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快速的發展,人們已經跨入了一個信息時代,我們不得不用新的觀念去觀察世界,用新的思維來思考探索一切事物,用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尤其是我國的教學事業。小學作為學生重要的基礎課程,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非常的重要。而小學科學教學是一門開放式、探索性的學科,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因此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創新小學科學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在這里我對其進行了具體探析。
關鍵詞:網絡環境;小學科學;教學模式創新
小學科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主的一門綜合性科學啟蒙課程。它的知識層面很廣、信息量極大,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索能力、合作意識、創新精神等。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環境下的科學課堂教育資源更加的豐富,拓展了教學模式,使科學教學更加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在網絡環境下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
一、網絡環境下小學科學教學模式的特點
在網絡環境下小學科學教學模式的特點有三個方面。第一,跨越了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第二,突破了學習媒體單一性的束縛;第三,推動探究式學習的發展。在傳統的科學課堂教學中,課堂的時間只有短暫的40分鐘,時間有限,教師教授科學知識時節奏就比較快,學生不能完全吸收這些知識,而在網絡環境下,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自主的選擇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輕松的解決了學生沒有吸收到的知識問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是借助靜態的文字圖片來輔助教學,而網絡環境下,可以提供各種教學資源,如視頻、圖片、音頻、文字等形式,這些動態的媒體形式是教學內容實施開展的有力載體。從探究式學習來說,網絡上的科學信息資源非常豐富,大大的超過了書本上的科學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去建立探索的方向,自己去探索、分析、解決問題。有效的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自主分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激發學生對于科學的興趣。
二、網絡環境下小學科學教學模式的創新策略
(一)豐富網站材料,依據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從科學出發,以科學教材為基礎,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首先,選擇適宜的材料去豐富教學內容,用以創設環境。在網絡環境下,讓教材與學生之間產生作用達到科學教學的目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所提供的材料信息更加適合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開展,更加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要求來尋找和選擇網絡中的科學資源。比如,在學習《我們的生長變化》時,在網站中提供人類生長的縮略視頻,了解人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身高、體重、胸圍等身體各部位的比例都在發生改變;腦、心肺等各種器官的功能都在增強以及不同階段的變化與區別。然后進行思考,理解人體生長的變化原因,在這種自主學習的環境中,滿足了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了網絡環境下學習的興趣。再比如在教授《遺傳與變異》這章內容時,這一直是一個教學的難點,教師在網站中將多位學生的全家福照片制作為多媒體課件,動植物圖片添加有關遺傳的諺語,讓學生在網絡中通過比較了解孩子與父母之間多少有一些相似的特征,而這種現象科學上成為“遺傳”。在學習變異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在網站上發布三葉草的圖片,說一說“幸運四葉草”的傳說,還有父母與小孩之間也存在不相識的情況,將照片進行比較。通過這種直觀的方式來讓學生了解“變異”的知識。
(二)豐富網站形式,根據學生的需求細化學習流程
首先,教學過程中,課題導入時,學生對于學前概念的了解比較淺,對新的學習內容存在著好奇心,因此教師需要充分的抓住這一特點,針對性的設計學前瀏覽內容,幫助學生拓展已有的概念,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生物的進化》時,教師提供化石圖片、生物遺體等內容,讓學生快速進行瀏覽,然后引導學生提問,進一步探究學習,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次,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教材內容和教學形式,為學生適當的提供一些自主學習的內容,讓學生圍繞著這些內容開展自主探索。比如“生物的進化”中,教師可以設計問題:為什么化石說明生物的進化?生物進化的歷程是怎樣的?植物進化的歷程可以反映生物進化的什么趨勢?通過這三個問題,將這節課程教學構成一個知識體系,讓學生根據這個體系開展自主學習。
最后,學生通過學前瀏覽和教師的引導學習后,已經了解到很多知識,對于課程內容也更加感興趣,但是還有一些問題不能消化,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結束后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知識信息,讓學生進一步的去了解和探索,滿足學生的探索精神。比如在學習《生物的進化》以后,學生提出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進化?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后將會出現怎樣的進化?等等。教師根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一些網站信息,讓學生自主瀏覽學習,或者是為學生編排一些主體,讓學生自己收集信息進行探索,有效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學習能力。
(三)豐富網站途徑,根據學科特點優化教學方式
在網絡環境下,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可以根據學科的特點來優化教學方式,將小學科學教模式分為問題探究模式和主題探究模式兩者方式。
一是問題探究,根據科學教學的特點,教材中的一部分教學內容需要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活動,那么這類型就可以采用問題探究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比如在學習《齒輪的作用》時,教師在網站中提供了關于齒輪制作的視頻,讓學生點擊瀏覽,提出問題“齒輪究竟有什么作用?”來導入課題。然后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進行小組合作探究,通過動手操作,發現正常工作的齒輪具備的特點,通過實驗發現齒輪的作用,然后讓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聯系生活中對齒輪的應用。
二是主題探究,根據科學教學的特點,科學教材內容中有許多部分內容是不需要進行實驗活動的,只需要進行主體式的學習和探索,就可以完成學習目標。因此,對于這類教學內容,教師就可以采用主題探究教學模式來開展教學。比如在學習《動物的食物》時,首先讓學生說一說不同動物需要不同食物的類型,并按照食性對這些動物進行分類。確定主體動物的食性,并根據這一主體開展教學。讓學生通過網站瀏覽、討論來分類動物,并根據觀察說出那些動物在吃食上有哪些共同特點,再播放幾段動物捕食視頻,了解動物的那些器官能夠幫助他們捕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講解動物按照食物種類進行分類,還可以為學生普及動物的生存不僅需要食物,還需要一定的生存環境,讓學生意識到保護動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結束語:
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能力。因此,在網絡環境下,教師需要不斷的創新教學方式,以求能夠全面推進學生素質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海彬. 小學科學課創新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J]. 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 2013(4):293-293.
[2]夏洪偉. 網絡環境下小學科學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探究[J]. 數字化用戶, 2013(30):66-66.
[3]張曉琴. 試析小學科學課創新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J]. 雜文月刊:學術版, 2014(10):196-197.
作者簡介:潘華,女,(1984.02)本科學歷,一級職稱,南京市江北新區永豐小學,從事小學科學教學與信息技術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