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麗
摘要:新高考改革要徹底改變“一考定終生”,“只見分數不見人”的現象,將高中生培養成具有良好道德修養、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綜合素質全方位人才,必須尋求更好、更科學的選拔人才的方式。“兩依據一參考”是本次改革的亮點,也是重點與難點,其中我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綜合素質評價涉及高中和高校兩個層面,高中對學生進行教育,高校則在招生時參照。本論文從我國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現狀出發,分析評價存在的可操作性不強、誠信問題、評價結果流于形勢的問題,從加強理論學習、開展專業學習、建立監督體制、形成學生檔案袋評價四個方面展開思考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關鍵詞:新高考;綜合素質評價;“兩依據一參考”
一、 引言
自2004年以來,普通高中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全國開始啟動,力求從本質上改變應試教育現象,建立和發展真正符合素質教育的課程指標與課程體系,將高中生培養成為具備良好道德修養,同時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綜合素質全方位公民,綜合素質評價應運而生。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的實施意見》,進一步規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將作為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參考。新一輪高考改革正式拉開序幕。
二、 我國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現狀
(一) 評價內容呈一致化趨勢
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確提出,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分為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六個方面。[1]絕大部分省份出臺的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其評價內容和標準是以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規定的基礎性發展目標為依據。[2]
(二) 評價主體呈多元化現象
多元評價是多樣化價值取向的主要手段,既反映學生各種能力的優長,又為學生自我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目前,評價主體從一元評價主體轉化為多元化評價主體。一元化評價主體即單獨由教師評價學生,而多元化不僅包括教師評價還包括同伴評價、自我評價和家長評價等諸多方面。[3]這種多元主體參與的評價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學生綜合素質的實際情況,體現評價的公平性和客觀性。在評價的過程中,增進不同評價主體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營造和諧融洽的評價氛圍,促進評價結果的交流、使用和改進。[4]
(三) 評價方法呈多樣化特點
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采用了能夠全面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發展水平的多種評價方法。例如:使用學生成長記錄、學生互評、日常觀察、個別談話、小組探討等評價手段,從而獲得全面且綜合的評價信息,及時評價學生身上的優點與不足,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
由此可見,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已經開始于基層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且已初見成效。
三、 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存在的問題
(一) 理論研究不足導致評價方案可操作性不強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最難的是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考錄取參考。綜合素質評價是一項專業性很強,挑戰性很大的工作,評價者不僅要對其內容有全面的理解,而且還要掌握收集學生信息的科學方法。由于缺乏專業系統的培訓指導,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往往憑個人經驗和主觀臆斷開展評價,難以達到評價規范和質量要求,無法產生積極的作用。綜合素質評價還缺乏客觀的、可量化的衡量標準。學生的道德表現和成長記錄通常用文字表述,具有很大的主觀性,難以在大規模的招生錄取中對其進行比較。
(二) 價值判斷難題導致評價出現關鍵困境
素質是內在的、相對穩定的,但是通常難以被直接觀測,而且學生個體的綜合素質表現各異,所以必須通過間接推斷對其進行綜合評價,這就是綜合評價的困境所在。然而,還由于學業成績的主導作用,綜合素質評價普遍受到考試成績的影響,在定級評分時的“印象分”往往源于學業成績。[5]對于“思想品德”方面,無法對諸如拾金不昧、孝敬父母、樂于助人、關愛集體等綜合素質進行客觀量化比較,尤其是“優秀”、“良好”等等第,不是學生身上可以直接觀測確定的特征,而是評價者基于自己的觀察角度、價值取向、道德標準的主觀判斷,因此評價結果難以被大眾廣泛接受。[6]
(三) 誠信問題導致評價結果出現虛假不公狀況
評價結果真實與否,是綜合素質評價的根本前提。綜合素質評價難以客觀比較,一旦要比較,必須量化。一旦量化,在目前誠信體系尚未建立、監督機制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就會出現造假、失真的現象。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自古以來講究“天理國法人情”,如果沒有剛性的把關標準,就很容易造成人情的介入,干擾招生考試的公平性和客觀性。[7]在大多數省份,綜合素質評價與升學選拔掛鉤,校長和教師們都認為綜合素質評價等級高低不僅影響學校的升學率而且影響考生的升學前途。所以,有了上述的這些顧慮,很多老師在開展評價的時候就非常謹慎,不輕易將學生的真實情況或存在的不足反映在評價報告之中,以免對學校、學生、家長和自己都帶來負面影響,寧愿選擇“明哲保身”的態度和“千人一面”的評價結果對待綜合素質評價。學生自己的自評也出現“貼金”、“名不符實”的現象,學生互評也可能因為人際關系的親疏程度或者使用物質手段拉攏關系而出現不客觀現象。
(四) 應付現象導致評價過程流于形式
由于高校基本不采用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的結果,導致綜合評價流于形式。然而綜合素質評價就是要客觀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活動,運用科學的定量與定性的方法,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讓學生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中及時了解自己的進步與不足,自我改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和課外活動中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與幫助。然而,目前大多數學校在學生畢業之前,都是抱著“臨時抱佛腳”的態度“例行公事”。由于沒有平常的觀察、記錄和積累,教師除了給少數幾個違法和嚴重違紀的學生較低評價以外,對大部分學生只能做出沒有太大區分度的評價結論。這些流于形式的評價,既不能對高中的學生教育產生積極影響,也不能對高校招生錄取起到應有的參考作用。
四、 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反思
(一) 運用準確理論知識,探索科學評價指標體系
目前,普通高中普遍存在把中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綜合素質評價的六個維度作為高中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內容。[8]實際上《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中,明確規定了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主要維度,即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修養、社會實踐五個方面。[9]運用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維度去衡量評價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其評價內容不能反映高中學生全面發展情況和個性特長,無法考查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以首先普通高中學校要運用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維度。其次,這只是綜合素質的基本維度,還需要探索各個維度的操作性指標,這便是實施學生評價的最重要的任務。評價指標既要避免指標體系大而全,又要避免面面俱到;既要貼合學生實際,又要具有可操作性。
(二) 開展評價培訓,提升參評人員的素養
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者主要為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以及家長。首先,可由各省市各級教育部門組織對學校管理者進行培訓,讓其從宏觀上了解綜合素質評價的目的與意義,從總體上把握評價內容的重點。其次,在學校內部對全體教師開展培訓工作。從微觀上分析和運用評價內容與指標,收集和整理評價信息,妥善保存并正確使用評價結果,全面了解整個評價過程。提升全體人員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增強全體人員對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價值認同感。最后,學校組織家長和學生共同學習,公正理性地對待綜合評價,認識到綜合素質評價是幫助學生自我完善、提高,從而達到全面發展,有助于學生和高校找到適合雙方特點的學校,更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
(三) 建立嚴格管理和監督機制,保證評價結果的真實性
保證評價結果的可行性與真實性,是當前評價管理者所面臨的重要難題。首先,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需要建立相應的誠信制度、審查制度、舉報制度等等。只有建立和健全各種保障制度,才能給綜合素質評價營造一個公正的執行環境。[10]在相應的制度執行之前,需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深入的宣傳工作,只有人人知曉與支持,制度才能順利實施執行。其次,學校也要建立相應的紀律和制度。成立專門的審查人員對評價材料的真實性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與監督,保證評價結果的真實性。最后,監督需要嚴格的懲罰機制。只監督不懲罰的制度就是一紙空談。在監督過程中若發現虛假行為,對于在評價過程中徇私舞弊的人,要公之于眾,嚴懲不貸。
(四) 形成學生檔案袋評價,體現評價形成性過程
目前,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通常疲于應付任務,一般都在高考前突擊完成,鮮有學生真實情況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學校應該要求教師和學生積累平時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參與各種活動的獲獎資料,形成檔案袋評價。但是又不能讓學生形成盲目追求功利性成果的心理,比如說“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這兩項的評價指標要體現出學生相應發展潛能的判斷。要參考學生在校學習相關課程和參與相關活動的表現,觀察學生是否形成了正確的對“美”的價值判斷標準等。
五、 結束語
高考招生考試承載著社會功能和教育功能,而社會功能又包括選拔和調節功能;教育功能則包括導向和評價功能。[11]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考經歷了多次改革,不管高考怎么改革,始終堅持其公平性。新高考改革推進招考分離、不分文理、減少科目、綜合評價、分類考試、多元錄取、部分科目考試社會化等綜合改革。就是要改變“唯分數論”、“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此次改革的難點,在于要尋求社會功能與教育功能的協調,尋求更好、更科學的選拔人才的方式。“綜合素質評價表”要引導著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能夠付出日常的努力,使評價結果自然真實。高校招生錄取時,可根據錄取專業的特點和對學生的具體要求,從學生真實的檔案評價材料中獲得信息,從而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正確的判斷和挑選。只有在誠信和公正的基礎上,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才能發揮它應有的功能與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35號)[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2014-09-03)[2016-12-1].
[2]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號)[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3/content_62173.htm,(2002-12-18)[2016-12-2].
[3]李寶慶,樊亞嶠.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問題及改進[J].教育發展,2012,(10):25-29.
[4][8][10]蔡敏.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現狀、問題與對策[J].教育科學,2011,(01).
[5][6]張會杰.基于紀實的實施邏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政策的特征及思考[J].考試研究,2015,(04):3-7.
[7]高考是一種適應中國國情的考試制度——劉海峰教授訪談[J].教育評論,2016,(7):3-6.
[9]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教基二[2014]11號)[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559/201412/181667.html,(2014-12-10)[2016-12-08].
[11]杜文平.認識、改變和踐行教育評價——高考與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研討會綜述[J].測量與評價,2016,(01):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