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雪華
[摘要]ESP為導向的英語教學采用的是適合學習者學習需求的教材,將學習者的需求進行分析,從而將具有特殊性的語言資料庫進行構建,根據資料庫編寫專用的教材,再進行相關的課程設計。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方向模糊,不夠完善的課程要求、不夠權威的評價標準、教材的缺失、師資隊伍的缺少導致了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的各種難題。所以,將上述問題克服,構建ESP導向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迫在眉睫。
[關鍵詞]ESP;大學英語;課程體系
2004年大學公共英語課程在計算機和網絡的推動下進行了大力改革,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大學英語的一般用途英語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課程定位并沒有通過教學方式和課程設置的改革而發生變化。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專門用途英語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概念誕生,它將專業、國際溝通能力和職業等多種需求與英語語言進行聯系,對不同學習者的各種學習需求都可以進行滿足,從而廣受歡迎。大學英語課程的體系建構也就順勢的要以ESP為導向。從二零零七年開始,構建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方向依舊模糊,不夠完善的課程要求、不夠權威的評價標準、教材的缺失、師資隊伍的缺少和ESP體系構建的問題都導致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的各種難題。所以,將上述問題一一克服,構建ESP導向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迫在眉睫。
一、ESP課程體系概述
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有理下兩種類型:一種是學術英語,另一種是行業英語。學術英語還可以分成特殊學術用途英語和通用學術用途英語。通用學術用途英語主要教授語言技能,如進行學術寫作和學術閱讀的方法、怎樣聽學術講座、參加學術討論、做筆記、陳述學術等,特殊學術用途英語的教學是將專業的學術交際能力和語類語篇進行結合。
EGP非常重視構建語言的整體水平,如聽、說、讀、寫等能力,側重點在于獲取和提升基本的語言技能,如,語調、語音、流暢性和句法,也就是說將語言的共核進行掌握。ESP為導向的英語教學以特定目標為基礎教學的內容,要以相關專業活動或職業有關,對于學習者的特殊要求進行滿足。從教材方面來看,EGP為導向的英語教學使用的是普通的語言教材,而ESP為導向的英語教學采用的是適合學習者學習需求的教材,將學習者的需求進行分析,從而將具有特殊性的語言資料庫進行構建,根據資料庫編寫專用的教材,再進行相關的課程設計。
二、大學英語ESP課程體系現狀
(一)沒有滿足職業需求
普通本科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模式設置被高職院校所借鑒,在學生第一年的學習過程中,開設兩個學期的大學英語課程并進行縮減。依據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AB級的考試標準和內容,進行英語教學效果考察。要求學生在完成為期一年的大學英語課程之后,將AB級考試通過,只有通過了考試才可以獲得畢業證書,這種英語評價機制,使得高職學生對自己的英語應試能力極為重視,卻忽視了與職業需求進行符合,造成了英語課堂上教師對知識點的過多傳授,忽略了培養高職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違背了高職英語教育的基本目標。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已經開始了引入專門用途英語ESP,但還沒有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職業需求,導致了脫離實際的ESP教學目標的出現,部分學校只是強調英語的工具作用,只是要求學生通過英語的學習,讀懂相關專業的英語書籍和文選,從而將所需要的信息進行獲取。這樣的方式只是為了改革而改革,培養人才的方案與專業課程經常發生矛盾,無法保證課時,再加上高職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較弱等原因,造成了英語使用能力和職業能力不相匹配,教學目標沒有實現,更沒有滿足職業的需求。
(二)師資隊伍不適應
當前大部分在高職院校進行ESP教學研究的教師是有著較好英語基礎的專業教師和大學英語教師,專業教師對于本專業的詞匯和教學方法非常熟悉,可是卻欠缺英語語言教學的理論和技能知識,不夠了解英語文化背景,所以他們在教學過程當中,只是將專業知識的內容作為重點,忽視了英語口語交際訓練,學生的英語使用能力也就達不到要求。專業性較強的英語教師大多屬于語言型人才,他們的知識結構較為單一,在一定情況之下,雖然能夠將專業教師的不足進行彌補,但是對于特有的詞匯、語言結構和專業規范等特點還不能夠準確地把握,專業背景還不夠了解,局限于講解教材本身,對于學生的理解起不到任何作用,缺少語言教學能力和專業的背景知識是我國高職院校英語教師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大部分的職業院校師資隊伍與ESP教學與研究不適應。
(三)ESP與教材不符
伴隨著進一步加深的改革開放和逐漸融合的世界經濟,人們也開始高度的重視我國高等職業教育ESP,但是對于當前時代的要求,我國高職ESP教材還不能夠完全適應。在教材方面比較突出的問題是部分教材和講義是學校老師用專業書籍進行自行編寫,或者是從互聯網上的學習網站將學習內容進行下載,也有部分教師對國外的專業書籍進行翻譯和拼湊運用到教學之中,對于職業技能培訓的練習內容沒有針對性,這種教材枯燥且單一,對于職業的前瞻性和針對性較為缺乏,不能夠銜接學生的技能鑒定標準和職業資格證書的考取,大部分編寫的教材只是將本補充本科教材進行壓縮,重點在于傳授偏難、偏舊和偏多的知識,教材內容與職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沒有聯系,新技術、新工藝、新理論和新裝備也不能及時的反應,不能夠很好的體現高等職業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目標。
(四)不夠完善的課程要求
各高職院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教學大綱進行個性化制定”的要求在2007年公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被提出。與此同時,還規定了一般要求是每個大學畢業生必須達到的目標,這里的一般要求衡量標準是大學英語的四、六級考試。四六級英語考試側重于EGP的課程體系,在英語的評價當中,大學英語四、六級更是必備的項目。除此之外,大學英語課時經常被縮減,所以大多數高職院校為了將四六級的通過率得到確保,必然的采用了以EGP為導向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構建。由此可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雖然具有改革性,但是并沒有解決高職院校中英語課程體系構建的問題,該要求中的培養目標也是十分模糊,“使他們在今后社會交往和工作當中能用英語進行有效的書面和口頭交流”。不夠明確的改革方向,不夠完善的課程要求,也就阻礙了構建以ESP為導向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endprint
三、ESP導向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建構策略
(一)以生為本教材編寫
在當前情況下,高職院校采用非常細致的專業設置,從職業的方向來看,市場上幾乎沒有同時滿足學生英語實際和學生專業素質的大學英語教材,將學生需求得以滿足才是ESP教學過程當中所需要的教材。第一,要將教學實際和學生需求進行結合,高職院校組織相關英語教師進行編寫教材。第二,篩選現有的英語教材。第三,以就業為目標和企業進行聯合,通過網絡、媒體等方式將語料庫進行建立和豐富,達到更加時代化、實用化和職業化的大學英語教學。以學生為本進行教材編寫,發揮教師的帶頭作用,聯合專業教師、企業專家和高職學生共同組成編寫教材的團隊,打破傳統英語教材的編寫體系,教材編寫的思路采用模塊化的形式,每個模塊獨立成章,將案例式教學進行大力推廣,教學方法采用討論式和啟發式,將學習空間盡可能的留給學生。最后,在編寫教材的過程當中,還要增加實踐性的環節,實訓內容直接通過教材體現,與技能鑒定標準有效銜接,將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得以體現。
(二)引入ESP改善課程設置
高等職業教育有著培養生產、管理、服務和技術,等方面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的歷史使命和責任,這也就要求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要將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職業能力相匹配,尤其是針對學生對外業務或用英語處理日常事務能力的培養。根據ESP理論的基本特點,學習和學習者在大學英語課程設計過程當中必須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將從普遍到專用的改變、從教到學的改變真正得以實現。在課程標準制定的過程當中,高職專業培養目標進行銜接,將應用為目的的特點進行突出,認真研究和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實際工作中的真實問題和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與語言教學的規律進行結合,將各個方面的英語語言特征進行概括的把握,有效的界定課程內容,再根據學生的英語基礎和教學資源將具體的教學計劃和內容進行確定,接下來依靠真實的職業情景,采用ESP理論中的任務型教學,將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和教學活動進行開展。
(三)增強師資隊伍建設
大部分在高職院校工作的大學英語教師是以前的普通高校英語教師,他們的語言教學經驗和語言基礎知識豐富并且扎實,但是對于有著較強專業性的ESP課程教學就顯得無能為力。對于構建以ESP為導向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就要求這些教師將專業理論知識進行提高,在教學方法改進方面進行培訓,通過專業基礎知識和語言教學技能的培訓,來豐富自己的教學理論。將職業規劃通過學院和教師進行科學的制定,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在改革過程當中的積極性,將終身發展的觀念樹立在英語老師的思想當中,在英語教學水平獲得提高的前提之下,都要對教師進行專業的培訓,將ESP教學過程當中的問題進行探討,使得教學方法得到更新,完善自我的專業知識,從而增強師資隊伍建設,ESP教學質量也會獲得提高。
四、結語
伴隨著進一步加深的國際交流和持續加快的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構建以ESP為導向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將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結合職業需求進行培養,越來越受到教師、學生和企業的廣泛好評,更多的作用正在通過以ESP為導向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在發揮,最大程度地保證了高職學生的未來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