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玖洲
摘要:小學數學的學習畢竟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小學階段的學生理解能力有限,研究發現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時間僅僅能夠維持二十分鐘左右,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適當提起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下面,本文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展開敘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理解能力;教學活動;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起學習的好奇心,就會自發性的去進行學習探究。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階段的學生畢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活動受到自己的主觀意識所調控。也就是說,學生需要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然后感受到學習的價值,才能夠自發主動的去學習數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理解能力正處于一個發展中的狀態,他們仍然處于一個“玩心比較大”的年齡階段,根據這種情況,教師就可以創建出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例如在講解加減法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適當講出一個故事,營造出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具體的學習。例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們講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白兔,她長的很可愛,她呀,很喜歡去摘胡蘿卜吃,第一天他摘了十個,第二天又摘了十五個,第三天呀,他沒有去摘,吃掉了十五個。請問,還剩下多少個胡蘿卜?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仍然處于“童心未泯”的階段,根據學生的這一特性,給學生創建出相應的童話情境,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另外,這個階段的學生好勝心比較強,教師就可以適當利用學生的這一特性,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適當的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鼓勵學生踴躍發言,通過這種方式,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改變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原有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是作為知識的傳達者,課堂的主導者,學生僅僅作為知識的受眾者,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可能會產生對數學學習的抵觸心理,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就需要具備多種教學方式,然后適當調整教學方式,創新教學,將課堂的氛圍充分調動起來,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穿插一些小活動,例如在教授小學一年級中的“加減法運算”時,就可以讓學生事先自己動手制作一些小工具,然后在上課的時候利用這些自己親手制作的小工具進行學習,這樣學生利用了自己親手制作的工具,增加了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更好的進行學習。
另外,就是教師在學生的課余時間要給學生充足的放松時間,盡量不要給學生布置太多太重的任務,這樣會給學生造成壓力,漸漸的,學生就會產生厭惡感,慢慢的,就會對數學產生一種抵觸心理,可以說物極必反,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提高課堂實效,讓學生在這四十五分鐘內真正學到知識,而不要去占用學生的課余時間給學生施加過大的壓力。
三、適當開展實踐活動,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適當開展一些實踐活動,然后引導學生親手參與到實踐活動中。畢竟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中的狀態,各方面能力都不健全,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開展實踐活動,對于學生會有一個全方面的能力培養。例如,在學習加減法計算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提前做一些小道具,做一定數量的紅花,和一定數量的黃花。學生在課堂上帶著自己的作品進行學習,必然會大大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利用紅花與黃花之間的數量差或者是數量和,讓學生進行計算。另外,這種方式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對應用題計算的原理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的數學教材時,有一項內容是要求學生制作“年歷”和“校園設計”,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去進行這方面的實踐,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想象力去進行設計制作,然后教師可以統籌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欣賞觀看。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有效提起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其中,還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動手能力。
總結來說,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發展中的狀態。經過專家研究得出,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在一般情況下注意力僅僅能夠維持十到二十分鐘,而數學的學習,相對來說具備一定的難度,內容也很瑣碎,學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這就嚴重阻礙了學生在課堂中的投入,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引導學生自發性的主動進行學習探究。
參考文獻:
【1】溫永剛.《增強小學數學興趣培養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學術期刊 《華章》 2017年1期
【2】吳明艷.《小學數學興趣培養教學方法淺析》,學術期刊 《吉林畫報(教育百家 B)》 2017年5期
【3】胡萍.《小學數學興趣培養教學思考》,學術期刊 《小學生教育》 2014年1期
【4】張永.《探究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實效》,學術期刊 《中國教育》 2014年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