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的運用和網絡的發展為大學英語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聯網+教育的新環境,對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教師角色、互動程度、教師質量提出了挑戰與要求。在互聯網技術的運用中,英語教學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有助于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本文在分析大學英語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改進、完善英語教學模式的方法,將傳統教學模式與現代化教學模式進行有機結合,希望有助于完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模式,實現英語教學目標。
【關鍵詞】互聯網+ 大學英語教學 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的運用和網絡的發展為大學英語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互聯網+教育的新環境,對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教師角色、互動程度、教師質量提出了挑戰與要求。在互聯網技術的運用中,英語教學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有助于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
一、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手段,改變了英語學習的方式,投影儀、幻燈片的發展對黑板、粉筆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對老師的教學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教學模式的不同。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以填鴨式的教學為主,教師以書本為教學的主要依據,課堂上教師對書本上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學生主要是聽老師的講解,理解、領會書本的知識。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則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這一過程的完成,要求教師和學生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同步性,在教室完成這一教學過程。在互聯網發展,信息技術進步的時代中,教學模式一方面已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可以利用電腦、網絡進行遠程教學,甚至可以錄制視頻,學生有時間就可以自覺主動學習。另一方面,教學的內容不再僅僅局限于課本,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查找更加豐富的資料,篩選整理,講授更加豐富的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2.學習理念的不同。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是互聯網+時代下,英語學習模式的最新方式。互聯網的發展增大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自由度,擴寬了英語學習的途徑。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在時間方面,英語學習幾乎只能在上課時間能夠學習;在空間方面,英語學習都是集中在教室,在課堂上,教師教與學生學同步完成。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在時間方面,學生有空閑的時間,想學英語就可以在網上學習英語,利用網絡搜索查找自主學習。在空間方面,學生在學校可以學習,在家里使用計算機甚至在公交車上、在地鐵上也可以利用手機進行英語學習。在學習的資源方面,可選擇性更大,即可以學習學校老師的教學視頻,也可以學習其他學校其他教師的教學視頻,選擇適合自己學習進度和學習習慣的教學視頻。互聯網技術促進英語學習由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自主學習,突破傳統學習中的時空限制,為自主學習的實現創造了條件。
3.教學角色的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自己上課所講的知識內容會提前進行備課,做好充足準備。教師在課堂中,會向學生講授英語知識點,學生在課堂上會認真聽課,吸取教師講授的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擔任著教學中的主要角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如今,使用互聯網教學,教師在教學中會利用視頻、圖片、文字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引導者、推動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處于主導地位。
4.互動程度的不同。教學課堂中,有的學生座位距離老師近,有的學生座位距離教師遠,為了能夠讓每一位學生清晰聽見教師上課講授的知識,教師會控制、主導整個上課過程的秩序、紀律。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學生一般只能夠認真聽講,在教師提問時,部分學生能夠獲得回答問題的機會,與老師進行簡短的互動。可見,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極少。在互聯網的環境中,教師利用電腦進行教學時,學生可以利用文字與教師進行溝通,隨時提出自己的疑問,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可及時為學生解答疑惑,提高學習效率。在互動的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可以隨時進行交流,有助于大家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互聯網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英語學習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有助于學生隨時解決疑問,提升英語學習效率。
5.教師質量的不同。在沒有使用計算機進行教學時,教師只需要認真備課,對英語專業知識熟練掌握,使用粉筆和黑板便可完成教學任務。在互聯網+時代,英語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熟練掌握英語知識點只是對英語教師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需要熟練掌握電腦的基本操作,掌握視頻播放、圖片展示的基本方法,對教學課件的制作、教學資源的收集選擇都提出了高要求。教師在新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模式中,還要恰當處理好傳統教學模式與現代教學方式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互聯網+”教育模式的新方式
互聯網時代對傳統英語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如何能夠讓互聯網充分發揮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筆者認為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豐富英語教學與學習的方法,實現優質教學資源與新興教學模式的有機結合。
1.慕課教學。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相結合,慕課教學便應運而生。慕課是針對整個課程教學內容展開的視頻教學,教師通過選擇適當的教學資源,或者是教師協同合作建設的校本文化教學資源,使用網絡提供給學生。學生在使用慕課方式進行自主學習時,通過輸入語言與教師進行交流,匯報所學成果,參與討論,鞏固所學知識。慕課的優勢在于學生可反復觀看、學習教學視頻,總結所學內容,和教師進行交流。教師應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改進、完善。
2.微課教學。微課與慕課不同的是,微課是針對一個問題進行詳細解答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或者是批改作業的過程中,發現某一問題時學生都沒有理解的問題,教師可通過慕課教學的方式,對這一問題進行詳細解答,錄制成這一知識點的講解視頻。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可突破時空限制,反復觀看自己不明白、不理解問題的視頻,直到理解、消化、吸收。慕課教學有助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查缺補漏,增加學習的互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自信心,是新時代的英語教學方式之一。endprint
3.微信學習。在通訊更加便捷的過程中,微信是現在大家常用的交流工具,特別是對于年輕人,幾乎大家都會使用微信。大學生是年輕人中的龐大群體,當然也是微信的大量使用者。大學英語教學可以通過微信,更貼近生活,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教師可利用微信客戶端向學生推送學習資料、經典英語電影等,利用微信群讓廣大學生在群里通過英語進行交流,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教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設置微信公眾號,通過微信公眾號,每天向學生提供短文閱讀材料、作文示例等,學生在回家的路上可通過手機進行閱讀,既充分合理使用了學生課余的零散時間,也為學生提升英語水平提供了有效途徑。
4.多媒體學習。一直以來,運用多媒體技術開展大學生英語教學都是大學英語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對課堂英語教學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有益補充。多媒體技術利用其先進的聲音、畫面、圖像等技術要素,能把抽象的英語語法、句法具體化,能把深奧的理論直白化,能夠直觀的為大學生們提供一個身臨其境的語言環境,為學生創造了最佳的英語學習的環境,同時也擺脫了枯燥乏味的課堂灌輸式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當然,教師在進行英語多媒體教學時,也不能完全依賴多媒體,不能本末倒置,只追求教學形式的花哨效果,這樣容易造成教學主題的偏離,影響實際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教學時,應該將媒介、感知與教學目標深度融合,緊扣教學大綱和教材,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性對英語語言知識進行解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5.廣泛學習。在互聯網遍及的世界,在合理使用慕課、微課、微信進行英語教學的基礎上,教師也應關注其他網絡教學方式,可以利用學校網絡、QQ、微博等眾多新時代溝通交流方式,進行恰當的英語教學,為英語教學提供足夠的資源和便捷,滿足學生聽、說、讀、寫、譯技能的需求,擴寬英語教學的途徑,提升學生語言掌握能力。
三、結語
“互聯網+”教育的時代潮流,引導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學習理念的轉變,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時空限制,為英語教學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這是英語教學發展的良好契機。大學教師應充分利用好這一機會,不斷學習,堅持與時俱進,完善英語教學模式,提高英語學習效率,實現英語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姝睿.移動互聯網模式下的新型學習方式[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4).
[2]盧海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4(7).
[3]趙冰,何高大.“互聯網+”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變革探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6).
[4]王守仁,王海嘯.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方向[J].中國外語,2011(5):10.
[5]柴陽麗.基于微信的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聽說學習訴求的調查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4(9):37.
[6]劉丹丹,董劍橋,李學寧.大學英語泛在化學習環境的建構與管理[J].中國教育學刊,2013(10):78.
[7]王素敏,張立新.大學英語學習者對翻轉課堂接受度的調查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3):75-76.
[8]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47.
[9]胡杰輝,伍忠杰.基于MOOC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4(11):40-41.
[10]吳耀熙.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分析及改革途徑探討[J].海外英語,2010(8).
[11]陳堅林.大學英語教材的現狀與改革——第五代教材研發構思[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5).
[12]方夢之.譯學辭典[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255-256,346.
[13]陶友蘭.翻譯目的論觀照下的英漢漢英翻譯教材建設[J].外語界,2006(5).
[14]Wilss Wolfra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 and Method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13.17.
作者簡介:宋蕾(1982-),女,漢族,河南漯河人,碩士,講師,現為河南財政金融學院外語系教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及英語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