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背景下,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應該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法規教育、深化校企之間的合作、加強創新創業教師隊伍建設以及注重培養創新創業群體意識氛圍。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路徑
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明確把推進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國家發展重點戰略,也對創新創業人才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創新創業教育”是指“適應經濟社會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教學理念與模式。”“‘創新教育的根本目標是進行教育的綜合改革,強調整體性、綜合性、系統性。”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就是要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筆者通過在大學時代親歷的創新創業大賽和后期參與的課題調研和理論研究,認為在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過程中應該選擇以下路徑。
一、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法規教育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制經濟,創業者進入市場,如果能了解相關政策法規,創辦企業就可以運營、發展;反之,創業失敗,這對于社會資源并不豐富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者來說無疑是致命的。因此,加強創新創業政策法規教育表現在:
1.提高創新創業競爭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制定政策法規是國家進行市場調節的一項重要手段,一個創業者能從中了解到國家在扶植、鼓勵哪些行業,限制哪些產業,從而更好地發現商機。國家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出臺了一系列稅收減免、貸款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如果了解這些政策,就能很好地解決大學生創新創業普遍存在的一些弱項,走好創新創業的第一步,從而提高競爭力。
2.降低創新創業風險。市場主體在活動的過程中會存在各種各樣的風險,有時法律風險甚至會大于市場本身帶來的風險。作為大學生創新創業來說,由于其資金薄弱、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差,這勢必會嚴重影響企業經營,甚至直接導致創新創業失敗。因此,只有在創新創業教育中讓大學生全面了解相關法律,提高預防和解決糾紛的能力,才能降低法律風險,提高創新創業成功率。
3.避免誤人歧途。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由于法制的不完善,確實給一些人以可乘之機,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發展,早已不是那樣的時代了。作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者,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創業中難免遭遇的各類誘惑。如果大學生創新創業不能了解相關法律知識,沒有良好的法律修養,缺乏法制意識,就很可能誤入歧途,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深化校企之間的合作
創新創業教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征,這一獨特的性質,使創新創業教育與社會和企業之間必然存在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建立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是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必要條件。傳統的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具有十分明顯的“就業導向”,而以創新創業教育為指導思想的新型的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將校企合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在應用型高校中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培訓中,需要經過很多環節,其中各個環節都需要企業合作方人員的支持和配合。
高校應積極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搭建創新創業教育平臺,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活動。一方面,讓高校自己的人才和成果走出去,服務于社會和企業;另一方面,將企業和社會資源引進來,形成開放、和諧、對話的良性循環體系。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多以活動與情景教學模式為主,采用活動、過程、情境、問題探究等方法進行教學。在企業合作方的支持下,就可以通過參觀訪問、模擬創新創業、創新創業講座、論壇等形式,充分發揮校企合作模式的優勢,增加學生參與企業運作的實踐機會,使大學生充分了解企業運營狀況,親身感受企業精神,為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更加真實的舞臺。
三、加強創新創業教師隊伍建設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順利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保證,高校必須培養和組建一支優秀的創新創業型教師隊伍。創新創業教育要求教師同時兼備高的創新素質和較強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可以嘗試用原有的理論課師資承擔創新課程的教學任務,在實踐教學環節從校企合作中的企業一方邀請既有創業實踐經驗又有一定學術背景的企業家來講授。在師資培養過程中,對于創新教育師資,要特別注重培養其創造性思維,引導教師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力求喚起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挖掘學生的潛能。對于創新創業教育師資,要特別注重培養其創業精神,增強其創業意識,豐富其創業經驗,提高其創業能力。對于校企合作中企業一方的兼職師資,既要加強其與校內師資的溝通交流,也要鼓勵校內師資走出去,加快校內師資的成長,同時也要邀請校外師資兼職從事創業教育的教科研工作。只有這樣,應用型高校才能構建一支專、兼職動態發展的創新創業型教師隊伍。
四、注重培養創新創業群體意識氛圍
在創新創業教育的課外教育實踐中,既要培養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又要培養他們的生存能力;既要有健康的個性,又要有群體意識。群體意識的培養,通過外在的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用集體的力量規范個體的行動,達成對真善美的共識,使之內化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內在的動力。
在大學生創新創業參與的集體活動中,逐步引進競爭機制,促進自我提高。一方面,自我提高需要得到集體的支持與鼓勵,學校必須創造機會,提供發揮每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場所來實現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另一方面,要培養每個大學生創新創業榮譽感和自豪感,沒有集體榮譽感和自豪感便沒有集體的凝聚力,
總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中,高校通過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為年輕人創造就業機會,讓千千萬萬的創新創業夢匯聚成“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R].教辦[2010]3號,2010-05-04.
[2]王磊.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訪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閻立欽教授[J].教育研究,1999(7).
劉晨茜,(1994-)女,回族,河北張家口人,本科,張家口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學,經濟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