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樂
摘 要:高考,是一個人生的轉折點,也是一個人生走向成功的起點。每一個高中生都希望自己能走進心中理想的學府,每一個高中生為了這個夢想都拼命苦讀,甚至放棄了自己休息和鍛煉的時間。然而,考上大學并不意味著進入了保險箱,在大學期間學業成績不合格是無法獲得畢業證書的。如今還加上了一條,體測不達標的大學生也無法獲得畢業證書和任何評優。
關鍵詞:大學生;新生體質;思考
2014年6月,教育部出臺的《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中提出要求,要把當代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方面的測試成績融入到學生的檔案中去。在學生畢業時,其體質健康方面的測試成績如果不能達到50分,那么就要根據結業進行處理,當學生自身的體測出現不達標的現象時,則不能畢業。大學生以學定論的歷史將從此改變,而高中生如果在高中期間只關注學習,忽視體育鍛煉,在考入大學之后的新生體質測試中將舉步維艱。
在2014~2016年浙江省大學新生體質測試中,臺州市體測成績連續三年排在全省倒數第一或第二,高中學生的體質實在令人堪憂。體質檢測結果顯示,超重、肥胖率繼續增加,近視率逐年上升,速度、肺活量、爆發力、力量耐力水平進一步下降。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父母、老師、學校、社會過分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對學生體育鍛煉關注度不夠,覺得體育課程和高考沒有直接的關系,開展體育鍛煉就是在浪費時間,造成學生思想上忽視了體育課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其次,高中學習任務重、作業量大,幾乎所有的高中學生都把時間用在了學習上,課余時間還要參加輔導班,導致學生沒時間運動,身體素質下降,形成了惡性循環,學生不愿意或沒有時間參加體育活動。
再次,體育運動存在安全事故隱患,因此家長不愿讓孩子參加,學校不敢讓學生參加一些運動量較大的鍛煉項目,導致學生體育鍛煉時間不夠,身體素質下降。
其實缺乏體育鍛煉,不僅會使學生的體質下降,還有可能引發心理疾病,因此,高中學生很需要多到教室外面走走,緩解壓力,釋放自我。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更能保持健康結實的身體和積極樂觀的心態,以更好的狀態備戰高考。因此,學校在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同時,應大力推廣陽光體育系列活動和“走下網吧、走出宿舍、走向操場”等主題活動,讓家長對高中生的身體狀況和身體素質加強關注力度,提出針對性的優化措施,進一步加強學生在發展中的正常發育。建議如下:
一、 學生要樹立起積極的體育觀念,強化體育意識,認真上好每一節體育課,認真對待每一次跑操
高中生自身的身體素質對其在學習中的效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能夠對學生在學習質量的提高方面產生直接的影響,高中生在體育意識上的強弱對體育課中的學習效率以及體育觀念的樹立都是比較重要的。由于受到應試教育大背景的深入影響,導致高中生在體育課程中的體育學習總是沒有較強的學習意識,面對這種現狀,最基礎的就是讓學生對體育課產生一定的興趣,寓教于樂。此外,還要為學生創造比較好的體育學習氛圍,使得高中生可以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對體育教育的重要性有所感悟。
課間跑操雖然時間有限,內容單一,學生缺乏興趣。但這也是對學生自身吃苦耐勞精神進行培養的主要途徑。因此,學生應該利用好每一次跑操的鍛煉機會,增強自己的身體素質,同時也為大學生體質測試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培養學生自主鍛煉的好習慣
就現階段社會發展對于人才需求的要求來看,最基礎的、最主要的就是要求其具有非常健康的身體以及比較好的身體素質,無論是在生活中或者是學習的過程中,對于健康和強壯的身體的需求都是非常重要的。就現代社會的發展而言,高中生在身體素質上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其在未來的發展,只有擁有比較健康的身體,才能為學生在未來的發展做好基礎保障。
高中生在學校的階段,是學生長身體和健康發育以及強身健體方面的非常重要的階段,因此,讓學生在學校中進行合理的身體鍛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作為高中生的體育教師,一定要把比較好的鍛煉方法、技巧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愛上鍛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讓學生鍛煉”變成“讓學生主動鍛煉”,從而擁有一個健康、強壯的體魄。
高中生要具備非常強的自覺性,對學習計劃進行自覺地制訂,還要留出鍛煉的時間,需要注意的是要勞逸結合,真正做到身心健康。
三、 從大環境入手,重視高中生的體質健康和體育課程
學校、社會、家庭必須形成合力,轉變教育觀念,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導思想,營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圍。每一個教學階段都應該重視學生的健康和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節假日及寒暑假,為保證學生體育鍛煉時間,體育教師及班主任可以給學生留“健身作業”,由家長督促完成,對學生自身對于體育活動參與的主動性進行激發,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在戶外運動方面意識的提高,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自身身體素質的提高。
總之,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當今社會,無論是做什么事情,必備條件之一就是擁有比較健康的身體,只有這樣,才能讓自身的聰明才智完美地展現,才能進一步促進學生在未來發展中更好地前進。
參考文獻:
[1]羅金佩,蘇欣.不同大學生BMI分型與體質特征的比較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31):174.
[2]周皎.城鄉大學生體質健康比較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15,34(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