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繼鋒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 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 計算機技術已經成為高職學生必需的一項基本技術。在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模式, 有效地解決了傳統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比如學生生源地差異性導致了學生計算機學習效率不高的問題等。發現計算機基礎課程傳統教學中的詬病, 將分層教學的核心思想不斷進行改革, 才能更好地實施有效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工作, 從而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計算機技術應用水平。
關鍵詞:分層教學;高職計算機教學;應用探討
1、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1、1學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
高職院校的擴招及招生范圍擴大, 不同地區的教育區別等原因, 高職學生之間計算機基礎知識差距較大是計算機課程難以正常開展的重要原因。一部分學生是在中學階段上過計算機課程的或者家境相對優越從小就使用計算機, 這樣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基礎技能, 如果在課堂上一味的從基礎開始授課, 勢必會讓學生產生驕傲或逆反心理, 覺得計算機課上不上沒什么用, 反正老師講的自己都會。另一部分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很少或者根本沒有接觸過計算機, 連基本的開機、關機, 鼠標的單擊、雙擊這樣基礎的操作都不會, 會失敗他們的自尊心, 這樣一來在繁瑣難懂的課程內容的學習中學生會因為得不到學習成效而對這門課程失去信心, 也會對計算機的學習失去興趣, 從而大大降低了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整體教學質量。
1、2教學模式傳統、單一
當前的計算機課程教學教師并不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知識的效率。課堂的基本定位, 主要是課堂教學中負責知識的傳遞, 忽略了學生的接受程度, 從而導致學生學習的效果和積極性出現問題。再者學校對計算機課程的安排不盡合理, 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是每星期安排兩節課或者只有一節課的教學時間, 而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一個對操作能力要求高, 理論知識繁雜的學科, 這樣的教學時間根本滿足不了教師授課需求, 也致使學生無法真正理解、掌握課程知識, 更別說課后去主動鉆研和學習了。
2、分層教學概述
鑒于上述高職院校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以及計算機學科的學科特點, 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 轉變教學思維, 在教學中使用分層教學法。我國的教育從孔夫子時代起, 就一直倡導“因材施教”。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 以便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 學有所進。同時教材編寫者也應該依據學生的這些差異來編寫教材, 將每章節中分出基礎知識模塊和自我提升模塊以及自我挑戰模塊等, 以此保證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學有所得。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 這些小組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一些人認為分層教學就是差別教育, 這是不對的, 我國當前的教育政策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就是必須對學生一視同仁, 而分層教學法的教學原理與因材施教相似, 按照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水平對學生進行劃分, 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 對各個組采取適合本組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給每個學生布置他們能夠完成的任務, 在進行考核的時候, 也要注重分層考核。以這樣的分層教學法讓每位學生在學習中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在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 重要的是也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3、分層教學法的實際運用
3、1學生基本情況摸底
這是進行分層教學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可以在授課之初對學生進行摸底, 摸底內容分為基礎知識類型和自我挑戰類型, 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劃分, 必須要尊重高職學生的意愿。分層的依據不僅僅要看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還要看學生對計算機的基本喜好和感興趣程度, 盡量避免分組出現偏頗。這里說的分層主要是針對某一個班級而言, 分層即分組, 分好的小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可以在一個學習周期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調整。分組的目的是方便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 也是方便學生在自身的學習情況下有最大限度的提高。
3、2備課分層
教師在前面的學生情況摸底中已經了解了各組學生的情況, 在深刻掌握課程標準及計算機專業教材的基礎下, 結合不同學生將來不同的就業崗位方向, 按照學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情況, 因材施教。高職學校計算機教材更新很難與時俱進, 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就需要對教材作出實時的調整, 教師要按照學生的基礎水平, 設計教學內容, 制定教學大綱。對于基礎水平不是很高的學生, 教師著重對其進行基礎知識教學, 在教學之初教師一定要十分耐心。等到基礎水平比較低的學生知識量增加之后, 再進行深入的教學。比如, 教師可以根據計算機基礎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模塊分層, 整合出計算機基礎知識的難點、重點以及操作技巧, 課程內容保證與時俱進, 這種分層的課程設計就可以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針對性的學習內容, 使學生的能力水平得到相對的提高。教師在準備習題時也要注意分層布置, 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提高方向, 加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拓展他們的思維, 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同時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比賽, 給學生創造展現自己的平臺。在教學過程中,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還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3、3考核分層
學生的課程考核以每個層次學生的基礎能力為前提對學生展開分層評測, 避免水平不等的學生面對基礎考題或者提高題產生消極逆反情緒。教師在考核中, 應以實用為主, 不僅讓學生明白學以致用的道理, 更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所以教師在課程最后的考核中可以設置不同程度的考題和多樣的考核形式, 基礎知識題、文字錄入題、上機操作題、討論題等。比如在學習Excel電子表格制作考核中, 教師可以設置不同標準, 如:在表格中有求和、求平均值的題目中, 可以使用基礎公式完成, 如果用函數完成的則視為提高分。教師在考核測評時對基礎一般的學生要求完成基礎的制作, 能力強的學生要求標準適當提高, 這樣不僅激勵了基礎差的學生的學習熱情, 也讓能力強的學生更進一步的提高, 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計算機的應用能力。
4、結束語
總之, 分層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其因材施教的形式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還有效促進了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改革發展。在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的同時, 教師要依據實踐經驗不斷地進行自我完善, 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課堂發展進行不斷改革, 從而高效地完成教學工作, 不斷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計算機技術應用水平。
參考文獻:
[1]石學鵬.高職計算機分層教學探討[J].科技信息, 2016(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