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是我國迎接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變革的新動力,是提高我國競爭優勢的重要力量。本文三瓜公社創新為例,分析三瓜公社的特色做法,總結三瓜公社的有益啟示。
關鍵詞:互聯網+;合作;啟示
本文系安徽省行政學院2015-2016年度院級青年項目(項目序號:YJKT1516Q14F)系列成果之一;合肥市行政學院2016年度院級重點案例分析《政企合作共創“互聯網+”發展新模式》結項報告。
互聯網自誕生之日起,其飛速地發展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同時推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在中國,互聯網擁有龐大的用戶規模,從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來說,互聯網影響著每個人的工作與生活,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社會資源的組織、分配方式,對眾多社會或經濟領域的發展模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 “互聯網+”概論
“互聯網+”的概念,是由易觀國際集團董事長于揚在2012年首次提出,他在當年的“易觀移動博覽會”上發表關于“互聯網+”的主題演講,提出“互聯網+”一詞。他認為所有的傳統行業都應該被互聯網改變,創業者需要找到自己的“互聯網+”[1]。2013年馬化騰先生在騰訊公司成立15周年“WE2013”大會上做了與互聯網相關的主題演講,提及“互聯網+”的相關內涵。[2]歐陽日輝則認為信息的獲取、開發和利用是“互聯網+”的核心內容,其本質是連接,互聯網思維就是基于關系和連接的思維。[3]“互聯網+”這一概念誕生現的時間并不長,且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對其的解釋也大不相同,是一個還在不斷探討的概念。各方面專家、企業人士對“互聯網+”的積極關注,使得這一概念迅速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和共鳴,國家層面及時制定出臺了“互聯網+”的行動計劃。
2 三瓜公社建設創新動因分析
1、“互聯網+”已成大勢所趨,是地方經濟創新發展的助推力
當前,新一輪信息技術創新應用風起云涌,以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和應用創新,催生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同時通過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滲透,助推各行各業的轉型升級,給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變革。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29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3.2%,較2015年底提升2.9個百分點。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較2015年底增加7550萬人。2016年,中國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為26.4小時,與2015年基本持平。
2、“互聯網+”與地方創新發展的理念相契合
地方創新發展目的是改變地方經濟發展方式,通過不同方式的創新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合理布局各個產業的發展,最終使地方經濟持續、健康地發展,使得公共利益最大化。而互聯網本身的特點對于促成這一最終目標大有裨益。互聯網地快速發展,增加了信息的獲取渠道,為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創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使得用戶可以方便的實現“零時差”的交流溝通,打破了用戶之間協作的物理空間的界限。互聯網將更多的資源和創新投入到地方創新發展中去無疑是大有好處的。
3、國家宏觀政策引導
面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必須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新環境,必須堅持發展理念、模式、路徑創新,打造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升級版”。在2015年3月5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年7月4日,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成為指導各地方發展“互聯網+”經濟的行動指南。
3 三瓜公社的創新特色
三瓜公社位于合肥巢湖經濟開發區,距離合肥市中心約70公里,距離巢湖高鐵站約3公里,是合巢經開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環巢湖重要的旅游重點發展區域。三瓜公社三面環山,一面臨湖,山巒起伏,林木茂盛,氣候宜人,自然風光優美,是巢湖大旅游的重要景區之一。現有常住人口54231人;區域總面積61.03平方公里。
1、探索三產融合發展的互聯網特色
一是引入互聯網融合發展理念,在三瓜公社建設中不斷創新工作舉措。用互聯網嫁接旅游、嫁接產業、嫁接鄉村建設,同時,將文化資源、傳統產業、民俗民特與旅游、電商、鄉村建設有機融為一體,將生產、開發、線上線下交易、物流等環節融為一體,將優秀鄉土文化與現代文化有機融合,多維度、多層面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二是運用互聯網工具,推動“三農”發展。通過網絡平臺及線上線下融合,大力實施訂單式農業,使土地利用更科學,生產與市場對接更緊密,農產品附加值得到大幅度提高;通過互聯網二維碼溯源技術,使產品生產體系更健全,食品安全更可靠;通過公益性互聯網電商創業培訓,使周邊農民的互聯網創業和互聯網電商知識得到進一步普及,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回來,吸引更多的農村致富能人帶起頭來;通過電商平臺的運營,成立網銷產品專業合作社、農特網銷、土地網絡眾籌、轉型新產業工人等手段,為農民增收。
2、打造當地歷史悠久的文化特色
一是古巢建筑文化,引進專業規劃設計團隊,攜手中國農道聯盟、北京綠十字,注重文化元素復原,在保留古村落原貌和古民居結構的前提下,按照“一村一品”和“一戶一特”的思路重新布局和設計,挖掘復原古巢國建筑。二是古巢陶文化,利用當地優質陶土資源和制陶歷史,完整發掘和恢復古陶器的制作工藝,在“冬瓜民俗旅游村”,游客不僅能觀看到古巢國的紅陶、灰陶、黑陶、白陶等質地的陶器,還能欣賞到陶器上的彩繪、繩紋、鏤孔等,穿越五千年的巢國古陶文化栩栩如生,引人遐思。同時,游客也可親自參與到制陶過程中來,親手制作陶罐陶壺等藝術品。
3、打造三瓜公社“雙創”特色
三瓜公社堅持帶動農民致富,打造了鄉創和農創兩大特色雙創基地,支持和引導外地人入鄉、城里人返鄉以及大學生回鄉創業,通過鄉創農創基地,培育孵化了創業人才和實體,使農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創業。三瓜公社通過農產品開發、產業基地建設,可以有效帶動村民創業致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并給農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三瓜公社四個村改造完成,并全部投入運營后,將直接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且90%以上的員工都是本地居民和返鄉創業的年輕人。2015年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組織成員均增收5萬元以上,村級集體經濟增長34%。endprint
4 三瓜公社創新探索的啟示
第一,緊抓時代機遇,創新發展理念,科學合理的規劃
三瓜公社堅持以“把農村建設的更像農村”為發展理念,以“互聯網+”為實施路徑,積極探索三產融合、農旅結合的電商發展模式。三瓜公社在建設的過程中打破了傳統發展思想的束縛,不斷變革創新發展理念。在保留原始風貌的基礎上,用互聯網將鄉村的旅游資源和生產資料整合后與城市對接,將是未來中國農村的發展方向。三瓜公社在建設之初科學論證、結合國內外的發展模式,結合當地的優勢資源形成了以農特產品種養、生產加工、電商物流、休閑旅游為主,借助“互聯網+”平臺,融合一、二、三發展的“三瓜公社”新模式,成為合肥乃至安徽的新品牌、新名片。
第二,政企合作,共創“互聯網+”發展新模式,推進三產融合發展
三瓜公社合肥巢湖經濟開發區與安徽淮商集團共同打造,政府與企業各自發揮自身優勢,共同打造三瓜公社樣板模式。合巢經開區與安徽淮商集團聯手打造了合肥半湯商學院,專注于鄉村和縣域經濟發展研究,以“傳統商貿轉型與農村電商發展”研修班為起點,圍繞“互聯網+流通、農村電商、農旅結合、鄉村重建”等領域開展培訓、研究,并搭建交流、研討的開放平臺。以互聯網為平臺,以電商為統攬和抓手,積極探索一、二、三產融合、農旅結合發展的新模式,所有產品開發、銷售等均實現線上線下互觸。村級經濟不斷壯大,三瓜公社電商平臺與村民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參與的村民提供各類炒貨、水產、食用菌等種植養殖技術指導、服務及產品銷售等,引導村民有計劃的進行養殖種植和訂單式生產。
第三,整合優勢資源,以產業為支撐,創新特色發展
三瓜公社致力于通過電子商務促進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通過農產品、產業基地建設,帶動村民創業致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并給農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三瓜公社依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及特色優勢開發了茶、泉、農特、文化四大系列一百余種半湯特色產品和旅游紀念品。根據各村資源優勢,統籌規劃適宜的種植、養殖、加工生產建成了黃豆、花生、冷泉魚、炒貨工坊等基地。合作社結合各村產業基地的特點和市場需求,安排生產任務、統一生產標準、嚴格加工流程,確保產品質量,收購并銷售產品,極大地帶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第四,營造“雙創”氛圍,以人為本,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三瓜公社通過公益性互聯網電商創業培訓,投資220萬元人民幣,建設了多媒體教室、電商培訓中心和實踐基地等為一體的電子商務專業培訓機構。大量的外出務工年輕人和大學生回鄉創業,使周邊農民的互聯網創業和互聯網電商知識得到進一步普及,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回來,全身心地投入到創新創業的浪潮中。
三瓜公社以“一根網線、一臺電腦、一種特色、一戶電商、一個人才、一份收入”為目標,深入每家每戶送電腦、裝網線,并指導村民如何操作電腦、使用電子銀行等,實行全方位跟蹤、全方面服務,幫助農民致富發家,讓農民富起來,開展民俗文化活動,讓民俗回來,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同時美化生活環境,讓候鳥回來,打造真正的“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并且有產業支撐的三瓜公社。
參考文獻
[1]《創業者需要找到自己的互聯網+》.http://it.sohu.com/20121114/n357591531.shtml,
[2]騰訊15周年,馬化騰指明7條“未來之路”KB/OL].(2013-11-11)[2015-03-20].
[3]馬化騰:《“互聯網+”是種能力 激活更多信息能源》
[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
[5]黃楚新, 王丹.“互聯網+”意味著什么——對“互聯網+”的深層認識[J].新聞與寫作.2015.
[6]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7年1 月)》
[7]歐陽日輝:《從“+互聯網”到“互聯網+”——技術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經濟社會形態》,載《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 年第10期
作者簡介
盧偉(1986-),女,安徽淮南,合肥市行政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生態治理,行政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