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炎祥
摘要:在當今小學科學教學中,要運用多種的手段,培養出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們在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情感意識、科學態度等方面得以加強。既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體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課堂真正活起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真正主人,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讓科學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策略;實踐教學
一、 小學科學的教學現狀
1. 以老師為課堂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大多數學校的課堂中老師仍處于主體地位,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思維方式受到了限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沒有參與到科學教學中來,課堂“死氣沉沉”,學生聽課效果不理想。另外,在這樣的課堂中,老師與學生之間沒有互動,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沒有及時反饋給老師,老師不知道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利于進一步的教學安排。
2. 傳統教學觀念嚴重
現如今仍有很多老師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認為學生的分數就是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直接體現。這樣的觀念是極其不科學的。科學中有很多現象和實驗,老師沒有對這些進行解釋說明,而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原本充滿趣味性的小學科學卻變得枯燥無味。學生因此失去學習科學的興趣,學習能力無法提升。這樣的教學觀念,不僅不利于現階段的科學教學,對學生以后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學習也是嚴重的阻礙,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3. 忽視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小學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最初階段,小學的學習對學生未來的成長有很大的作用。很多教師的教學方式極其不科學,課堂中老師對科學知識重點講解,反復強調,卻沒有及時去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實踐探究。課后也僅僅是給學生布置作業習題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樣的教學看似周到全面,然而學生獨立思考探究的能力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二、 小學科學教學策略
1. 改變老師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
新課標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我們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科學教學中來。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這種環境中積極參與學習。另外,老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做到因材施教。老師還要公平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對學生的進步予以肯定,鼓勵學生,讓學生有信心學習。
2. 開展實踐教學,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科學這門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教學中開展實踐教學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在課堂中,老師也可以組織學生積極地進行科學實驗,讓學生了解科學與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利用科學知識解開一些“不解之謎”,說明一些生活現象,與此同時,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也會得到培養和提高。
3. 采用多媒體技術教學
多媒體技術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方法,與傳統課堂相比,多媒體教學更加形象生動,富有活力。多媒體技術還可以使科學課堂內容變得更加豐富、靈活,不再拘泥于課本,還可以為學生演示一些不適合現場實驗的科學實驗過程。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料庫,老師可以時刻根據教學需要,添加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科學知識面。
三、 專心創設環境,生化自然觀
科學來源于生活,也將回歸于生活,這正是科學意義所在。學生獲取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科學自然觀的過程同樣離不開生活,換言之,教師創設良好的環境就是給學生自然觀形成提供沃土。這里的環境可以理解為兩個層次,一是親近自然的實踐環境,二是科學探究的問題情境。
1. 親近自然的實踐環境
科學來源于人們的生活實踐,研究的是自然界最一般、最基本的規律。所以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親歷自然科學是科學本身的要求。科學課程能夠讓學生有機會接近大自然,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發現和探索,是學生形成自然觀的便捷途徑。如三年級起始單元就讓孩子們回憶自己從事過的科學活動,讓孩子們走出教室在大自然的環境里發現生命的存在等等,正是為學生親近自然不斷創造機會。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一點,結合科學課程為學生多創設這樣的親近自然的實踐環境。
2. 科學探究的問題情境
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科學問題通常是復雜多變的,要培養學生能夠從復雜的問題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從而得出最佳的問題解決方案的能力,這樣才能從容應對未來生活的挑戰。教師有意識地設置問題情境,能夠有效地使學生不斷主動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使其自然觀發展。因此,我們平時可以通過科學探究活動、科學討論、科技制作活動等方式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親歷科學。學生在親歷科學情境中,搜集資料、自主尋找科學證據、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獲得科學結論,潛移默化地形成自然觀。
四、 將自然科學與課本知識相結合
小學科學課程的內容是自然科學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有效開展自然觀教育,教學資源的選擇和挖掘,是十分重要的。課堂是幫助孩子形成科學自然觀的主要陣地,教師如何開展教學直接決定了實際效果。在新課程理念的引導下,教學活動類型更加靈活多樣,它的應用和選擇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對于點化學生自然觀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然觀更需要關注科學探究、現場考察、實驗、討論辯論四種教學活動類型。
1. 教材內容為主
將自然觀具體化為教學內容是自然觀教育的基本形式,縱觀小學科學教材,體現自然觀的素材很豐富。挖掘這些內容,創設有效科學情境,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觀念的陶冶、體會自然的思想和方法。整個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都貫穿著歷史上對于科學領域進行探索所表現出的自然觀和宇宙觀,主要體現在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的規律和人類探索這些規律的歷程。
2. 課外資源為輔
科學自然觀的形成還要充分發揮課外資源的作用,教師要有效地引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參觀、游覽等形式加深對自然的認識和理解。這樣,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生活動有效結合就能夠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具體說來,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有針對性地接觸相關閱讀資源,如網絡、圖書提供的科普知識、科學歷史、科學家傳記等。還可以引領學生有目的地參觀科技館、動物園、植物園、藝術館等公共場所,這些課外教育資源對學生有著很大吸引力,教育效果十分有效。
五、 引領學生充分利用資源
小學科學具有豐富的可用資源,教師要引領學生在家里和生活中去學科學用科學。小學科學教學中,室外觀察題、技能訓練題、創造思維題大多與周圍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身邊的事物,以敏銳機警的視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學資源。用小制作和發生在身邊的現象,去探究問題的實質,進而獲得結論。讓學生養成善于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習慣。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多種發展機會、發展條件、發展時空和發展途徑,進而激發學生觀察身邊現象的習慣。例如:汽車司機夜間行車時,駕駛室內不能開燈,為什么?教師因陋就簡,巧借身邊的事物來解釋。晚上將室內電燈打開,讓學生站在玻璃窗前觀察玻璃:當電燈亮時看到的盡是室內物體,而看不到室外的物體;當電燈熄滅時隔著玻璃可看到窗外的物體,就看不到室內物體了。由此,讓學生自己觀察、總結、嘗試說明汽車司機夜間開車為什么不能開燈的原因。
六、 激勵學生善于總結反思
學生在科學實踐的過程中,有時得不到預期的結論。教師不要急于否定和糾錯,不要指責學生,使之失去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和信心。要給探究者提供反思機會,用賞識的眼光積極評價學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審查反思,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反復實驗,最終獲得成功。例如:教學《電磁鐵的磁力》一課,學生在進行組裝電磁鐵實驗時,有時會出現電磁鐵沒有磁性。這時老師不急于幫助學生查找故障,要激勵學生合作討論、自主分析。可能導致電磁鐵沒有磁性的多種原因:電池沒電了;線路某處沒接好斷路了;兩節電池接反了等原因。然后根據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檢查,找到問題所在。教學《晝夜交替現象》一課時,學生在模擬實驗后,通過仔細觀察,發現地球不自轉繞著太陽轉時,觀察點總是處于白天。學生通過與另外三種現象進行總結、對比,得出發生晝夜交替現象時地球自轉是其中的一個必備條件。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善于總結反思的學習習慣,正確看待“失敗”,善于總結和比較,培養學生喜愛科學實踐的精神。
總結:小學科學教學對學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個老師,我們要時刻學習,掌握新的教學方法,改革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而提升學生的科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