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紅
摘要:“互聯網+”時代對高校翻譯教學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養要求,而傳統的英語翻譯教學還存在諸多不足。實踐表明,基于“翻譯工作坊”的新型英語翻譯教學模式能順應時代的要求和翻譯市場的需要,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翻譯教學的時效性。
關鍵詞:互聯網+ 現狀 翻譯工作坊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4-0147-02
一、高校英語翻譯教學的現狀
據調查,目前高校中,特別是一些二本、三本院校中,英語翻譯教學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學生對教學效果不甚滿意,對英漢翻譯的興趣和積極性也不高。究其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翻譯教學目標缺乏明確性。本科畢業學生應該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翻譯水平,在我們的培養方案或教學大綱中并沒有明確規定。這就直接導致教師在教學中對內容、難度的把握不準。學生更是一頭霧水,對自己將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水平缺乏宏觀了解。
第二,翻譯教材內容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整體來說,現行的高校英語翻譯教材,大多都是些概括性的理論和若干例證,注重孤立的單純的語句翻譯,而對于不同語境與翻譯理解的動態關系缺乏科學的闡述;另一方面,教材內容各章節各自孤立,缺乏系統性。
第三,翻譯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性。在很多院校中,英語翻譯教學與其他英語知識教學無顯著差別,通常是先疏通詞匯,然后理解大意,再對照翻譯理論或技巧,照本宣科。若是練習,也是先粗略地介紹理論或技巧,然后學生自主翻譯,最后教師給出參考譯文供學生檢查。等到期末考試,學生也就是死記硬背一些句子或段落的譯文,以求考試合格。這種訓練完全沒有體現出翻譯教學的實用技能特點。
第四,翻譯過程思維缺乏靈活性。英漢雙語翻譯的過程實際上是英漢思維靈活轉換的過程。如果學生對英語思維不熟悉,對英語語言表達的習慣不甚了解,就不能用純正的英語語言表達所要翻譯的內容。例如,如果用漢語式的翻譯思維,即堆砌漢語詞匯來進行英語翻譯,就會顯得呆板而缺少邏輯。又如,英語慣用長句,而漢語則慣用短句,如果學生不能熟練掌握英語的這一用法習慣,仍舊遵從漢語的語言習慣,漢譯英時就不會將短句合長,而英譯漢時則不會將長句化短。[1]
二、“互聯網+”背景下的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翻譯工作坊
翻譯工作坊的實現途徑是小組合作學習,其理論基礎是任務教學法,即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每一小組的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各種任務來進行的教學。[2]一般來說,任務驅動下的翻譯工作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創設與學生將來工作環境相似的仿真環境。場地可以是辦公室或小型會議室,也可以將教室用課桌分隔成幾個小的工作區域,每組一個區域,即工作坊。工作坊內配備數臺工作電腦,并確保每臺電腦安裝好輔助翻譯軟件和多媒體設備,同時連接到互聯網或校園局域網以保證資源共享和數據傳輸。在這種仿真的工作環境中,教師與學生可以討論、交流、匯報、演示等。
(2)導入任務。教師導入教學任務,指導學生獨立或合作解決某一個仿現實的翻譯問題。教師呈現任務時應該作出明確指示和必要指導,如文本背景、翻譯風格或者翻譯中可能出現的典型問題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基本成功地完成該翻譯任務。教師導入任務的方式可以是課堂當面呈現導入翻譯材料和翻譯要求,也可是課前通過電子郵件,或翻譯論壇或微信群導入翻譯任務,以節約課堂時間。另一方面,翻譯題材應該涉獵廣泛,最好是以應用型、信息型文本為主,如藥品說明書,競標標書,商務合同等,尤以來自翻譯公司的真實資料為佳,這樣一方面能激發學生翻譯的積極性,不斷挑戰自我,又能適應翻譯市場的需求,也為學生今后的翻譯實戰積累經驗,并發現自己的優勢所在。
(3)完成任務。學生在獲悉翻譯任務后,自主學習,執行各自的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發揮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合作,交流不同的觀點,對譯文不斷進行補充、修改、完善, 最終形成小組較為滿意的譯文。
如在藥品復方氨基酸螯合鈣膠囊(Compound Calcium Amino Acid Chelate Capsules)說明書的漢譯過程中,學生首先可利用電子詞典或在線詞典或翻譯軟件自帶術語庫來篩選并確定專業術語的意思及漢語譯文,以便更準確地表達說明書的內容。如Boron Amino Acid Chelate的漢譯術語為“氨基酸螯合硼”,Calcium Ascorbate的漢譯術語為“抗壞血酸鈣”等。
挑出專業術語以后,學生可參考百度文庫或其他學術網站上的類似藥品說明書的中英文版本,熟悉了解此類文體的固定格式、漢譯名以及藥品說明書的文體。如ingredients譯成“成分”,suggested dosage譯成“用法及用量”、indications譯成“適應證”,description譯成“性狀”,caution譯成“注意事項”等。通常來說,藥品說明書要面向各類人群,因此一般采用簡單句,才能清晰、簡潔、準確地介紹藥品信息。
這些理解方面的基本問題解決了以后,學生在漢譯表達中遇到的困難,則可以在翻譯論壇或微信群中進行交流,如在翻譯“Osteoform is administered orally with a full glass of water”這一句話時,翻譯論壇中上傳的譯文有“用滿滿的一玻璃杯水沖服”。有同學提出意見,認為這種譯法不簡潔,不符合說明書的語篇風格。于是教師建議大學參考網上的類似表達,并通過學生討論,最終得出較為滿意的譯文,即“口服,溫水送下”。
當然,翻譯工作是完成任務的主要步驟。但作為工作坊,我們還可以使任務實踐更具情景化和真實化。也就是說,可以將翻譯公司的操作流程也一并搬到我們的工作坊來。如我們在工作坊中可以分派不同學生扮演客戶、項目經理、譯員等角色,進行翻譯公司業務處理方面的各項任務,如簽訂合同,分派任務,術語準備,譯文起草、譯文審核、編輯排版、定稿交付,等等。
(4)任務反饋。各組在完成翻譯任務之后,將各自的譯文發布在翻譯論壇上,供其他同學跟帖、回復,進行譯文賞析。同時,教師可以收集到2—3組的譯作在課堂上展示,與學生一起討論其優缺點,共同探討如何將各種翻譯理論和技巧運用到翻譯實踐,從而得出最佳譯文。
(5)教學評估。學生的期末成績不再取決于期末考試的分數。而是應該綜合學生多方面的表現。除了期末考試成績以外,還有學生上課時在工作坊內的表現(可以通過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和教師評價結合的方式得出),或者是學生在網絡學習方面表現出的活躍度和參與度,這個可以通過翻譯論壇或網站的管理維護人員統計得出。如果涉及真實的翻譯公司委托項目的翻譯,還應該引入客戶對譯文的評價作為學生期終測評的一個部分。總之,基于工作坊的翻譯教學模式的教學評估是動態的,多方位的。引入客戶評價,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提升翻譯實踐能力,從而提高翻譯教學的實效性。[3]
三、“互聯網+”背景下的英語翻譯教學建議
為了改革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適應“互聯網+”時代的人才培養要求,我們擬提出以下英語翻譯教學建議,供廣大師生參考。
(1)設置科學的高校英語翻譯課程體系。網絡科技的發展給高校英語翻譯課程提供了新的機遇,也使網絡信息技術與英語翻譯教學相融合成為可能。大學一年級的學生,應該將英語基礎課程作為學習重點,爭取全面了解和把握英語應用的基礎知識;從大二開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網絡信息環境,進行跨文化交際英語翻譯的練習,或者在網絡上進行英語翻譯學習任務的布設與討論等。總之,要做到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4]
(2)借助英美報刊,提高翻譯能力。進入大三,教學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英美報刊如Times,New York Times, Washington Post 等,這能幫助學生拓寬跨文化視野,增加學生的實用詞匯量,對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英美報刊中詞匯的復現率極高,如關于“報道”的詞匯復現短語形式有:“It is said...”“It is reported...”“Reports say...”“It is learned...”“It is understood...”等等。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新詞的內化能力,并在重復記憶的前提下形成條件反射,對其進行翻譯輸出。其次,網絡英語報刊的主題廣泛,內容涉及多個領域,為英語翻譯提供了豐富的語料庫。閱讀網絡英文報刊,可以無限擴展英語學習的網絡資源,學生在完成自主的“可理解性輸入”后,結合已掌握翻譯理論和技巧,可以對網絡英美報刊進行英漢翻譯。[5]
(3)轉換中西思維,培養跨文化意識。英漢語言表達的不同,其根源在于中西思維方式的不同。如果學生不能熟知兩種思維方式的差異,在翻譯中就可能出現不當的措辭和造句,或者出現漢語思維的英語翻譯。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看英文電影,多與英語本族語者接觸、交流,有條件的可以去英語本族語居住地體驗當地文化和思維。培養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實際上也是為英漢互譯打下思維和文化的基礎。
四、結語
總之,“互聯網+”時代對高校英語翻譯教學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養要求,我們應該順應時代的變化、市場的需求,改革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代之以任務驅動的工作坊教學模式,讓教學主體由“教師”轉變為“學生”,讓教學內容從“相對集中”走向“多種分散”,讓教學工具從“紙質材料”走向“輔助信息技術”,讓教學方法由“講評練”轉向“小組合作學習”,讓教學評價由“單一滯后”變“多樣及時”,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翻譯的積極性和英語翻譯教學的時效性。[6]
參考文獻:
[1]葛曉晶.論如何提高高校英語翻譯教學的有效性[J].英語教師,2015(18).
[2]程之洋.論澳大利亞任務型翻譯教學[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12).
[3]朱雪林.翻譯工作坊教學的目標設計與實現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2).
[4]王紅蓮.中醫院校專業英語翻譯教學問題及應對[J].海外英語,2014(20).
[5]莫宇馳.提升高職英語翻譯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時代教育,2013(21).
[6]陳艷粉,項敏.應用型本科高校翻譯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臺州學院學報,2016(4).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