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悅
摘 要:在我國的許多地區,很多受限于經濟條件和資源等眾多因素的弱勢兒童,很少甚至沒有機會接受教育,受到的社會關注度也不夠,他們的人生因教育的缺失而變得灰暗,與我們享受的優質教育相比形成很大的教育裂縫。未成年人是國家的未來,他們的教育質量直接關乎國家未來的發展之路,未成年人教育問題是關系到我國下一代綜合素質提高和發展的戰略問題。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學教育裂縫調查小組(簡稱“IMC小隊”)通過實際行動,如設立微信公眾平臺,設計問卷調查及優弱勢教育資源對比分析,制作宣傳片和宣傳海報,到相關學校考察、互動、愛心捐贈活動,到社區、企業宣傳,利用雙休日開通考察學校留守兒童的情感熱線等方式,了解教育裂痕問題,希望通過追蹤弱勢兒童教育問題,尋求到各種縮小教育裂痕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縮小教育差距,讓教育向均衡發展邁進。
關鍵詞:弱勢兒童;教育裂痕;均衡發展
一、引言
據有關資料顯示,截止到2015年6月,我國農村留守兒童達6000多萬人,流動未成年人達3600多萬,總數在一億左右,占全國未成年人總數的三分之一之多(另外,我國的孤兒在2010年就已達71.2萬)。受限于經濟條件和資源,這些邊緣人群很少甚至沒有機會接受教育,也沒有受到足夠的社會關注,絕大多數邊緣人群的人生因教育的缺失而變得灰暗。未成年人是國家的未來,他們的教育質量直接關乎國家未來的發展之路,關系到我國下一代綜合素質提高和發展的戰略問題。因此,弱勢兒童教育問題已成為當今社會亟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作為優質教育資源的受益者,我們雖然不能改變大局,但可以盡上一份綿薄之力,用我們的呼喚去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和重視,拯救走在懸崖邊緣的教育,讓教育裂縫小點,再小點。于是我們從調查采訪、宣傳發動、實地考察、愛心活動、開通情感熱線幾方面入手開展活動,踏上縮小教育裂縫的征途。
二、調查訪問,了解實情
1.問卷調查
我們通過發放關于弱勢兒童教育問題的各種調查表和實地踏勘、走訪家鄉具有代表性的學校兩種方式,調查弱勢兒童教育問題的現狀,更真實、更直接地了解弱勢兒童教育問題,了解優質教育與弱勢教育間所形成的教育裂縫到底有多大。
以嵊州一小學為例(見下圖)。
總體上,這所小學“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兒童數量占總數的44.8%,“父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數量占總數的30.2%,“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數量占總數的6.4%,“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兒童數量占總數的18.6%,三類留守兒童的總數量為367人(占54.2%)。顯而易見,在該校,留守兒童的數量超過非留守兒童。
2.對比分析
通過優質學校與弱勢學校教育資源等要素的對比分析,了解弱勢學校存在的教育實際問題。因為年輕有才的畢業生不愿到農村任教,導致很多農村學校師資不足,配置有限,教師普遍年齡偏大。這些教師盡管經驗豐富,但他們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落后,加上很多學校都是一個教師教多個年級,或不同等級的同一門課程,而教師的精力、能力有限,學生得不到全面的發展。另外,農村家長為生活所迫紛紛外出打工,使家庭教育的缺位現象嚴重,把本應由家長承擔的教育責任全推給教師和學校,無疑更加重了學校負擔。
這讓我們深刻地感到國家教育首要任務便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實現均衡,不僅是硬件上的均衡,還有軟件的均衡;不僅關注地區之間的均衡,還要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農村學生最欠缺的是均等的受教育機會、公平的教育資源配置,“末端補償”不如“源頭扶持”。
3.采訪調研
調查之余,我們采訪了教育部門相關領導,如教體局領導和學校校長等,來提升調查行動的可行性與可信度,看到實際存在的現象,也了解到各方人士為此所做的努力,感受到作為優質教育受益者的我們肩負的沉重擔子和使命。
4.嵊州市教體局教研室周主任訪談部分摘錄
IMC小隊:“一般如民工子弟學?;蜇毨絽^的老師大部分都來自哪里?年齡大致在多少歲?學歷層次呢?有沒有相應的補助措施和獎勵政策?”
周主任:“現在國家重視,所有的教師都必須有教師資格證才可以上崗教學,所以應該都是合格的教師,當然不排除因一些原因有個別的代課老師和聘用老師。以我們嵊州為例,相對來講這部分教師年齡基本偏大的多。政府對于他們有農村教師補貼,也會有一定的優惠政策的體現。”
IMC小隊:“一個老師教幾個班級?是一人任教多門還是專業的?這些學?,F在總體的教育環境與之前相比怎么樣?”
周主任:“這要視各個學校而定,以前些年個別最困難學校為例,一個年級或多個年紀包班、一人教幾門學科的現象還是存在的,這反映有個別學校師資貧乏問題,但也有因其他個別學校生源嚴重流失而造成教師富余后調離等原因,讓幾個教師面對幾十個學生,只能兼教多科。但隨著這幾年的教育改革和政府統籌,這種現象越來越少,無論是教育環境、師資等各種條件都在轉變,越來越好。”
三、合理規劃,改觀現狀
1.開展宣傳發動,引起大眾關注
線上宣傳:我們以網絡平臺與媒體傳播相結合的模式,建立微信公眾號,設立網站,推送相關信息,并將來自微信公眾號的文章在社交媒體上進行轉發與傳播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關注的同時引起重視和加入關愛隊伍。目前微信公眾平臺關注人數近400人,推送了多條相關資訊,事跡被《杭州日報》、浙江經視、浙江科技頻道網、嵊州教研網等多家媒體報道。小組宣傳片也獲得過2萬次的點擊量,還受到了當地企業界及教育人士的大力支持,積極配合小隊與當地貧困山區學校的聯誼互動活動。
線下宣傳:我們的措施是制作宣傳圖冊和海報,舉辦微型講座,到學校、社區、企業宣傳、分發倡議書等。
通過宣傳發動,特別是在家鄉學校、教育界進行發動后得到家鄉學校師生的一致贊賞、倡導和支持。其中浙江省嵊州市剡城中學教育集團的一些師生看了宣傳片、資訊報道后已經有幾百個學生為此事所感動,把他們對此事的感想感悟通過老師轉交給我們并主動積極加入宣傳隊伍。更有思想品德教師覺得此舉教育意義非常好,把內容作為課堂思想教育內容。通過我們的宣傳,隊伍在不斷擴大,也讓越來越多的學子在珍惜自己教育機會的同時能愿意一起為弱勢兒童教育盡自己綿薄之力。
2.開展愛心活動,助力弱勢教育
2017年2月18日,我們走進浙江省嵊州市民工子弟學校,在當地教育局領導的主持下用小隊眾籌所得的資金開展了愛心捐贈活動,給該學校的學生帶去了新年的第一份禮物——嶄新的書本、文具等,用自己實際行動燃起他們的希望,溫暖他們的心靈。
3.開通情感熱線,提供心理援助
我們分別開通了女生、男生情感熱線,希望通過同輩人無隔閡的交流,排解他們的心理問題,提供心理援助,力求盡自己所能,最大限度地幫助弱勢兒童。
四、結語
總而言之,拯救“懸崖邊緣”的教育是每一個國民的責任,弱勢兒童的教育問題也必將是一項長期的持久的戰略問題。雖然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單靠我們的力量遠遠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更不可能短時間內改變現狀,但希望通過呼吁能讓更多的人來關注他們的教育問題,重視已經產生的教育裂縫,最大限度地縮小教育差距,讓教育向均衡發展邁進,讓教育的甘露和曙光更好地潤澤和普照中華大地上的莘莘學子。
參考文獻:
[1]王永娟,沈汪兵,劉國雄,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2]詹 歡,張捍東.對“留守孩”引發的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黨史文苑,2005(16).
[3]楊玉鳳.關注弱勢兒童的發育行為和心理問題[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1(7).
[4]王秋香.家庭功能弱化與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J].文史博覽,2006(14).
[5]馮 建,羅海燕.“留守兒童”教育的再思考[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2).
[6]劉 佩.社會工作行政視角下的弱勢兒童社會保護政策[J].甘肅理論學刊,2010(5).
[7]游志麒,范翠英,周宗奎,等.兒童同伴尊重的發展及社交領導性的影響:三年追蹤[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3(1).
[8]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9]陳坪松.對開放地區農村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2(3).
[10]李慶豐.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子女”發展的影響——來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調查報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11]鐘芳芳.處境不利兒童及弱勢兒童概念辨析[J].青春歲月,2014(3).
[12]海 飛.誰來關心弱勢兒童閱讀[J].下一代,2011(3).
[13]金國敏.關注弱勢兒童,呼吁愛心社會[J].神州,2011(23).
[14]耿春雷.56網:用微電影關愛弱勢兒童[J].社會與公益,2012(12).
[15]郁 泓.弱勢兒童社會管理機制研究[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3(6).
[16]李山梅.弱勢兒童教育探微[J].快樂閱讀,2012(25).
[17]陳家斌.我國弱勢兒童教育發展三十年的回顧與思考[J].教育探索,2009(3).
[18]鄭信軍.關于學校弱勢兒童的若干基本問題初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6).
[19]劉峻峰.弱勢兒童的發育行為和心理問題分析[J].湖北科技學報(醫學版),2011,25(6):554-555.
[20]余小鳴.弱勢兒童及其心理健康與應對策略[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22(6):563-565.
[21]劉錦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之應對策略[J].貴州教育,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