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華
【摘要】職業倦怠癥又被稱為“職業枯竭癥”,是由工作壓力帶來的心理疲憊現象。由于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加、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信息的不斷更新等,各行各業都出現了職業倦怠的情況。在高職院校中,教師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長,任務煩瑣,每天重復相同或相似的工作,導致高職教師成為最容易產生職業倦怠的行業。
【關鍵詞】高職教師;職業倦怠;主觀幸福感;外部影響因素
高職教師產生職業倦怠,不僅有高職教師自身的因素,還有外部因素的影響。主觀幸福感是人們對自己的生活質量做出的情感性和認知性的綜合評價。影響高職教師主觀幸福感有諸多的外部因素,這些因素絕大多數和職業倦怠有密切的聯系。高職教師的職業倦怠會造成教師自身的身心傷害,在教學方面會導致教學效果下降,在社會關系上,教師的人際關系會變得緊張,最終會影響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對此,本文將對影響高職教師的職業倦怠與主觀幸福感的外部因素進行分析。
一、職業倦怠的表現
(一)生理方面
有些高職教師從身體上看并沒有生病,似乎是健康的,其實處于“亞健康”狀態。目前,很多高職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情況:食欲不振,經常性失眠,記憶力下降,內分泌失調,工作效率下降,缺乏活力等。有的高職教師在工作了一天后會感到身心俱疲,第二天醒來想到又要重復那些煩瑣的工作任務會感到失落、空虛、厭倦。這是教師對工作失去興趣的一種表現,會造成情緒波動大,嚴重的會誘發抑郁癥。
(二)心理方面
美國教育協會主席麥克古瑞感嘆:“倦怠的感覺正打擊著無數有愛心、有理想、樂于奉獻的教師,教師已在逐漸放棄他們的專業工作。”是的,高職教師的心理也受到了職業倦怠強有力地沖擊。一部分高職教師在工作中是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去關注升職的事,有時會逃避升職競爭,沒有了競爭的熱情。面對重復的工作,有些高職教師會想自己工作的目的是為了什么,如果只是單純地為了掙錢養家,那么這個工作在他看來是毫無價值和意義可言的,因而就會逐漸喪失對工作的熱情。他們有時對學生不負責任,認為學生畢業以后能不能找到工作不是教師的問題,而是學生本身的能力問題,甚至對學生漠不關心,回避學生的問題。在人際關系上,有職業倦怠的高職教師不會表現出對他人的關心,而是有意逃離公眾場合,不愿與人溝通交流,喜歡一個人待在安靜的地方封閉或麻痹自己,這樣的他們對新鮮事物的敏感度就會降低。
(三)行為方面
高職教師的心理會對他們的行為有所影響,直接表現為對工作敷衍了事,身體各種不適,情緒變得易怒,暴躁,愛抱怨,遠離公眾場所,整個人變得敏感化,情緒化,最終導致人際關系緊張,家庭關系不和諧。
二、職業倦怠和高職教師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幸福是個經久不息的話題。近年來,幸福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目前,教師的主觀幸福感正在悄悄溜走,這其中有諸多方面的影響因素,其中職業倦怠是其主要影響因素。職業倦怠與高職教師的主觀幸福感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職業倦怠會影響教師的主觀幸福感,主觀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職業倦怠。職業倦怠越強的高職教師,其主觀幸福感就越低。職業倦怠產生的負面影響涉及多方面,包括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和行為上的。這些負面影響會讓高職教師對人生產生懷疑的態度,讓他們感到沮喪、失望,嚴重影響到高職教師的主觀幸福感。主觀幸福感是職業倦怠的對手。高職教師的主觀幸福感越強烈,對生活滿意度就越高。高職教師有了較好的主觀幸福感,對生活的充滿信心和希望,就會追尋美好的生活,就會激起對生活、對工作的熱情。高職教師要增強主觀幸福感,就要有積極進取和努力拼搏的精神,就要樹立崇高的道德觀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還要有為事業樂于奉獻的凌云壯志,在工作中要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對學生要有不厭其煩的耐心。只有這樣,高職教師才能在獲得成功體驗的基礎上愉快而用心地教書育人。高職教師一旦覺得自己從事的是崇高而快樂的職業,身心就會獲得巨大的滿足,從而全身心地投入這偉大而輝煌的事業中,職業倦怠就會隨之而消失。
三、影響高職教師職業倦怠和主觀幸福感的外部因素
(一)職業因素
1.外在期望。高職教育是近幾年來在國內興起的,目的是培養實用型和技術型人才,提高就業率,降低社會犯罪率,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家長將成績不好的學生送入高職院校繼續求學,為的是不讓自己的孩子輟學在家無所事事,或者在社會上流浪。家長認為孩子在高職院校至少有班規和校規約束著孩子,不至于走上歪路;在學校里自己的孩子至少能夠學到一點技術,以后出了社會也有謀生的技能。因此,有不少家長對高職院校有較高的期望,希望能夠培養出有技術的人才,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
2.角色模糊。有不少高職院校是由中專改制和合并過來的,這導致一些高職教師出現了角色模糊的現象,比如角色混淆、角色沖突、角色過度負荷。高職教師的責任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他們還要扮演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與朋友的角色、研究者角色。角色混淆就是高職教師對角色要求不清楚,不了解工作的目標、要求、職責范圍。角色沖突就是高職教師有時同時扮演兩種互相矛盾的角色。角色過度負荷是高職教師所扮演的角色的要求超過了教師的個人能力所及,甚至有時扮演的角色過多,標準過高。角色模糊的現象使高職教師疲于應對,心力交瘁,難以適應工作。
3.職業的低創造性。教師工作與其他工作相比具有較強的穩定性,高職教師也是一樣的,他們跟學生一樣每天過著“兩點一線”(即在學校與教師宿舍往返)的生活,每天重復相同或相似的煩瑣工作事務,逐漸喪失了對工作的熱情。高職教師的職位晉升空間也不大。這兩點就極大地限制了高職教師的創造性發展,使他們在工作面前變得麻木冷漠。
(二)社會因素
1.社會巨變帶給高職教師的壓力。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給高等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我國很快就迎來了教育的現代化和信息化,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改變了教育的方法、方式、策略以及內容,也逐漸轉變了人們的教育觀念,對教師這個職業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對教師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影響。高職教師不僅要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而且要轉變自己的教學模式與教育方法。教師角色要由單一的傳道授業解惑者向學生的領導者、示范者、父母與朋友、研究者轉變。在課堂上,高職教師不要搞“一言堂”,必須運用起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師要多了解國內和國外的歷史與時事,知識面要廣。在管理學生層面,不能對學生進行體罰或言語侮辱,必須尊重學生。以上這些方面都是對新時代的高職教師提出的要求,導致高職教師出現了職業倦怠,降低了他們的主觀幸福感。
2.群體關系。高職院校雖然實現了差生求學的夢想,但近幾年來,高職院校所反饋給社會的現象讓不少家長不滿意,比如在資源設施、管理體制等方面。有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去高職院校繼續上學是在浪費錢和青春,根本學不到什么東西,還不如讓孩子早早踏入社會,積累幾年社會經驗,說不定比那種讀了高職院校的學生混得還好一些。還有的家長認為高職教師能力不夠,教不好學生,如果孩子在學校出現什么問題,就會死揪住教師不放,認為是教師教壞的,缺少對教師的理解和支持。
3.社會支持。社會上一般認為師范專業好,工作輕松,每年都有寒暑假,并且還有工資。其實教師也很辛苦,不僅要備課,還要管理好學生,有一大煩瑣的事情需要去做。高強度的工作任務與教師所領到的工資有很大的差距,這些工資只能夠勉強支撐生活。另外,高職教師并不像普通高校的教師那樣受歡迎。高職教師在社會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是因為社會上很多人認為他們的能力不如普通高校的教師,而且有些普通高校的教師在心里也會瞧不起他們,這是歧視。
(三)教育對象的特點
高職院校招收的學生良莠不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有些學校因招不夠學生,就會降低分數線,連兩三百分的學生都招進來。這不僅加大了高職教師的教學難度,還加大了高職教師管理學生的難度。有些高職院校的學生人數爆滿,的學生品德不良,缺乏學習動機,難以管教;有的學生經常曠課,上課打游戲,睡覺,考試時作弊;男女學生戀愛成風,不務正業;甚至有的學生有暴力行為,不僅毆打同學,還毆打教師;等等。對于高職教師而言,管理學生要比其他工作更為艱巨困難,讓高職教師感到較大的壓力和疲憊感。
四、總結
影響高職教師職業倦怠和主觀幸福感的外部因素不僅僅有職業因素、社會因素和教育對象的特點,還有工作環境以及生活事件等。本文只是重點突出職業因素、社會因素和教育對象的特點,因為它們是導致高職教師職業倦怠的主要因素。希望高職教師能夠找到導致自己產生職業倦怠的外部原因,為增強自己的主觀幸福感做出積極的改變。
【參考文獻】
[1]周偉珍,劉莉.高職教師職業倦怠與主觀幸福感研究——以九江職業大學為例[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2):55-58.
[2]李悠.農村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特點及其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2.
[3]梁杰.高職教師主觀幸福感與職業倦怠:應對方式的作用[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3,13(02):15-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