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梅
摘要:新課程理念下要求教師要從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到重點難點問題的闡釋環節,再到實際問題的應用解決環節等全方位提升教學效率,以此來實現小學生學習欲望的振奮,幫助他們實現對知識內容的深刻理解與把握。本文主要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通過有效策略的實施來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1-0241-02
1.在教學內容的導入環節,以"趣味化"策略提高教學效率
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中,要充分把握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將其引入其中,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們感悟數學的奧妙和真諦所在,也能夠通過趣味故事實現數學知識內容的準確把握。在人民幣識數這一章節的教學中,筆者引用了這樣的故事:上世紀60年代外國記者在采訪周總理時問道:"作為總理,中國有多少人民幣你清楚嗎?"周總理的回答是"當然清楚,十八塊八毛八分",不僅巧妙地進行了作答,而且概述了我國人民幣的所有面額。這樣的故事能夠增強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將教學內容的懸疑展現出來,將學生們的胃口吊起來,讓他們帶著興趣投入到學習過程之中,這樣的課堂必然是高效率的。
2.在重點問題的講解環節,以"生活化"策略提高教學效率
從生活中來又高于生活是小學數學的一個較為顯著的特征。如果讓小學生的學習處于在較為熟悉的生活化環境中,那么他們就會覺得是有趣的,在學習過程中自信心也會提升起來,這樣往往能夠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比如在小數這一章節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很多學生對小數缺少直觀化的感受,很可能難以理解和掌握。如果在教學中摒棄傳統的教法,從概念上進行教學切入的思維模式,轉而通過相關的生活化教學策略來實現小數知識內容的有效滲透。比如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先不對小數進行行講解闡釋,而是從家中拿出了一套人民幣讓學生們進行認識,由于人民幣他們都非常的熟悉,在學習過程中畏難和抵觸的心理就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消除,然后引導他們對人民幣中的元角分之間的進制關系和換算關系進行思考和探究,學生們明白5分=5/10角=5/100元,進而得出5分=0.5角=0.05元,并且以此切入到小數與分數算式換算的教學之中,通過這種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充分運用,實現了小學生學習的興趣度和參與度的提升,也確保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3.在難點問題的闡釋環節,以"情境化"策略提高教學效率
對于小學數學中一些容易讓學生認識模糊、搞不清楚的重點難點問題,筆者就通過情境化教學策略來幫助學生們認識其中的關鍵問題。比如:有兩輛同向行駛的列車從同一地點出發,甲車發車較早但速度較慢,乙車速度較快但發車時間比甲車晚,給定路程以及甲乙兩車的長度,讓計算乙車完全超越甲車所需要的時間?在教學中為了充分地講清楚"追及的列車所要完成的行駛距離即為被追及的火車行駛的路程再加上被追及列車自身的長度之和的總距離"這一問題,筆者從家中找來了孩子的玩具列車作為教具為學生們進行了"真實情境"的演示,即劃出起跑線,讓其中的一個玩具列車先行,但速度相對較慢,一段時間后,讓另一個玩具車出發,在前進的過程中乙車逐漸趕上甲車并超越甲車,重點為學生們標出乙車經過甲車車身長度距離的全過程,由此學生們對于這一問題以及其中的關鍵環節實現了準確的認知和細致的把握。通過這樣的情境教學引導,小學生們在問題的觀察能力和問題探究解決的核心素養就能夠得到有效的培養與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就會持續提升。
4.在實際問題的應用解決環節,以"現場化"策略提高教學效率
數學學習的目標和最終的效果應當是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經常結合教學的內容的需要通過設計"現場"的形式來提升學生的認知。植樹問題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在這一問題的解決中,由于題目靈活、多變,會造成小學生們思維混亂、找不到解決辦法。比如,需要在一個長度為20米的距離上進行植樹,要求每隔2米植一棵樹,要求在20米的長度距離兩端同時也要植上樹,讓學生們計算應當栽植多少棵樹?筆者就組織學生們到現場進行實地的觀察和分析,即引導學生們來到操場,讓學生們親自動手進行操作,首先用皮尺測量出20米的長度距離,然后從某一端開始作為起點,讓學生們每隔2米做出一個圓形的標記,每一個圓形的標記即代表需要栽植的一棵樹,一直持續到另一個端點為止,然后組織學生們對于做出的圓形標記的數目進行清點,學生們通過認真的數數得到了總共栽植11棵樹的結果,然后筆者順勢向學生們進行提問:如果要求一端植樹而另一端不植呢?如果要求兩端都不需要進行植樹呢?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公式的講解,學生們就能夠實現深刻的理解和靈活的運用。
5.在小學課堂教學恰當環節,以"合作化"策略提高教學效率
"群體動力學"理論表明:在問題的解決和困難的戰勝過程中,群體往往比個體更有利,群體中各個成員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更具備強大的動力,而通過群體成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往往實現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其效果不言而喻。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新的知識中的難點內容抵觸情緒相對較重,而且有些問題也難以實現有效解決。基于此,筆者在課堂中實施了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們5-7人組成一個小組,重點針對難點問題進行合作式的交流與探究。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過程中,學生們對于其公式能夠記住,但對于求解過程難以理解。筆者讓學生們分組合作對于其面積的計算過程進行探究和驗證。在合作學習中,很多的小組都爭得面紅耳赤,通過語言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每個小組都想出了不同的辦法:借助輔助線將其剪為兩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然后將兩個三角形拼接到一起再與長方形整合到一起直接計算長方形的面積;有的小組沿著輔助線剪出左邊的一個三角形直接拼接到右邊同樣計算長方形的面積。通過小組合作,整個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就能夠得到提升。
6.結束語
教學效率的提升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教師應當在教學內容的導入環節、重點問題的講解環節、難點問題的闡釋環節、實際問題的應用解決環節、課堂教學恰當環節來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于倫勇.基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5(30).
[2] 蔡瑩.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對策分析[J].教師,2014(16).
[3] 王勝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探討[J].中小學電教(下).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