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有勝
摘 要:數學往往因其枯燥而不被學生喜歡,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心理素質還不夠健全,讓他們去學一種他們并不感興趣的東西,必然會引起他們的反感。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厭學。因此掌握兒童的心理,用適當的手段來改變這種情況是至關重要的。而“激勵教育”無疑是改變這種情況的一劑良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激勵教育;心理素質;厭學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潛能猶如一座待開發的金礦,蘊藏量無窮,價值無量,欣賞鼓勵法是最有效挖學生潛能,使學生無比杰出的魔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勵是激活學生學習興趣的一股清泉,使學生涌動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和激情,使學生自信、樂觀、不斷向上;改變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鞏固學生的優秀行為使之形成習慣、最終使學生越來越優秀。一句鼓勵的語言,一張親切的笑臉,一個關注的眼神,對于低段學生來說,那是對他們最好的獎勵。在孩子們心中,精神鼓勵遠比物質獎勵更為重要,或許因為老師的一句表揚,學困生會加倍努力,為自己的人生描上幾筆亮麗色彩。或許是老師不經意的鼓勵,讓喪失學習信心的學生重拾勇氣。古人說得好:“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行為科學也認為,一個人在沒有受到激勵的情況下,他的能力僅能發揮20%~30%,如果受到正確而充分的激勵,能力就有可能發揮到80%~90%,以至更多。這些都說明了“激勵”是課堂教學中不可輕視的重要手段。
一、以愛“激”學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兒童從家庭來到學校,老師成了他們最親近的人,親密無間的師生關系對孩子們的學習和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師愛”猶如母愛,又勝似母愛,學生在他喜歡的老師面前不會因為“怕”而不得不學,而是更主動地去表現自己,這就由“被動”的學而變為“主動”的學。這恰恰是老師的愛,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熱情。那么,怎樣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呢?我體會最深的一點是要“見縫插針”,因為數學教師一般都不是班主任,和學生接觸的機會比較少,所以更需要人為地創造一些機會,在生活等各個方面去關心學生,尤其是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他們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都能縮短師生心靈間的距離,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從而建立起愛的氛圍。許多家長曾和我們反映,孩子在家中太任性,不聽父母的話,而老師交代的作業練習是不用父母催促也會自己去完成。老師說的就是對的,爸爸媽媽說的不聽。這就說明老師在學生的心目當中是非常有權威的。都說“嚴師出高徒”,而我認為嚴中有愛則是為師上者也。老師的愛不是高高在上,老師的愛也不是可憐的贈予,老師的愛應該充滿陽光,應該充滿柔情。總在陰雨中,花兒是開不好的。
二、以趣“激”學
課堂教學中那些看似信手拈來的精彩的激勵性語言,實則是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教育智慧的結晶。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能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他們的求知欲望,針對兒童的特點,可以采用猜謎、講故事、對口令、游戲等多種形式,無論哪一種形式,只要恰到好處,都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學“7加幾的加法”時,設計了一個猴子摘桃的游戲,讓小朋友來扮演小猴子,每個小猴子拿著一個“7加幾”的算式,去摘寫著這道題答案的桃子,誰摘對了桃子就歸誰所有,小朋友們爭先恐后熱情可高了,學生在游戲中深深地感受到“湊十法”的妙用,接著我又用趣味性的語言說:“猴王看到小猴子們又對又快地摘到了桃子,非常高興,他又給小猴出了一道難題。”接著,我出示算式“6+7=”,結果,小朋友們在高漲的情緒下,一下子就想出了三種方法。這樣,既復習了看7想3的湊十法,又順帶復習了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知識;聰明的小朋友還類推出看6想4的方法,為下節課學習6加幾做了良好的鋪墊。可見良好的教學方法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課堂注意力不持久,教室外面的“風吹草動”也會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因此,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顯得更為重要。
三、以疑“激”學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采用設難質疑的方式,激發學生渴求新知識的心理。例如:我在教“面積和面積單位”時,開始,我拿出一個正方形的框,然后演示把一只球放在框的中間,球掉下去的過程,讓學生通過觀察回答:“球為什么會掉下去?”進而再問:你能想一個簡單的辦法,讓球不掉下去嗎?,學生會想到在框的中間加一片硬紙擋住球就不會掉下去了,從而引出了“面”,通過這樣的置“疑”,使學生對“面”有了一個感性認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激發了興趣,使之樂于學。另外,在課結束前,出一道難易適當的思考題,也可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善于設“疑”的教師,無疑是一位好老師。
四、以“信”激學
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學生,在每個學生不同的起點上提出不同的要求,給以不同的幫助,使他們樹立起堅強的信心,這樣他們才會在以后的學習中勇于戰勝困難,才能不斷進步。學生獲得自信的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成功的體驗,誰都知道,再也沒有比失敗和挫折所引起的精神負擔更能使人喪失動力的了,因此,給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就能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如:在教學中設計一組適合各種能力水平的練習題。上課時照顧一下差生,給他們提一些稍容易的問題,在他們回答出后,給予表揚,讓他們也體會一下成功。同時,讓他們在獲得成功的快感后產生強烈的不滿足感,穩定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他們不斷進取。
五、結語
激勵是充滿智慧的,激勵是人性化的,“激勵”可以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向上的氛圍,可以使他們更健康茁壯的成長。《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的學習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要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激勵性評價也要注意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要找準每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信教師的激勵,學生不會對其感到空洞、乏味,而在激勵中成長與進步。
參考文獻:
[1]李志青.把激勵教育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之中[J].學苑教育,2009,06.
[2]韓芳.激勵——在踏雪無痕中進行[J].新課程(教師),2010,07.
[3]姜子華.“贊譽教育”與“激勵教育”同異之簡析[J].學園,2009,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