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鈴
【摘要】英語是高中教學的重要科目,在高考中占據著較高的分數,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需要學生聽、說、讀、寫全面均衡發展,但在現行教學理念下,教師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這有悖英語學科開設初衷,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聽力能力,讓學生能準備快速的理解英語對話內容,并對其做出反應和答復。英語是實用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只有熟練掌握聽說的能力,才能更好的運用英語,發揮學習英語的作用。
【關鍵詞】高二英語 聽力教學 教學方式 創新教學
高中是英語學習的上升階段,重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但忽略了英語聽力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兩項能力密不可分,是英語學習的難點和提高英語運用能力的基礎,加之高二是高三復習的過渡階段,教師需要在高二結束前完成基礎知識的教學,學生和教師的壓力都很大。教師應該改變教學策略和教學側重點,探索吸引學生的教學方式,努力提高英語聽力的教學效率,在培養學生聽力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教師可以用輕松活躍的方式進行教學,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樂學、好學。并且聽力是高考的第一個題型,如果學生能較好的完成聽力題型,一個良好的開始,將會給學生考試信心,讓學生更好的完成整張試卷。
一、英語聽力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影視教育的影響,高二英語聽力教學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急需解決,教師應該分析教學效率低的原因,針對原因尋找合適的教學方式,提高英語聽力教學效率。
1.教師和學生不重視聽力教學。由于高考中英語聽力所占分值較小,而閱讀理解題和寫作題占據了分數的大部分,部分學生和教師就不重視聽力教學,覺得教學時間和考試分值不成比例。
2.母語影響較嚴重,學生缺乏聽力學習環境。學生生活和學習的環境中缺乏英語語言氛圍,學生只在課堂上和書本上學習英語,造成學生聽力能力低、學習興趣不高的問題。
3.文化和語言習慣的差異。由于國家歷史、文化、習俗的不同,會導致語言表達、習慣性用語、語法等方面的不同和差異,這種差異會給學生在學習表達和聽力和造成障礙。
二、創新教學方式,創設英語聽力教學情景
為了提高高二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教師應該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策略,改變教學方式和策略,創設英語學習情境,提高學生的聽力學習興趣,并培養學生正確的英語學習方式,教導學生策略性答題,為高考英語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進行分層教學。任課教師應和學生培養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建立師生之間的信任感和親近感,進而培養學生對英語聽力的興趣。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讓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體諒和理解,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的了解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學生會配合教師的教學,從而形成高效課堂。學生在學習過程需要動,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推動學生進行高效的學習,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有利于教師進行分層教學。分層教學可以幫助不同的學生接受適合自己的教學,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聽力能力。
例如:對不同性格、學習習慣、自律能力、學習成績的學生進行隱形分層,把學生分為甲、乙、丙三個小組,甲為自律能力強、學習成績好、學習習慣好的學生,對其進行“松散式”教學,讓其查缺補漏,在進行聽力訓練時,甲層次的學生可以自行選擇聽力訓練內容;乙層次的學生為中等學生,學生應跟隨教師進行聽力訓練,幫助其提高成績;丙層次的學生應鞏固聽力基礎,從聽力基礎上進行訓練,讓學生得到最多的分數。
2.結合英語電影、電視劇和音樂教學,拓寬學生的英語學習途徑。學生可以通過多途徑學習和鍛煉英語聽力,傳統的聽力教學方式是播放習題錄音,而這些錄音往往無趣,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英語電影、電視劇、音樂等多途徑練習英語,讓學生帶有目的性的去觀賞英語電影、電視劇。這些途徑帶有趣味性和故事性,可以在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聽力能力。
例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利用英語影視作品學習和聯系聽力,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下載自己感興趣的影視作品,最初先觀看中英文雙字幕的視頻,在大概了解視頻事件后,關閉中文字幕,并在只有英文字幕的時候觀看一遍,最后,觀看無字幕的視頻,盡量聽懂視頻語句意思,并串聯前后情節,做到能大概聽懂視頻大意,了解情節。等熟練后,可以直接觀看英文字幕或無字幕的影視作品,鍛煉聽力能力。
3.開展課堂英語游戲,建設英語表演中心。英語課堂游戲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中進行學習。教師還可以建設課堂表演中心,豐富學生的課后生活,讓學生組織排練表演,訓練學生聽力能力和表達能力。例如:教師可以開展小品演出、英語單詞接力游戲、英語歌曲接力等等游戲活躍課堂。
高二是提高學生聽力能力的重要階段,為學生之后的高考做準備,教師在教學時還應教導學生聽力解題技巧,讓學生更快更準確的進行答題。
參考文獻:
[1]胡三華.提高高中生英語聽力水平的策略研究[J].關愛明天, 2014(6).
[2]沈玉梅.高中英語聽力教學現狀及其對策[D].南京師范大學,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