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如
摘要:《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當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兒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如何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把單調枯燥的數學問題轉變成活靈活現的生活情境,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在大量聽課和收集 的資料中顯示:生活當中的數學知識和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很喜歡。縱觀小學數學知識體系都可以生活化,小學數學課堂應該是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教師應當引領學生盡最大可能的尋找生活當中的數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探討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1-0141-01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開始變得更自由、更靈活,學生也始終在愉快的狀態下積極地學習數學,這的確是我們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可喜變化。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以及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數學語言運用生活化,從生活經驗入手,調動課堂氣氛
數學教育家斯拖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樣,這主要取決于教師的語言水平。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學,要學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鑒于此,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將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說:"我家里有10000元錢暫時不用,可是現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請同學們幫老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學生回答的辦法很多,這時再趁機引導學生:"選擇儲蓄比較安全。在儲蓄之前,我還想了解一下關于儲蓄的知識,哪位同學能夠介紹一下嗎?"學生們競相發言。在充分感知了"儲蓄"的益處之后,學生們又主動介紹了"儲蓄的相關事項",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體會到了生活與數學休戚相關。
2.創設課堂教學生活化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數學教學只有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訓練,從學生感興趣的實物和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入手,才能使學生變"厭學、苦學"為"愿學、樂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編排和學生年級身心特點以及智力發展因素,采用直觀語言、實物演示、游戲、親自動手操作實踐、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創設課教學生活情境。設置引人入勝的懸念,激起學生學生學習探索的主觀能動性,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生活化,更便捷的搭建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先布置各小組用用硬紙片絞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再用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然后讓學生觀察長方形長和寬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聯系,學生很快發現了奧秘:是等同的關系,再利用長方形面積=長X寬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底X高。這樣的教學情境創設在利用已經學過知識的基礎上"溫故而知新",不僅真實的再現了生活,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主動性,而且增強了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打造出數學研學的高效課堂。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設計數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和應用,學生們就會發現原來熟視無睹的事物竟包含著這么豐富的數學知識。這樣,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變成了來自生活的、生動的數學問題,還促使學生能夠主動投入、積極探究。
3.數學問題生活化,感受數學價值
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標準化的數學模型,教師如果能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情景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學生就會感到許多數學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使他們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數學,感受到現實生活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4.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
數學是一門規律性很強的自然學科,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密不可分。在數學研學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尋找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掌握并且運用數學規律,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以此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王國的奧秘,有利于提高學生數學能力。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他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有關知識后,讓學生去計算教室的空間大小、學校噴水池的容積、為家庭的裝潢設計一個購物計劃;又如學過"人民幣"后,可指導學生到超市購物等。
總之,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數學,數學也極大的關注著生活,可以說數學和生活形影不離,相輔相成。數學的價值觀來源于對生活的關注程度,作用程度。要讓學生喜歡、愛好數學,最重要的是學生能夠親身感悟到數學對于歷史、現在乃至于將來巨大價值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長城,李曉燕.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意識的培養[J].商情(科學教育家);2008年06期
[2] 曹凱華.小學數學知識走向生活化,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J].考試周刊;2011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