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珍
【摘要】數學是學生從小就必修的一門學習科目,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數學成績特別重視。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必須從學前專業數學中開始滲透數學文化,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數學的價值。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如何基于數學文化來對學前專業數學進行教學設計。
【關鍵詞】數學文化 學前專業數學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7-0145-01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很多現象都需要用數學理論來解釋,數學解決了我們的疑惑,同時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許多便利。數學教育不應該是枯燥的,它是用數學的精神和思想方法去影響學生,將學生置于數學文化的背景中,讓學生學習有活力的數學。
一、介紹數學名人,讓數學文化激勵學生
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學生各方面的發展都特別重視,尤其是學習成績。因此,家長不惜一切代價為孩子創造優越的、便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殊不知,這樣養成了孩子不能吃苦耐勞和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這樣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自己學習成績的提高都很不利。幼兒的教育應該是促進身心全面發展的教育,不應該過分注重智育而忽視了德育。因此,老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個性特點,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在學前專業數學教學過程中,時常給學生介紹一折數學名人的事跡,比如說華羅庚,他在數學上有那么大的成就并不是因為他就是天才,他也經歷了艱苦的環境,一步步地刻苦鉆研,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但是仍然不拋棄,不放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聽了這個名人故事以后一定能夠克服一切障礙去學好數學。
二、創設教學情景,讓數學文化融入課堂
小學生還處于對外界環境和事物都充滿好奇的年紀,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無知、無畏。他們對未知問題充滿了困惑,但又學知識的能力特別強。在學前專業數學教學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提高學習效率。根據幼兒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認知程度,創世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幼兒能夠從生活中感受數學的存在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以數學的思維去認識我們深處的環境,用發現問題的眼睛去了解世界,這樣幼兒會發現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他們會急切的想要去學習數學。
三、體現美學特征,培養數學修養
數學文化具有一種簡潔、對稱、和諧、統一的美。數學文化講究對幼兒數學修養的培養,這種數學修養要求幼兒具備一定的探索、猜想和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體現出探索的內容,讓幼兒在一步步地探索中,在變換的環境中,自己建構數學知識。比如。 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拼圖游戲,為學生提供圖樣,讓學生按著圖樣去拼小人,讓學生根據已有的拼圖板塊去拼出男生和女生,以后會發現,學生有得用半圓拼成女孩的辮子,有得用長方形拼出了女孩子的辮子,以后幼兒不再滿足于拼小人,而是在獨立思考下用已有的素材拼出了自己喜歡的圖形,通過這次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提高學生的數學修養。
基于數學文化的幼兒數學教學包含的一項重要教學內容還應該包括展示數學美。讓幼兒發現和感受數學美。例如在學幾何圖形的時候,如果只是簡單的讓幼兒看那些正方形、長方形或是圓形的教具的話,難免太枯燥,會讓幼兒覺得數學就是一門直白枯燥的學科。老師教幾何圖形這一塊內容的時候可以列舉這樣的例子:美麗的地板還有天花板,它們都是由一些美麗的幾何圖形有規則的排列起來的,這樣幼兒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會發現數學存在于我們周邊美好的事物中,數學其實是可以體現出美的。
四、總結
基于數學文化的學前專業數學教學設計,不應該只是包括知識、能力和技能的學習,更應該包括數學思想、數學經驗和數學品質的學習。一個好的老師尤其是幼兒園老師,并不是說他有多專業的教學方法和技能,而是要看老師有沒有從幼兒的角度出發,選擇一些幼兒能夠接受的教學方法。要了解每個幼兒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與時俱進,將幼兒置身于數學文化的背景中,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幼兒可以從小就培養數學修養,了解數學文化,打好基礎,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吳曉霞.關于學前專業數學教學設計的現狀分析[J].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9-102.
[2]李曉月.淺析如何基于數學文化對學前專業數學進行教學設計[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3):380-4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