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暉
摘要:文化力已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提出高中政治課文化生活的教學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文化道德意識、文化多元意識、文化競爭意識、和文化批判意識。
關鍵詞:文化意識;競爭;道德;多元;批判
文化意識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的群體行為人的觀點、觀念、概念的總和。文化意識的形成,對學生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積極投身文化生活,參與文化創造,提升文化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高中文化生活課對學生文化意識培養本人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剖析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培養學生的文化道德意識
文化生活課就是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知識文化修養,以知識和實踐為載體推進學生文化道德意識的增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縱觀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歷史, 中華民族的社會心理, 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一種有著強烈的重德求善、推崇人生價值在于奉獻的倫理價值取向的文化。人的道德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和人生精神境界的追求成為協調人際關系、改善社會風尚、增強民族凝聚力的一種精神力量, 在價值觀念上表現為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和整個民族的利益作為最大的善,這種追求倫理價值的取向凝聚為一種民族精神, 滲透于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 影響著整個中華民族的人生價值觀念。當前我們的青少年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時期,各方面都不成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還沒有形成,所以在政治課教學中用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去樹立新時代的中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至關重要。《文化生活》的教材中有大量文化道德知識的內容,教材本身無法承載由文化知識向文化道德意識的轉化,這過程有學生作為主體的主觀內化,和教師作為主導的載體創設,讓學生將課堂知識汲取和文化意識的形成有機的統一起來。用正確的文化道德意識指導自己將來的實踐生活,這也是教育工作者一直追求的“授之以魚”和“授之以漁”的區別。將文學和音樂等形式運用到《文化生活》教學中,對打造有文化道德意識的中學生,樹立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引導學生觸摸時代精神,培養學生文化多元意識
現代文化是體現社會發展必然要求的以及特定時代變革精神的文化。這種文化精神,既是文化選擇的坐標,又是具體的、活生生的文化載體。高中文化生活課就用大量篇幅來描述文化多樣性的表現,文化多樣性的原因,以及我們所要堅持的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態度和原則,培養學生的文化多元意識。
當然,面對經濟的全球化帶來的外來文化的沖擊, 主動吸收和融合是必要的也是應該的, 但必須把握以優秀的中華文化為主, 同時吸收一切先進的、符合時代發展的外來文化, 是升華了的中華文化。既堅持文化交流融合過程中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又要堅持文化交流時的“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教師應具有以下角色意識。一是教師是所有學生的關懷者。教師有責任去關懷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所有學生,創設一個體現公平的教育環境,將學生的學業、情感及社會需要置于教學的中心。二是教師是本土知識的專家。多元文化教育既要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和對異域文化的理解,也要注重培養他們的本土意識;既要培養他們參與現代社會發展所需的能力,也要培養他們對本土社會的認同、接納和歸屬感;使他們既能成為外來文化的吸收者又能成為本土文化價值的繼承與傳揚者,培養學生成為能夠將各種知識和認識融為一體從而創造出新的認識方式和知識體系的人。
三、加強學生的文化知識教育,培養學生的文化競爭意識
今天, 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 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競爭既促進了社會活力的增加, 也使人們深感學習和工作壓力增大。優秀的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它能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以重大影響。優秀的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通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培養學生的文化競爭意識,啟發學生樹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謙恭禮讓,做一個文明有教養的人;修身健體,做一個健康有活力的人;勤勉守紀,做一個有社會責任心的人;率真脫俗,做一個高雅有情趣的人!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文化和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斷加深,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文化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通過文化生活課教學認清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巨大影響和樹立公民良好精神風貌的積極作用,從而形成這樣的觀點。
四、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養學生的文化批判意識
《文化生活》的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學普遍原理和中國的時代精神相結合的產物。馬克思科學揭示了現代文明自身的狹隘性,這個狹隘性常常以其野蠻的形式出現,不克服工業文明自身的狹隘性,超越粗俗文化、實現人的解放和社會的和諧就只能是一句空話。馬克思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批判,使大眾文化和先進文化的確立成為可能。從教材知識的解析我們發現,首先,要努力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這是因為人民利益的分裂是文化分裂的主要原因。其次,要努力創造真正屬于人民的文化,讓人民成為文化生產的主體,億萬人民成為精神文明實踐的主體。在全球化的大力推動下,世界文化風暴席卷全球,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 我們更加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對文化發展的指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在構建先進文化的過程中,運用辯證否定的觀點,批判地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積極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同時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培育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同時,要時刻警惕腐朽、庸俗文化和現代科技手段的結合,對青年學生的價值取向產生錯誤引導,在實踐過程中將會帶來巨大危害。
思想政治課的《文化生活》就是在這一理論指導下,通過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輸出途徑,強化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甄別,培養學生的文化批判意識。
新時期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究其目的不僅是認識價值,而在于發展價值,培養價值形成力。政治教學的功能不僅是傳遞文化,而在于形成文化創造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一個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就不會有希望。所以,我們應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文化意識,其核心是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我們的政治教育能著眼于未來,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弘揚人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吸收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遺產,培育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充滿生命力的新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