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娟娟+劉立琴
[摘要]在“互聯網+”這一背景下,為了市場經濟的長遠發展,如何實現“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已經演變為政府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真正涵義,總結了目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探索“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
“互聯網+”這一概念是在2015年我國李克強總理在做《政府工作報告》的過程中首次被提出的,而且總理曾經多次提到過“創新創業”這一名詞,由此可見,在“互聯網+”這一背景下,為了市場經濟的長遠發展,如何實現“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已經演變為政府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高等學校,對于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者來說,怎么樣去開展教育工作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如何才能更加全面的實現學生們的全面成長與發展,這些都是需要研究解決的課題。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真正涵義
創新創業教育是指通過對高校學生傳授創新創業教育知識,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基本素質的培養,從而使學生們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具備相應的能力,而且將這些知識與能力充分運營到創新創業的實踐活動中,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提升。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努力培養大學生在未來的職場環境中,不僅能夠順利的尋求到適合的工作,而且在工作崗位上能夠成為工作的創造者,從而自如地應對社會職場的激烈競爭。創新能力就是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和理論進行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最終創造創新成果。創新成果既包括有價值的新設想、新方法、新方案又包括具有新功能或新款式的新產品。創新能力既包含創造性思維能力又包含創造性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外在表現形式就是發明和發現,是人類創造性的外化。創業素質既包括學習能力、技術能力,又包括敏銳的洞察力和項目研究能力;既包括團隊合作精神,又包括獻身精神和創造精神。
二、目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理念未能及時更新。在我國,有些高等學校對“互聯網+”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與時俱進的相關培訓,導致一些教育理念相對落后。在有的學校,并沒有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有力宣傳,導致師生們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比較淺顯和片面,很難理解這種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老師授課的時候存在一定的形式感,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應付心理,認為創新創業教育與其自身發展的聯系并不大,難以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中。除此之外,因為有些高校不夠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并沒有設置專門的管理人員及時的更新關注國家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政策以及綱領性文件等,導致學校的“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與實際脫軌,難以實現其真正意義。
(二)教育形式與教學內容較單一。有些高校在“互聯網+”形式下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形式以及教學內容較為單一,常常存在“紙上談兵”的現象,過于注重理論教學,而沒有將互聯網線上與線下教育緊密地結合起來。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不同于普通課程的教學,存在很大的靈活性,一旦教學內容設計單一、課程安排時間緊密、過多的注重理論教學,勢必留給學生們單獨思考的時間變少,難以激發學生們學習的熱情,不能充分消化老師講解的理論知識,從而難以實現突破創新。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高校在從事“互聯網+”形式下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內容統一,缺乏長遠目標的思考以及選擇性,這也會導致大學生們學習創新創業教育的積極性有所降低,從而影響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人才培養方案不夠完善。在當前“互聯網+”背景下,很多高校對于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不夠完善,并且存在一定弊端。有部分學校雖然創建了大學生網絡平臺,但是并沒有設置專門的創新創業教育板塊,網絡資源沒有被充分的利用起來。除此之外,尚存在一些高校并沒有開發創新創業教育的新方法,而是沿用以前傳統的模式,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比較單一,這樣一來,學生們對于創新創業教育學習的時間以及空間上都會受到限制,學習方式以及思維模式不能與時俱進,久而久之會與社會現狀脫節,最終導致學生步入社會后,遇到創新創業相關問題的時候難以恰當的處理。
(四)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者的整體水平有待提高。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進展如何與教師的整體素質與綜合水平有著密切的聯系,然而當前許多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相關教師的水平參差不齊,一方面在招聘環節中的要求不夠嚴格,有些學校十分注重學歷,而忽略了老師對互聯網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實踐類經驗,教師入職后很難科學合理的為學生解答“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創業的難題。另外,很多高校對于教師的發展提高投入并不多,很少邀請國內外這一領域內的權威專家給教師們進行培訓,在專業角度上給予教師們更多提升的空間,使其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掌握最新的知識動態,了解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未來趨勢。以上這些都會導致教師體系的知識構架陳舊,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步伐。
三、“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
(一)從學生的角度,通過創業形式帶動就業。創業教育能夠帶領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的需求,認真審視自己,培養良好的擇業觀,并且通過具體的創業技能培訓,在過程中尋找自身優勢,將傳統意義上靜態的就業逐漸轉變為新形勢下動態的創業就業,使畢業生步入社會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高校創業教育能夠提高學生們的綜合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提升自我價值,并且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
(二)從高校的角度,提高學校的綜合實力。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不斷的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將有利于高水平畢業生的培養。近年來,傳統意義的工作崗位數量有限,而畢業生的數量在與日俱增,如果高校培養出的畢業生不能順利的就業,那么勢必會影響學校的長遠發展。所以高校需要轉變思路,順應社會的需求,從就業教育向創業教育轉變,使培養出的畢業生由原來的純粹求職者轉變為社會崗位的創造者,幫助高校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促進我國高校向創新型大學轉變。
(三)從國家的角度,提高國家發展的軟實力。一方面,隨著互聯網技術越來越發達,知識更新與應用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相應會產生大量的創業機會。另一方面,尖端的科技知識在向產業轉化的過程中,會增加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并且需要創新創業體系提供支持。由此看來,提高“互聯網+”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水平,能夠深化我國的科教興國戰略,推進國家創新產業的發展,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
四、“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策略的探索
(一)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高校教師思維模式上要與時俱進,積極的跟隨時代前進的步伐,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方法手段,不斷培養自我“互聯網+”的思維模式。只有創新創業工作者突破傳統思維,積極接受新鮮信息,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才能夠更好的武裝自己,引導學生們向“互聯網+”思維模式靠攏,從而通過網絡實現創業實踐。同時,對于教師而言,也要增加實踐環節的培訓,比如在理論課堂之外,開展“模擬創業”的實踐活動,提高教師自身的實踐運用能力。
(二)將互聯網線上與線下教育相結合。創新創業教育的線下模式主要是指課堂的理論教學、專題講座、創業培訓以及素質拓展等相對傳統的方式。線下教育比較系統化并且具有針對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隨著互聯網平臺被學生們逐漸接受并熟識,知識信息更新速度很快,導致線下教育這種傳統模式的局限性較大,學生們對相關知識的接受能力也隨之變差。線上教育模式主要是指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網絡遠程教育、網絡環境下模擬創業、創客空間教育等,蘊含的信息量大,輻射范圍廣泛,信息的傳播速度較快并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管理的成本較低,操作起來比較方便。因此將線上與線下教育模式結合起來,會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
五、總結
許多高校已經圍繞“互聯網+”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展開教育改革,有的已初見成效,考慮長遠發展,我國高校需要堅定不移的繼續創新創業教育,才能逐漸有所突破,為社會輸出更多具有創新思維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