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明
摘要:體育游戲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和鍛煉的自覺性及積極性,能夠有效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有助于增強學生體質和身心的健康發展;使傳統的體育教學得到優化,使體育變成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雙邊活動過程。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探索創新并總結經驗,更好的為終身體育服務。
關鍵詞:中學體育;游戲教學;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1-0217-01
只有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能力才能使教學目標及教學效果的達成。游戲教學具有趣味性,娛樂性的特點,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的形式和特點以及學生的個體差異合理進行游戲教學。
1.游戲教學在實踐活動中的意義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來源,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體育游戲具有趣味性和娛樂性,促進了學生情感體驗;提高了學生的運動熱情;激發了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學生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品質。在游戲過程中的團隊合作與交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交往能力,從而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個性的發展。游戲規則的要求,有利于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道德品質,培養良好的品行。游戲問題的設置需要學生動腦思考去分析判斷和解決,在這一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從而培養了學生智力水平的發展。體育游戲過程中的擲,跑,跳,跨,鉆等練習,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運動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身心發展。
2.初中體育教學中體育游戲的特征分析
2.1 教育性。在初中體育游戲教學中都存在很多限制,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學生在游戲中的安全性,使得學生在游戲過程中不僅能夠得到有效鍛煉而且還能獲取良好的技能訓練。初中體育游戲教學的根本特點就是教育性,主要指的是在教學中具有教育性;體育游戲教學中,一些游戲規則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學生以此為中心開展相應的游戲,各個環節中都滲透著教育性。
2.2 游戲性。在體育有效中活動開展過程中,相應的教學活動本來就具有一定的游戲性,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積極投入到體育活動中,從而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另外,體育游戲教學工作的開展,能夠及時的和學生愛玩天性進行融合,能夠增強學生的參與性,提高教學質量。
2.3 智力性。初中體育游戲教學不僅僅是開展相應的游戲活動,而且還會在體育游戲中融入一些思考環,讓學生自己動手,獨立思考問題,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智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4 競技性。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主要是通過讓學生學習一些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對相應的體育技能進行練習。此種教學方式的應用,嚴重影響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阻礙了初中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體育游戲教學法的應用,能夠在體育教學中增添對抗因素,理論知識學習完成以后,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開展體育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體育實踐,掌握體育技能,并且體育游戲教學模式的應用,還能提高學生團隊合作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初中體育教學目標。
3.游戲教學在實踐中的運用
3.1 準備部分中的游戲安排。在進行體育教學之前,教師安排的熱身活動主要是提高學生的興趣,認知以及機體的興奮性為主,防止在后續的運動中出現拉傷的現象,為基本部分做鋪墊。在這一環節中應以趣味性為主,比如:"正反口令","喊數抱團","數字跑"等,較常規的熱身運動更能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以及學生的運動欲望,有利于提高學生大腦的興奮性和機體的活動能力,更好的為基本部分服務。
3.2 基本部分中的游戲安排。基本部分教學是各部分中的重點環節,它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教學效果的優劣以及教學質量評價的等級。采用游戲的教學可以改變單一枯燥的教學形式,增強教學的效果,比如:在做投擲實心球的教學中,可以安排面對和背對投擲方向投遠的游戲練習,在學習三步籃時可以安排一大,二小,三高的摸高游戲練習,在教學中也可以設置一些競爭性的比賽,使學生在有趣的練習中,提高有關技能的學習水平,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標。
3.3 結束部分中游戲安排。結束部分的教學是幫助學生調整狀態,使學生的生理與心理從疲倦的狀態過渡到放松和休息的過程。采用游戲的教學形式比如:采用舒緩的音樂或者簡單的韻律操等練習,有助于使學生在情緒上得到調節,心理得到愉悅,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結束一堂課的練習,同時也保持了學生對下節課的向往。
4.總結
綜上所述,在體育教學工作中,體育游戲應用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想學生能夠積極融入到初中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在實際體育游戲活動中,教師應該積極對各個環節進行控制,保證游戲的合理性,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胡志勇.試論體育游戲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及前景[J].體育時空,2015,(24):96.
[2] 李洪濤.體育游戲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及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3):15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