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梅
[摘 要]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是世界農業發展的共同趨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文章通過分析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提出了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必要性和緊迫性;對策建議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068
1 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我國農業的發展面臨著環境條件的深刻變化,農業生產經營也面臨著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農村空心化,誰來種地?
“外面像個村,進村不見人,老屋少人住,地荒雜草生。”這是一首描寫農村空心化場景的小詩,讀來令人心情沉重。
近些年,農村空心化的現象日趨嚴重,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城鎮化率為57.3%。而城鎮化進程中吸納大批農民進城務工,農村土地也因此大片游離出來,雖給現代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希望,但是“誰來種地”也成了個大問題。
據有關部門統計,2015年,安徽省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常年外出務工人員達1850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55%,盡管目前在農業中從業的勞動力還有1400多萬人,但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婦女和小孩,也就是“386199”部隊留守農村,這就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
一是土地閑置,撂荒現象日益嚴重。如今,大多數農村地區的老人只選擇生產條件好的和離家近的田地,而遠離家的山坡和旱地則被撂荒了。原來一年可以種兩季作物,現在也只種一季。許多農民種糧就只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口糧需求。據國土資源部調查統計,我國每年摞荒的耕地近3000萬畝,10年累計土地閑置就是3億畝,這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
二是農業發展后勁不足。目前,我國農業勞動者的平均年齡超過50歲,“老人農業”現象已成為困擾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現實問題。“老人農業”成為普遍現象,并成為一種常態,導致農業發展后勁不足。
三是農業科技和農業機械推廣難,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深入發展。第二次農業普查資料顯示:“目前安徽省農村從業人員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2.6%,初中文化程度占52.8%,也即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高達95%。”農民老齡化、知識水平低將直接影響農業從業人員對農業科技和農業機械的接受程度,因其文化水平低,年齡大,對新事物學習能力相對弱,因此對農業科技難以掌握。現在農村還有很大一部分是采用人畜共力的粗放式農業生產方式。農業人口老齡化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深入發展。
1.2 農民增產不增收,種什么?
國家統計局發布公告顯示,2016年全國糧食總產量 61624 萬噸,比上年減少 520 萬噸,下降 0.8%,但仍是歷史第二高產年。然而,糧食總產量提高,農民“多收了三五斗”并沒有讓農民的收益出現對等的增長。不僅糧食是這樣,其他農作物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農民增產不增收這一長期存在的“豐收悖論”一直是困擾農業發展和農民的主要問題。菜賤傷農、谷賤傷農的現象經常發生,“種什么”的問題亟須回答。
1.3 農業效率不高,怎么種地?
我國人多地少,絕大多數農民的承包耕地規模小而且比較分散,生產效率不高。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發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2:農業現代化研究》,報告稱:“以農業增加值比例、農業勞動力比例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三項指標進行計算,截至2008年,中國農業經濟水平與英國相差約150年,與美國相差108年,與韓國差36年。與之相對,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約為世界平均值的47%,約為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的2%,約為美國和日本的1%。”報告分析還指出:“2008年中國屬于農業初等發達國家,中國農業現代化水平低于中國現代化水平。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比中國工業勞動生產率低約10倍,中國農業現代化水平比國家現代化水平低約10%。”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顯然農業現代化水平已經遠遠落后了。因此,必須加快探索如何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提高農業效率的有效形式,也就是解決將來“怎么種地”的問題。
1.4 糧食安全不容忽視,怎么保障?
2016年全國糧食總產量 61624 萬噸,但是自給率卻在90%以下(國家糧食安全目標是糧食自給率保持在95%),大豆自給率只有20%。從數字上看,我們每年必須從國外調運大批糧食來滿足國內迅速增長的需求,這說明我國的“糧食安全”是存在嚴重的供需和結構性矛盾,這也說明我國的糧食生產和消費前景不容樂觀,還說明我們有一部分中國人是靠世界糧食養活。
因此新形勢下我國提出了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必須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十幾億中國人不能靠買飯吃、找飯吃過日子,不能把糧食安全的保障寄托在國際市場上。否則,一有風吹草動,有錢也買不來糧,就要陷入被動。”“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以“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來形容現在中國糧食安全問題。
要解決這些問題,客觀上要求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2 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對策建議
2.1 加快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作為各級地方政府應該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完善稅收、信貸等政策,扶持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支柱力量。以宿松縣為例,截至2015年年底,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1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8家,農民合作社731家,家庭農場260多家,種養大戶1600多家,其中3家農民合作社被評為國家級示范社,15家家庭農場被評為市級及以上示范家庭農場。
2.2 積極穩妥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發展現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鼓勵承包農戶依法采取轉包、互換、入股等多種方式流轉承包地,支持土地托管和農機作業服務,充分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綠色農業發展、農業機械和科技成果應用、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引領功能。
2.3 引導發展新型農業服務主體
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積極引導和支持聯耕聯種、代耕代種、大型土地托管和其他專業服務的多種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擴大政府購買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基本建成主體多元、形式多樣、競爭充分、政府購買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新型職業農民自己組織起來,發展自建、自管、自受益型的服務主體。
2.4 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僅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實際問題,而且解決了“怎樣種地”的深層次問題。為此,要重點抓好兩大方面:一是大力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著力培養一批農村發展致富帶頭人。只有把他們武裝起來,讓他們全面掌握現代農業知識和技術,生產力和生產效率才能得以提高。二是加強對外人才引進。在政府補貼、項目支持、社會保障、職稱評定等方面采取措施,吸引大學生和專業技術人員投身農業。
參考文獻:
[1]陳錫文.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刻不容緩[J].求是,2013(22).
[2]譚曉峰.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研究[J].農業經濟,2014(1).
[3]王征兵.論新型農業經營體系[J].理論探索,2016(1).
[4]宿松縣農業委員會,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宿松縣“十三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規劃(2016—2020年)[Z].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