同學們的道德認識得到了提升,錯中求正,尋求到了正確的道德行為。
(二) 聊一聊,享受正確言行的快樂
接下去,我和同學們一起坐下來,讓他們敞開心扉,聊一聊兩次喝水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為了讓孩子們敢于說出自己的心里話,我首先說了自己的感受:“同學們,老師今天十分開心。一開始,我看到你們因為喝水而打架心里有點難受,可老師不怪你們,我知道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們這樣的反應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會這么做。老師開心的是,你們后來的表現是那么的出色,你們自己找到了自己的錯誤并且馬上糾正了,這是多么可貴啊!所以你們今天是最棒的,老師為你們感到驕傲!”有了這樣的開場白,孩子們也敢于說了。一個說:“一開始我們喝水的時候亂哄哄的,好吵;后來很有秩序,我們心里也很舒服。”一個說:“同學之間打架肯定不好,應該和和氣氣地相處。”有的說:“我們一開始像土匪,后來像紳士,我們當然喜歡做紳士。”還有的說:“我們今天跟老師一樣開心,因為我們知道了大家在一起的時候不能光想著自己,也要為別人想一想。”……
看著孩子們欣喜的小臉上煥發出紅彤彤的光彩,我想在以后的集體生活中碰到類似的情景,他們應該知道怎么做了。
綜上所述,品德教學中教師應該合理地引導孩子們在親歷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道德認識,從而使孩子們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