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婷婷
摘要: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史,自古就是一個崇尚德治的國家,傳統友善美德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從道德承續的視域出發,對先秦儒家“友善觀”及友善美德的基本含義及思想內容加以具體闡述。從道德承續的角度,追溯其演化的軌跡,討論先秦儒家對前人友善美德的創造性轉化,繼而結合當今社會中儒家友善觀和友善美德所遇到的現實困境,探討先秦儒家友善美德的現代價值和意義,從承續到轉化這一過程的完美飛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
關鍵詞:道德承續 儒家 友善觀 轉化
中圖分類號:G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4-0122-02
一、道德承續簡述
道德承續建立在道德的客觀真實性之上,道德的具體內容細節會因為時代、社會形態和民族地域等而呈現差異,然而在個體呈現和社會組成方式上卻有沿襲和共通之處。無論是識文斷字的知識分子,又或是目不識丁的市井百姓,雖然并非每個人都能夠對于道德有理論性的見解,但是每個人都會在自覺或者無意識的行為中去追求道德和應用道德。處在特定歷史語境下的道德,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能夠逐漸留存一些相對恒定和共通的內容,因此在邏輯上道德是具備可承續性的,道德承續的概念由此衍生出來。客觀而言,道德的承續是一種倫理現象。通過家教門風,社會風俗習慣,又或是宗教信仰的推廣等等途徑,許多為世人所堅持和推崇的道德內容得到了繼承和發展,這即是道德承續的基本含義。道德承續基本內容包含前人的諸如倫理精神、價值取向以及道德規范等道德范疇的內容。其主體自然也就是道德的主體,即是個體以及個體與周遭之間各種層次之間的關系總和。然而道德的承續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道德,它的標準來自于現時和現世意義,其原動力是當下時代對于社會價值和時代精神的需求。因此,道德承續的立足點在每一個歷史以及現時的當下,在對前人的精神進行篩選和沿襲過程中借古喻今,繼往開來,發展出為今人服務和適合今人的道德體系。
二、先秦儒家友善觀及演化
(一)儒家“友善觀”的基本含義及思想內容
1.基本含義
對于儒家的“友善”觀而言,從字面意義來進行破題,即是“友好善良”的縮寫,其基本內容涵蓋“如朋友一般的善良”。在儒家文化的背景里,它有兩個層次的基本義:其一為 “善兄弟為友”,此以親緣關系為前提,強調兄弟之間,尤其是兄長對胞弟應該保持著“友愛、和善”的基本原則;第二個層次即是 “同志為友”或“友其德”,把人際關系從親緣關系的兄弟進行推而廣之,強調“友善”存在于朋友之間,是用“善”獲得相交的那些朋友。儒家體系中,以此兩個基本義為基礎,既包含但又超越,更加側重于普遍社會實際中人際關系的“友善”,即“以善相友”。其具體表現出兩種理解層面:交往行動和交往氛圍,即行動上的友善和社會關系的友善狀態。存在于人際關系之間的友善,是基于人際的行為互動所體現的,發起者的“善”的行動引起了接受者的“善”的回應,如此連鎖反應從而體現營造出社會關系的“友善”氛圍。更進一步的是,儒家關注到在發起者的行為友善中,其“友好”姿態所體現的是“內善”,也就是“內善而外友”。一個人“友善”是道德修養和品質的綜合體現,達到“知行合一”——心存善意而外顯友好,是儒家所推崇的人格狀態。這樣的內涵體現了儒家“友善觀”的成熟狀態,具有穩定而持久的思想基礎和影響。
2.思想內容
先秦儒家的友善觀在本質上是價值觀的構建,主要針對的是每個個人如何處理與自我的關系,繼而推廣到與其他人、與群體(也即是社會)、與自然這樣逐步擴大且遞增的關系范圍。友善觀提倡的“和睦”是具有普遍意義和博愛性質的價值要求,涵蓋了個人對群體、對自然、對萬物的體察和關懷。具體而言其內容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1)核心內容——人際友善。先秦儒家友善觀的核心內容為人際友善,主要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交往,其宗旨推崇友好善意的人際交往。如何和諧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從朋友之間到陌生人之間各個層次范圍的關系,其內容探討貫穿了先秦儒家整套道德倫理體系,包含許多實踐方法論,處事原則等內容。
首先,個體的心懷善念是人際友善的必要前提,關于如何常懷善心,摒除自我欲念的干擾,先秦儒家提出了“持中”這一重要概念和方法論。在他們的觀點看來:任憑周遭的環境如何變換,本體自我如何對待和處理周遭事物都不可主觀上帶有偏見和情緒,始終維持從先天而來的善念,不為外界所動。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中,自我善良的心性得以很好地維持,從而由內而外體現出善行。
其次,忠恕之道是人際友善的基礎要求。忠恕之道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的仁愛體系,可以說是人際交往的首要原則,體現了寬厚對人的倫理精神。“忠”是講人在群體中,如果自己想要的東西,也需盡己所能和努力幫助別人實現。它建立在自立的根基上,從心出發得“為人”,是儒家“助人為樂”友善精神的表現。“恕”從“忠”的反面前提出發,即是自己所不想的東西,體察到別人也極可能不想,從而不強加諸他人。其中蘊含了由己意推及到他意的忖度過程,展現了道德主體對于自我之外不同想法的包涵與擔待,充分體現了先秦儒家友善觀中寬厚待人的倫理價值。
再次,謙讓禮敬是具體交往過程中人際友善的基本原則。恭敬的本質在于對于他人行為、人格、思想觀念的尊重。而禮讓是建立在合禮儀的前提下所體現的謙讓,重點歸結在“讓”一字,先秦儒家提倡“和為貴”,禮讓即是其具體的現實表達,禮讓行為是道德主體對于自我的約束和控制的結果。謙讓禮敬原則強調:自我在面對處理人際復雜矛盾沖突時,能自覺地對于自我言行加以約束。從“友善觀”上來講:謙讓禮敬體現了人際交往原則中的尊重、寬容和禮貌。
(2)重要內容——兼善天下。在人與社會關系的層面來看,先秦儒家友善觀提出了“兼濟天下”的重要內容。儒家對于自我與國家社會的關系相當重視,認為個體組成了社會關系,個體無法完全脫離關系的總和而獨立存在。因此,在先秦儒家看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自我友善關系建立之后,為更多人,為社會國家進步貢獻自我的力量,是“至善”的表現。
(3)外在延伸——代際友善。代際友善即是在說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也就是生態友善,體現了先秦儒家仁愛萬物的核心思想。作為友善觀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對人際關系的拓展。人與自然的相處,本質來說是人際間利益鏈接的外顯反應。因此,代際友善對現時生活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出了要求,同時超越了現時,關愛到了未來的個人生產發展,是儒家友善仁愛的價值取向較高境界所在。
(二)儒家“友善觀”的演化
儒家的“友善觀”自孔孟以后,才正式確立了內容和具體所指,其演化由內及外,以小見大。首先,“友善”的主體由血緣至親過渡到沒有血緣關系的朋友。先秦儒家在“兄友弟恭”的基礎原意上,將“友”的指代獨立出來,特指沒有血緣關系的“朋友”,體現了儒家友善觀在演化過程中,對于朋友關系的獨立性的確立。其次,儒家的“友善”強調:志同道合方能為友。類比西方亞里士多德的相似理論,儒家的友善觀對于朋友之間的友善,側重于因善而友,從善出發而結為友,并非是因為“友”而生出的善。再次,先秦儒家對“友善”的層次和內容進行了擴充。從友善,發展到與人為善,人人相善,至更高境界的物我相善。體現了先秦儒家對于友善美德創造性的轉化,從狹義的朋友之道演化為普適意義上的準則,朝向普遍的社會人際層面發展。
三、儒家“友善”美德的現代價值重建
(一)現代巨變和儒家“友善觀”的現代困境
近代中國從物質、制度、文化各個層面,由于外來文明的巨大碰撞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變革和更替。從歷史觀出發,儒家友善觀受到巨大沖擊,其主要來自于政治和經濟層面的影響。政治意識形態的波動很大程度上動搖了儒家友善觀所沿襲下來的人際關系,而經濟因素的入侵挑動了個人欲望的迅速膨脹。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本質上的“生存競爭”“叢林法則”促使著人際聯系趨向利益和物質,“友善”被沖擊。而從理論出發,儒家友善觀的被沖擊也是其在此時間節點上的現代性困境。現今的時代易變且短暫,而儒家友善美德的營造,經過根本上的動搖之后,重建人際信任的過程需要時間和空間。
(二)儒家友善美德的現代價值
隨著歷史和社會的前進,儒家友善觀的本質價值逐漸得到凸顯。從友善觀中的個人、社會、國家和自然這四個基本層次出發,詮釋出的現代意義和價值,仍具有極為強大的生命力,其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點:(1)個人層面——人際關系的優化:現代社會有別于傳統的人際關系在于,血緣關系逐漸被淡化,人際交流的范圍延伸到更為廣闊的公共空間,與陌生人的交集愈發必然和必需。在如何處理親緣和陌生人的關系時,實際生活里常見的是走向兩個極端,要么是“親友人,遠生人”,要么是“親生人,遠友人”,這兩種狀態均反映了友善觀的缺乏。現代社會人際關系中更需要我們心懷善念,于日常生活中貫徹善行,提高個人修養,加強人際情感交流,優化人際關系。(2)社會層面——和諧社會的構建:儒家友善觀的社會層面的內容無疑契合了當下“和諧社會”構建的精神內涵,對于目前社會上許多不良的風氣和行為,根本解決之途在于個體心態的改善,友善觀的倡導有助于每一個個體的善念,從而消除社會的不正之風,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3)國家層面——國泰民安的實現:儒家友善觀在個體和國家的關系上有許多闡釋,對于現今國家安定富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它能幫助政府往友善型政府轉變,政府友善人民,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念,為民眾營造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4)生態層面——人與自然的和諧:儒家的友善觀推而廣之,其仁愛最高的境界在于對萬物的博愛,現代社會由于高速發展,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微妙動蕩,備受考驗。經歷磨難,人們愈發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重要和必要。友善觀對待萬物的仁愛態度很大程度上能夠修補和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喚起人們心中對待萬物、對待自然的善念,從而促進兩者的和諧。
參考文獻:
[1]段江波.友善價值觀:儒家淵源及其現代轉化[J].社會科學,2015(4):139-146.
[2]張瑜.儒家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5.
[3]林彩展.先秦儒家友善觀的德育價值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
[4]謝新裘.先秦儒家友善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
[5]熊文洋,朱方長.淺析儒家友善觀及其現代價值——以《論語》為基礎[J]. 改革與開放,2016(14):116-117.
[6]李建華,馮丕紅.道德承續初探[J].道德與文明,2014(5):28-33.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