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合作學習逐漸成為體育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策略和學習方式。然而,在合作學習的應用過程中,一些因理解上的偏差而導致不良的學習后果也在所難免。為此,本文通過對合作學習的基本概念、內涵、意義及對團隊意識的影響的論述,以加強對合作學習的認識,從而盡量避免實踐中的誤區。
1.1 合作學習的定義
所謂合作學習,是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異質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以教學各動態因素的互動合作為動力資源,以團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一種教學活動和策略體系。是一種能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教授不同內容的動態的教學形式。學生通過有組織的小型團隊合作的形式來學習并掌握教學內容。其不僅對學習內容負有責任,更要幫助本組同伴的學習。
體育的合作學習是學習者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某一學習任務,使大家都能掌握體育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任務的有效完成和關注人的發展,是一種樸素教學觀的體現。
1.2 團隊精神的定義
所謂團隊精神,簡單來說就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團隊精神的基礎是尊重個人的興趣和成就。核心是協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并進而保證組織的高效率運轉。揮灑個性、表現特長保證了成員共同完成任務目標,而明確的協作意愿和協作方式則產生了真正的內心動力。
團隊精神是新時代人才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也是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體育教學中進行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集體凝聚力和戰斗力有著深遠的意義。
2 內涵
2.1 合作學習的內涵
合作學習是學生在教師預設的具體情境中以學習任務為介質,進行小組間人際思想和行為的交流,在特定的環境中,針對具體問題在思維上進行突破、在行為上解決問題的一種創新性的學習方式,是一種開放式思維和行為的交往過程。從實際的教學過程來看,合作學習中人際交往的頻度更高,能夠有效促進體力上的互助和智力上的互補;從長遠利益來看,學生通過課堂上有效的合作學習,可以形成一種合作的行為習慣,逐漸形成一種合作的生活態度[3]。這與新課標中“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將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心理品質,表現出人際交往能力與合作精神”的課程目標相吻合。可以說合作學習是學生利用學習的形式學會合作的有效途徑。
2.2 團隊精神的內涵
團隊精神是人類社會屬性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以國家利益和團隊成員的集體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的思想和行為準則,表現為堅持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在維護集體利益的前提下,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結合起來。它同個人利益根本對立,并與小團體主義、宗派主義根本不同,它體現了大公無私的品質和犧牲奉獻的精神。體育團隊精神的內涵是運動團隊的所有成員成為團隊的利益和目標而團結協作的意識,以及該團隊的行為、情感、觀念、理想、信念、道德修養、意志品質、初期、追求價值等方面內容的綜合反映。
3 體育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意義
3.1 激發團隊合作意識、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一個班級,一堂課就是一次社會活動的縮影。學生在這個團隊的合作學習中的表現將左右他們在社會中的適應能力。因而要特別注意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來促進學生的交往能力。對學生交往能力的培養,必須從合作開始。
3.2 激發創新意識、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求新、求異、求奇、求變是每個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教師在一節課中提供的創新氛圍,既能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又能調動學生心理需要。如:學生自編準備操,自編游戲組合,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創新,成為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手段。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心理上調動學生學習、鍛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既鍛煉了學生的身體,又促進了心理的健康發展。
3.3 激發進取精神、養成良好鍛煉習慣
體育的精神在于“更高、更強、更快。”它是人類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一種進取精神,既能發揮學生的潛力,又能調動學生鍛煉的持久力,使之養成鍛煉的習慣。因此,體育課要不斷創設合作學習的氛圍,使學生在合作的氛圍中養成良好的體育精神。
4 體育教學中合作學習對學生團隊精神形成的影響
4.1 合作學習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合作學習是體育教師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廣泛使用的方法。 在國外教師培養學生團隊精神是從課堂教育開始的,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非常注重對學生合作能力的鍛煉,比如采取幾個人合作完成作業的方式,讓學生之間增進了解,學會處理、協調個人與團隊成員間的不同意見來增強團隊意識。
4.2 集體活動促進團隊精神
多彩的集體活動是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的催化劑。小學生對于集體活動有著向心力和凝聚力。他們的熱情異常高漲。 經常在課堂上設計一些豐富多彩集體活動,使之成為培養學生團隊精神活動的陣地,以求達到培養學生團隊精神的目的。通過開展團隊活動,小組間的合作更加緊密,組長與組員之間、組員與組員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并使得每個學生都增強了責任感、集體榮譽感。
4.3 科學分組,合理合作,實現團隊能力最大化
要合作首先要全面了解,合理編組,創設條件。合作小組以4——6人為宜,人太多,太少都不利于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其次要將班級學生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編組,以利優勢互補,相互促進,使小組成員都有不同的展示自我的機會。組與組間盡量保持相對平衡的水平,這樣有利于形成各組學習過程中的公平競爭,也便于教師輔導。
組內成員要有具體的分工,明確合作時各人擔任的具體角色。小組活動要收到好的效果,培養小組長是關鍵。每次學習活動,應由組長組織安排,明確分工,綜合協調。每隔1——2周小組長輪換一次,以實現動態變化,為學生創設一個充足的活動空間,不斷提高合作學習技能。把小組的成功視為個人的成功,使每一個小組成員不僅自己要學會知識,而且還要關心和幫助組內其他成員獲得成功,最終實現增強團隊意識,使團隊能力最大化的目標。
培養團隊精神是合作學習的重要目標,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和啟發學生。讓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組織計劃、獨立思考、尊重他人,協調關系、善于溝通、集體責任、團隊精神等能力都得到提升。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積極參與,正確引導,并用實際行動感染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