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健
【摘要】文章會因為巧妙運用一些手法而增色,比如“虛實”手法就是文章中經常運用的。本文借助具體文章解釋了何謂“虛實”,重點分析了“虛寫”的幾種類型;然后從虛實結合、化虛為實、化實為虛等三個方面闡述了“虛實”在寫作中的應用,為寫作教學指明一條路徑。
【關鍵詞】虛實;寫作;增色;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初中寫作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搞好寫作,處理好文章中的藝術手法,對于初中生來說,仍然是個問題。所以,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要讓他們了解更多的寫作手法,并且能靈活運用。下面筆者就虛和實這些表現手法來談談它的運用。
一、何謂“虛實”
(一)實寫
實寫,就是現實存在的實際的事物、景物或人,它的理解很 容易,而且初中生都會應用。如《秋天的懷念》一文中,“我”雙腿癱瘓,脾氣暴躁,憎恨身邊的完美世界,失去生活的勇氣,以致媽媽非常擔心、痛苦,但她不表現出來,一直鼓勵“我”,希望我能走出來,不幸的是,媽媽因病去世。這些都是實際情況,我們可以把它叫做實寫。再如《紫藤蘿瀑布》中對于紫藤花開放的美麗,有形狀、色彩、香味等描寫,“一片輝煌的淡紫色……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顏色便上淺下深……還有淡淡的芳香”,這是實寫。
(二)虛寫
虛寫,就是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虛假的、想象的物象或人,主要分為這幾類:
1.想象的物象或人。有許多事物的表現需要我們增加一些想象力,于是就有了大量的虛寫來提高這個表現力。如《紫藤蘿瀑布》一文中為了表現紫藤蘿的靜態美和動態美,把開放的一樹的紫藤蘿比作“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這個虛寫把紫藤蘿盛開的樣子寫得那么可愛美麗,生機勃勃。再如《背影》中“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馬褂的背影”就是虛寫,再一次把對父親的想念和深愛全部都在背影中,讓人不勝唏噓。
2.過去發生的事情或人。有些過去的回憶也是虛寫,如《羚 羊木雕》中“幼兒園里二人的交往”和“上星期上體育課萬芳幫助我,跟我互換褲子”這些事都是“我”回憶過去的事情,屬于虛寫。再如《秋天的懷念》中“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扁一個……”寫出了母親聽兒子說要出去散心后的欣喜而慌不擇言后的敏感語言描寫,表現了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理解和支持以及細膩的愛。
3.虛構的世界中的人或物象。有些物象和人物不是存在于現實生活中,而是虛構出來的,像一些神話、語言、童話,還有一些不復存在的幻想等,都屬于虛寫。如《女媧造人》里,用神話的形式,敘述了一個女神因為寂寞無聊而創造人類的故事,內容是虛構出來的,這是虛寫。再如《桃花源記》里的武陵人捕魚誤入的桃花源里面所發生的事情,表面上看跟真的事實一樣,其實是陶淵明虛構的故事,借這個故事來諷刺當時社會的黑暗,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虛實”的寫作應用
了解了“虛實”的手法,除了可以幫助初中生鑒賞文本,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外,最重要的還是能夠在平時的寫作中學會應用,以豐富內容,增加文章的厚度,從而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
(一)虛實結合
古人在戰爭之前需打探一下對方的虛實,便于掌握對方的真實情況,虛虛實實讓對方難辨真假,虛實之間考驗的是對方的智慧。對于寫作,初中生能夠對虛實結合的手法靈活應用,亦可以讓文章在內容豐富的同時,逶迤有致,韻味十足。
如寫作《上學路上》一文,一位學生寫了在上學路上看到一位老年人在寒冷的冬天賣自家蔬菜的情景,這里應用了肖像、動作、神態等描寫,來表現老人的年老憔悴、生活的艱辛,這是實寫;又插入了過去無視路邊攤的情景,心生慚愧,這是虛寫。虛實結合,并進行了對比,使文章的立意非常深刻,比一般同學略勝一籌。
(二)化虛為實
有一些東西看不見,摸不著,怎么用語言來處理,古人就教會了我們一個方法,那就是轉化,可以把這種抽象的東西寫得具體形象些,這就是化虛為實。李煜是化虛為實的專家,我們經常在他的詞作中領會這種方法的美妙,如《相見歡》“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這就把難舍的離愁這種抽象的情感給形象化了,它變成了一堆可以難以剪斷的、整理的東西,可見這種愁苦的心情糟糕到了什么地步。我們的寫作可以運用這種方法,如一個學生描寫內心的煎熬,這樣寫的,“我的心揪著,仿佛有人給打了一個結,越來越緊,越來越疼,我像是掉進了一個無底的深洞中,黑得讓人找不到出口在哪”。這個化虛為實的方法,把人內心的情感形象化了,你可以跟著他的文字,看到一些有形的事物,跟著它再去感受人物的情感就非常容易理解。
這種方法還可以用于審題的化虛為實,如《溫暖》這個題目,可寫的范圍大了,但只要把文章的切入點放小,誰給的溫暖,從哪里感受到的溫暖,這樣文章的意境深遠、主題深刻。
(三)化實為虛
虛實轉化還有一個方法,這就是化實為虛。一些表面的、膚淺的物象,經過我們的虛化,如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的應用,就可以把形象的事物抽象化,從而借助外物來表現深刻抽象化的東西。比如辛棄疾的《卜算子·詠梅》就把一棵開在外邊孤獨寂寞、凄涼苦楚的無主梅樹,自比為自己,借梅樹來表達自己的寂寞孤傲以及高潔的情操。這就是所謂的化實為虛,我們在寫作上經常指導初中生運用這種方法。
如《我心中的 》要求補出空白,可以是人、物或景,寫一篇作文。有的學生選擇了寫香樟樹,結構安排上是:前面敘述香樟樹遇到大風雪,被凍傷而死,但沒想到第二年竟然發芽了,長勢喜人;后面小作者以物喻人,認為經歷過地震的汶川人民就是這個香樟樹,堅強、自立、勇于面對坎坷。前面香樟樹的描述是實寫,而后面的以樹喻人就是化實為虛,直接升華了文章的主題,極富表現力。
寫作講究虛實手法,就如進入一種妙境,讓我們找到起伏,看到曲境通幽,讓文章多了更多的層次、更多的意蘊,文章因此而搖曳生輝。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