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天
摘 要:參與式教學與老年社會工作課程有諸多契合之處。文章主要結合作者的教學經驗,探討參與式教學方法在老年社會工作課程中的意義及其具體應用,同時反思運用此方法的一些問題,以更好地促進教師運用此方法開展教學工作。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老年社會工作課程;教學反思
一、何謂參與式教學
參與式教學方法是目前國際上普遍倡導的一種進行教學、培訓和研討的方法。所謂參與式教學,是指“在民主、寬容的課堂環境中,充分整合各種教學源參與課堂教學,利用多種教學形式,強調聽課者高度參與的教學法”。它既是一種教學理念,又是一種教學方法。
參與式教學對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是一種反思。這種方法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每個參與者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共同享有教育資源,他們的地位是平等的,這與社會工作的理念特別是老年社會工作的平等尊重、增權賦能、助人自助、潛能發揮、同理心等理念高度契合。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探討了參與式教學方法在老年社會工作課程中的意義及其具體的應用情況。
二、參與式教學運用于老年社會工作課程的意義
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老年情感
大學生正處于20歲左右的青年階段,覺得“老”離自己還很遙遠,許多人對“衰老”沒有深切感受,無法理解老年人身體的變化,以及由衰老帶來的心理和社會生活的轉變。參與式教學方法的運用,可以消除學生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從而以一種平等尊重的心態接納老年人。筆者在上本課程第一次課時,請學生朗讀林語堂的《八十自述》,讓學生們感受老年人世界的自然、寧靜、成熟、智慧之美,樹立積極正面的老年人形象。
在教學中采用觀察教學法(這一點在后文有詳細論述),讓學生走進老人的生活,體會他們的世界,培養學生對老年人的同理心,為學生深入認識老年人打下了基礎,從而培養學生的老年情感。
2.有利于學生培養“老年智慧”
培養學生擁有“老年智慧”,不是讓學生變得老氣橫秋,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老年人的生命歷程,反觀自己該擁有怎樣的心態和內心世界才能獲得生命的長久幸福;反思自己是做一個利己主義者,還是擁有愛人助人的奉獻精神的人。通過讓學生參與這類問題的探索,可以讓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明確自己人生的方向,避免年輕時走太多彎路,從而思考要過怎樣的人生,并從現在開始為自己的人生做價值觀和實踐上的準備。
3.有利于體現以人為本的學科理念
參與式教學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這與老年社會工作提倡的以人為本的理念相吻合。
老年社會工作中的“以人為本”包括“學生”和“老人”兩個方面。一方面以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為主體對象,突出、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課程體系的建構、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手段的選擇、實踐內容的設計等,都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以老年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對象為本,強化以利他主義為核心的社會工作專業價值理念的指導,培養學生解決老年社會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為老年人服務、幫助老年人走出困境、回應社會需求的能力。
4.有利于老年社會工作的本土化
本土化問題一直是社會科學領域頗受關注的話題。社會工作專業作為一個助人自助的專業,發軔于西方社會的工業化進程中,其理論、方法、價值體系均建基于西方的社會制度與文化背景、老年社會工作作為其分支亦是如此。老年社會工作離不開我們固有的文化傳統,把西式的老年社會工作深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才是實現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有效途徑。
在具體的教學設計和實施中,本土化在內容上應該著力于發現和選擇那些與學生生活空間和經驗密切聯系的、有地域特色和現實感的話題和內容,將老年社會工作的宗旨和價值取向有機地融入其中;注重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重要作用,有意對知識理論重點進行調整。通過學生參與探討,可適當增加“優勢視角”“增權”等更適合中國本土的理論,并引導學生將這些理論積極應用到實踐中。
三、參與式教學在老年社會工作課程中的具體運用
1.應用觀察調查法
充分利用社會工作專業在社會調查方面的學科優勢,讓學生各自選擇一位老年人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評估老年人的生活狀況與需求。觀察時間不少于8個星期,之后再進行課堂專題討論。觀察內容可包括老年人的體態、精神面貌、需求、經歷等。要求學生用“主位”的方法,通過較為長期的觀察,引導學生關注老年人生命歷程的特質,并從自身開始反思,理性認識老年人。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這種方式教學效果良好。學生身邊的老年人并不少,但他們很少以專業角度來觀察他們,很少真正關注他們的世界。通過這個作業,學生的家人、校周邊的商販、學生宿舍的管理工作人員都成了學生的觀察對象。從身邊的、周圍的人開始了解老年人,特別是主位方法的應用,有助于學生更能理解老年人“他者”的世界。
2.將孝文化融入教學
孝文化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孝文化在中國仍然具有強大的社會規范作用,它不僅體現了家庭內部的親情之愛,滿足了老人的心理需求,而且它又維持了家庭的和諧穩定,解決了養老問題。孝文化是我國在解決老齡化社會問題中的一個重要優勢。老年社會工作的開展依然要推崇孝的理念,尊重孝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在講授老年社會工作課程時,應把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融合起來。在高校文科教學中,不免存在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信仰、態度、價值觀的引導的問題。事實上,社會工作知識蘊含著深刻的道德見解,這些道德見解有助于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健康的人生意義的賦予,有助于合理的人生價值評判體系的建立。在老年社會工作教學中,應注意闡發這些建立在社會科學知識基礎上的道德見解,強調利他主義導向的專業價值觀,將社會公德化解為學生自己的習慣行為,自覺地履行社會公德。
在實際教學中,要求學生從孝敬父母、關愛家人開始,并推己及人,具有針對老年人問題的熱情和學術敏感性,讓學生意識到愛老人,就是愛明天的自己。
3.安排課堂討論、辯論
圍繞與老年相關的社會焦點、熱點問題,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一些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可以采取辯論的方式進行深入討論。比如安樂死是否應合法化、計劃生育政策的利與弊、老年人再婚、該不該進養老院等問題,這樣的討論形式,不僅能夠促使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激發學生的思考,提高思維能力,而且能夠調動課堂氛圍,讓學生享受課堂教學。同時,對老師而言,可以增強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了解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的程度和能力,也可以反思自己,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
例如,在講授老年人的臨終關懷這部分課程時,我安排了“你是否贊成在中國實行安樂死”問題的辯論,將全班學生分成正、反兩方,每方4個人,并安排1名同學擔任主持人,以這種方式討論,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辯論場面積極熱烈。
4.成立實踐小組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充分利用院系實習基地、社會工作事業發展中心、社會工作協會等資源,開展老年服務實踐活動。根據課時內容、課時安排及學生人數,將學生分成多個實踐小組,一般每組成員4個人。首先是讓學生參與到實習基地已開展的老年活動中,讓其觀摩、學習;之后讓每個小組就某一特定的服務群體,比如空巢老人、失獨老人等進行需求評估,然后開展服務;最后回歸到課堂中進行成果展示。這種實踐小組的方式,使學生由被動地聽課轉換為主動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其專業學習的興趣,鍛煉提高學生的務實能力,增強對專業的認識。
同時,還可以利用學校的各種學術競賽活動(如“挑戰杯”)、暑期實踐調查、畢業論文寫作調查等實踐機會,提升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理解力和感知力,促進老年社會工作理論知識、方法技巧向學生個人能力體系的轉化,促進為老年人服務的思維方式的形成和綜合能力的提升。
四、存在的問題及反思
1.對教師要求更高
在參與式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放權”與學生的“增權”是兩個重要環節,即教師賦權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主動權,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作用的減弱,相反,教師的作用變得更為重要,對教師的要求更高。
由于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展更多學生可參與的活動,“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教師必須事先制定相應的實施計劃、考核標準、學生分組、疑難解答等,相對于一般的課程講授方法,更需要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特別是教師對學生的點評、指導和啟發,更是考驗老師的“功力和修為”。有些討論性問題也是開放式甚至是具有爭議性的,這些都需要教師不但要具有廣博的知識和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具有很強的組織協調能力。
2.參與的精英化
學生參與教學設計應注意避免話語權被少數學生所占據。少數學習成績優秀、性格外向、參與意識強、行事積極、善談的學生,往往成為參與式教學的當然主角,從而壓制了其他學生的參與,使大多數學生成了旁觀者和看客。社會工作秉承平等賦權原則,關注弱勢群體、邊緣群體,在實際教學中要盡量避免參與的精英化現象。教師對問題或任務的設置要有一定梯度,盡量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社會工作是一個用生命來影響生命的助人過程,它融合了人性的溫暖、堅毅、理想和社會承諾,社會工作者應該把眼光投注到每個人身上。參與式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尊重每位學生的個體差異,運用各種不同的參與式工具,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教學。同時,與學生(案主)一樣,教師(社會工作者)也在尋求自己生命的完整,教師(社會工作者)愿意以鼓勵案主生活的方式來生活,使自己對人性有全面的認識和理解,使自己成為可以“拯救”他人的能者,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努力目標。
參考文獻:
[1]陳曉敏.參與式教學: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應然選擇[J].現代教育科學,2011(4).
[2]莊 琳.老年社會工作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山東青年,2015(6).
[3]吉虹靜.參與式教學在社會工作概論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7(12).
[4]李學會.參與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社會政策與法規》課程為例[J].社會工作,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