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英年 楊文晶
摘 要:2015年7月16日甘肅省教育廳下發了《關于引導部分省屬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發展的通知》,2015年10月23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共同發布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文件下發之后,各高校認真落實文件精神,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積極探索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的道路和途徑,并大膽創新、賦予實踐,并在探索的過程當中積累了很多非常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校企聯合 培養 利與弊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1-0-01
一、校企聯合培養的意義
1.有利于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
學生在校期間主要獲取知識的途徑是教師在課堂或者實驗室的講授,學生所學內容不夠直觀,接受的效率有限,不利于專業素質的提升。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引入,將各種直觀的事物擺在眼前,具體的事物結構、工作原理、運行狀態一目了然,學生通過主觀觀察或實際操作就可以掌握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素質,效率高、效果好。
2.有利于當代大學生對經濟社會的認知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當代大學生即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有必要對我國目前經濟建設水平和發展狀態有所了解,樹立明確的責任意識和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感。通過校企聯合培養有利于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經濟發展現狀。有利于學生對經濟社會認知的培養。
3.有利于學生對企業的認知
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往往滯后于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絕大多數教師和企業互動較少,甚至和企業沒有任何聯系,在教書育人的過程當中只能通過網絡收集資料,對企業的認識膚淺,最終導致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對企業認識模糊,對將來從事的工作知之甚少。通過校企合作模式的推廣,給學生提供了近距離接觸企業的平臺,學生可以深入了解企業文化、運行機制、市場價值等內容,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企業的認知水平,有助于學生就業定位。
4.有利于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
高校學生一直處于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路徑,接觸的人際交往圈相對比較單一、簡單,很少與社會接觸,與其他關系層面的人接觸相對較少,不利于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就業后的發展,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引入,為學生提供了交際相對復雜的交際平臺,也是一個鍛煉自己提升自我的平臺,在實踐中學生學會了如何和同事、領導、師傅之間相處、交流。為畢業后進入工作崗位打下了良好的交際基礎,有利于工作的開展和個人的成長、發展。
5.有利于學生自我認知的提高
大多數高校畢業生自我認知不準確,自大與自卑這兩種兩極分化現象嚴重,有些同學認為自己是大學生,很了不起,對自己就業定位很高,一般單位都不放在眼里,挑三揀四,最終找不到合適的就業單位而無法就業。也有一些同學不善于總結自己,其實自己已經具備了就業的基本條件與基本素質,但是學生總是有一些自卑的想法,老擔心自己無法勝任單位分配的任務而不敢就業。通過校企聯合培養學生可以更準確的自我定位,通過企業工作的過程,明確自己的優點,同時也可以發現自身的不足,有利于學生自我認知的提高。
6.有利于學院就業質量與就業率的提升
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開展,為畢業生提供了就業的機會與就業平臺,高校聯系的校企聯合培養單位相對來說,企業規模宏大,技術領先,設備一流,市場競爭力強,有利于學生學習先進技術,了解專業的發展現狀與發展趨勢。
二、校企聯合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學校與企業之間溝通不足
校企合作時間相對較長,實踐過程中突發情況時有發生,學校對企業、企業對學校的相關制度不熟悉,導致溝通不暢,學生或企業的訴求無法得到及時解決,另外企業規模大,分廠較多,學校與企業總部達成的協議,分廠領導不清楚,導致溝通困難,辦事效率低,協商的具體方案不能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學院、企業應加強制度保障,做好個體問題的應急預案,如果沒有制度保障和深度溝通,很容易將個體問題發展成為群體性問題。
2.學校不能夠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
學校與企業距離遙遠,不利于學校與企業交流,學生突然從學校這種相對寬松的環境中進入工作節奏快、競爭激烈、生活壓力大的企業環境中,難免會產生一些消極情緒,心態會發生變化,如果不能及時疏導,可能會發生一些不可控的情況,另外部分學校沒有指派專門的駐廠指導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動態掌握不及時。
3.學生缺乏法律意識,維權難
工科類高校學生課程結構單一,專業課程設置較多,接觸到的法律課程較少,法律知識與法律意識淡薄,另外企業發展較快,人員流動頻繁,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亂,導致學生權益受到損害,學生維權途徑不暢,且法律意識淡薄,無法通過正規程序維權,只能息事寧人。
4.學校對學生實踐的過程管理不足,缺乏過程指導環節
校企合作企業較多,同一單位無法同時接受高校所有畢業生,導致學生分散,學校無法配備這么多的指導教師駐廠指導,缺少對學生的過程管理與專業指導,無法及時答疑學生在工作中產生的專業疑問,另外企業在生產的過程中只注重效率,可能會淡化對學生的專業指導。最終導致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受限。
5.實踐過程工作單一,涉及專業內容較少,企業對學生缺乏指導與管理
部分企業在校企聯合培養的過程中不能夠較好的履行校企聯合培養協議中所規定的培養內容,學生到企業之后經過簡單的企業介紹與安全教育就匆匆上崗,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并且給學生分配的崗位單一、工作內容單一,對專業素質的提高幫助不大,導致學生產生厭工的情緒,不利于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推進與深化。
三、對于校企聯合培養的建議
1.校企之間應該加強溝通,建立高層互動機制,促進校企之間的信息互通,確保雙方達成的合作意向能夠順利貫徹落實。
2.學校能夠安排專干負責校企聯合培養學生的管理,即使不能駐廠指導,也要做到兩周到企業了解學生動態,及時解決學生訴求。
3.加強畢業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適當增加在校學生法律類課程,特別是《勞動法》的學習,提升學生法律維權意識。
4.校企合作應加強學生的專業素質建設,合作過程中應明確學校與企業的職責,要和企業簽訂專業培養任務書,明確企業的義務與權力。
5.對于部分無意在該企業或該領域就業的同學,要區別對待,學校和企業都要做好預案,靈活處理,不要將個體問題演變為群體性事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