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我國教育改革進程不斷推進,在教育改革過程中,以人為本教育理念不斷貫徹,更加注重學生核心素養教育,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將探討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旨在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全面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學
教育要體現人文情懷,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是指要將語文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能力培養相結合,除了傳統教育注重聽說讀寫的培養外,還要更加全面、多角度提升個人文化修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身觀和價值觀,注重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是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也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題中之意。
一、注重學生語言文字知識的積累
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階段,其基本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科目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于對語文知識和字詞的積累,從而實現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的提高。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教師要注重學生語言文字知識的積累,這樣才能為以后知識運用奠定堅實的基礎。掌握生字生詞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而對于文章中心思想的解讀則是小學高年級教學的基本任務,因此,教師要注重不同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例如,針對人教版二年級的小學語文課堂,在講解《葡萄溝》這一課時,根據教學基本目標,教師主要讓學生認識十二個生僻詞,并且學會用生詞造句,了解葡萄溝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已達到知識的擴展。而對于五年級課程《梅花魂》教學來講,教師就要不僅僅教會學生識別生字生詞,還要引導學生用心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為以后更加深入閱讀和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重要培養目標,小學語文課堂,要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文章鑒賞水平,從文章中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這相對于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具有更好的效果,讓學生在理解中記憶,根據自身思維能力進行文章內容的解讀,更加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更加重視學生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教育更加富于人為關懷,深入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例如,在講授《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中,教師除了要讓學生認識生字生詞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通過文章領會小興安嶺的美,以及作者如何通過文章將這種美表現出來。這節課的重點內容在于讓學生明確作者是如何抓住小興安嶺的特點,利用優美詞句來表現的,從而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隨著文化強國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傳統文化在社會上的地位不斷攀升。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文化教育階段,其人才培養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提高文章閱讀水平和欣賞能力,通過生字生詞的學習,不斷積累語文知識,提高審美能力,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詩詞是我國古代文人的智慧結晶,其中不僅蘊含著豐富的哲理,還包含了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感嘆,鑒賞古詩詞對于提升小學階段學生審美水平,提升自身修養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學習《山居秋暝》這首詩時,教師要著重讓學生理解詩中“明月”“清泉”“石”等意象,從中領悟作者使用這些景物的意圖,進一步讓學生認識自然之美,提高對于自然景物的鑒賞能力,結合當時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從而領悟作者揮筆寫下這首詩時的心境,達到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的提升,做好這個階段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此外,核心素養的培養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通過學生語文知識的不斷積累,思維方式的變換以及審美能力的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不僅都會得到顯著提升,自身文化修養也會獲得明顯進步,語文知識積累也會逐漸增多,語文修養也會不斷增強,為以后更深層次語文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學生良好健全的人格和科學價值觀的形成做好基礎保障。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是我國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符合時代人才培養要求的,也是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學生自身修養,積累語文知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創新創造能力,傳承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對于增強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和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具有現實意義,為我國人才的基礎教育和培養指明了方向,也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人才建設,為我國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做好了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新甜.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的滲透研究[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上),2018(6):57-58.
[2]王喜斌,王會娟.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實現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8(12):81-83.
[3]黃素娥.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8,4(9):45.
作者簡介:方閩娟,女,1967年7月,安徽,東山縣第二實驗小學,小學語文教學,大專,小學高級教師。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