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朝鳳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轉變觀念,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引導學生感悟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列舉生活中數學的應用,豐富數學課堂教學;創設教學情景,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創造性地使用情景圖,模擬實際情境,增加學生的實際體驗。
關鍵詞:小學數學;轉變觀念;引導感悟;豐富教學;增加體驗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與我們數學息息相關,生活為數學教學提供了很多的素材,是我們數學教學一塊沃土,我們的生活處處蘊含著很多的數學知識,我們數學題目的設計來自于對生活的深層次的思考,來自于對數學知識高密度的銜接。在數學教學中,要研究數學教學與生活的關系,深入課堂教學和生活實踐,力求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 轉變觀念,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系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書,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與社會,無所不包,古今中外圣人們,無不是觀察天文、地理,洞悉人類社會的發展得出的結論。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那個時候沒有什么計算機,沒有現代的數學理論,及時憑借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思考與演算,精益求精,目盡毫厘,研究出圓周率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我國古代的數學巨著《九章算術》,凝聚古代數學大師畢生精力與智慧……數學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生活、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知識,不斷研究上升為數學理論知識,生活生產激發很多數學直觀感悟,養成一種數學特有的思維模式,如方程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簡便運算的技巧。小學生的思維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喜歡直觀、立體化的思考問題,沒有形成一定的理性思維,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從生活中取材,沒有肥沃的生活土壤難以開出數學理性的鮮花。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必須扎根于生活實踐,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會思考,認識數與形的意義,學生必須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這也符合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人們的認識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沒有感性認識就沒有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就是對事物的表象的認識,理性思維就是對事物的內在、本質、規律性的認識,當感性認識達到一定階段時,就會發生質變上升為理性認識,我們的數學教學扎根于生活符合數學知識產生于辯證唯物認識論的。
二、 引導學生感悟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我們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我們會計數學知識運用很多,紛繁復雜的表冊,統計圖表,長長數據鏈的運算,會計通過使用會計軟件短短的時間就可以精準地算出來。我們水桶的圓心就是用直角三角板把直角放在桶底圓周上,畫兩條直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就是桶底的圓心;我們到街上買菜,心算常常用到簡便計算;我們做飯、洗衣服、做作業可以同時進行,提高辦事效率;我們集體外出旅游,大車小車怎么組合最便宜,乃至舞臺表演黃金分割表演的效果最好,都離不開數學。數學無時無刻都存在,離開了數學我們無法更好地生活,不能做出合理的選擇;離開了數學我們生活存在很多的不合理性,數學可以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不僅如此,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房屋裝修、圖案設計、工藝品的制作、門窗的設計、城市園林規劃、交通、房屋、街道等都與數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三、 列舉生活中數學的應用,豐富數學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我們教學的主陣地,我們需要高效地運用生活素材,是我們最好的數學教學的解讀材料,因為學生在生活中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感到親切,從感情容易產生共鳴,這些素材長期儲存在學生的大腦中,不斷加工、完善,在里面提煉數學知識,建構數學模型,易懂、易記,容易連接思維鏈條,筆者在數學教學中采取以下方法提煉數學材料:
1. 在生活中提煉數學意識
數學在生產和生活中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隨處可以看到數學的應用。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和生活密切聯系,這是所有數學教師應該切記的。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利用多媒體創設生活情境,或是帶領學生親臨生活現場,用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獲取數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比與比例”這一節課的時候,教師領著學生到升旗的現場,問旗桿到底有多高?有的同學仰臉看看勇敢的估計說大約12米吧;有的說14米吧;還有的說大概15.5米高……很多學生表現的是無奈。更有的同學拍拍腦門說要把旗桿放倒了直接硬尺子量最準確。有的同學說那要是不能放倒怎么辦?討論一番后,老師趁機提出今天要講的用比例的辦法來測量,提出今天的課的內容,順勢開始學習“比與比例”這一節課的內容。
2. 通過生活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
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是密切的,我們學習的數學知識是從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就是學生感受生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接觸到豐富多彩的生活,而且獲得奇妙的數學知識,并從中受到生活情感熏陶,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和享受生活的目的。
生活中的數學不僅僅是一道道算式,也不是一道道數學試題,有的表現出來的是數學探索者的智慧,是數學家獲得成功的研究成果,學生從中感受的快樂。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以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為學習資源,挖掘其中內含的數學知識,豐富我們的數學內容。例如,在教學數學《圖形的對稱性》這一部分內容時,引導學生列舉出他們身邊生活中所見的對稱性的案例,切身感受生活中的這些對稱美。
總之,在我們的數學教學中,我們要以生活中的數學案例為教學學習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深入生活獲取數學知識,這樣不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幫助學生運用數學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實現用數學改善生活,不僅高效,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熱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增添動力。
參考文獻:
[1]趙明.淺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四川教育,2013,(6).
[2]黃慰鳳.心理學教學中對學生自我表現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6,(23).
[3]李永強,張娟娟.心理學教學中的育人策略[J].黑龍江史志,2013,(11).
[4]吳雪峰.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探討[J].科技信息,2016,(20).
[5]王新波.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實現教學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2014,(29).
[6]牟晨娣.新課改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淺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年16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