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晉
摘 要:時代在日新月異地發生著變化,新課程的改革也在逐步推進。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和起點,教師一定要把握好課堂步驟和教學進度,讓數學文化和各種核心內容真正融入課堂,有效開發小學數學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從當前的小學數學理念和特點出發,對如何在課堂中呈現教材核心內容的方法做一些總結,并探究一些有效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教材內容;方式
隨著教育制度的發展,對教科書的關注度逐漸增加,教師要合理應對教育制度的更新,全方面重視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問題。數學教材里的內容和上課的質量對于教學的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必須抓住教材里每一個重要的環節,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數學思維定式,接觸數學、愛上數學、依賴數學、習慣學習數學,才能綜合發展和提高。
一、注重教材內容,豐富數學課堂教學活動
小學課程的知識在整個學習階段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而且每個起點的學習都是一個啟蒙階段。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讓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更加具體和形象,呈現出風格獨特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在小學這一階段教育者的教學方式非常重要。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一定要注重教材內容,豐富數學課堂教學活動。其中,幾何是數學課程中重要的一個章節,教師必須要把握好課堂的節奏和基準點,對這一部分知識進行教學的時候,努力呈現出學生最喜聞樂見的課堂形式,讓每一個數學問題都變成值得思考的過程。
例如,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長度分別為10和6,兩條對角線交叉后長度分成了求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道題看似比較抽象,不好下手,但是可以通過畫圖給學生表達題目的意思,讓學生更加理解。當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畫圖的過程中,能意識到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實質上就是菱形,然后找到菱形的相關理論和公式,便能有效解答題目。菱形可以看作是四個相等的直角三角形組合而成的圖形,而兩條對角線正是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因此一個三角形的面積為S三角形=×3×5=,四個三角形就是S菱形=4×=30的結果。
二、加強教材強度,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階段是學生的自我認知和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年齡階段的小學生對事物充滿新鮮感和好奇心。教師要利用這個特點呈現出特殊的教學課堂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課本上的數學理論知識、課下鞏固和訓練各種例題,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受到數學元素的感染,幫助學生提高解題技巧和擴展思維模式。呈現出課堂的數學元素這一教學方法對于學生日常的學習是非常有用的。當學生找到了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就能建立有效的學習目標,發動數學邏輯思維的同時也能集中課堂的精力,跟隨教師的課堂步驟,整理好數學筆記。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的教學方式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聽課質量。教師要有意識地采取多種形式,對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方法和呈現的內容做一些實用性規劃,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豐富數學課堂內容的同時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可以結合實際用情境圖來表示一些數學公式和定理,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題技巧。比如下圖中直角梯形ABCD的面積為200,已知AB的長度為20,AD等于5,求陰影部分的面積。通過圖形我們可以直觀看到,把AD平移到與AB垂直切過C點的位置上時,AD就可以看作是三角形ABC的高,而三角形的面積就是陰影部分的面積。S=×20×5=50就是最終的結果。這道題中的“直角梯形ABCD的面積為200”為干擾條件,一定要引導學生合理的分析題意,才能提高解題效率。
三、引入教材實例,發揮數學課堂教學成效
為了呈現出有效的數學課堂內容,教師要學會利用“建模思想”的教學理念,引入教材實例,發揮數學課堂教學成效。比如經常把一些模型和模具帶到課堂上讓學生觀察和交流學習,像地球儀、三棱柱、圓柱體、臺體等。學生通過觀察和探討,能發現這些模具的數學特征,在今后遇到與幾何問題相關的數學例題時便能快速找到解題的關鍵思路,增強自我感知力和加強解題能力。
另一方面,增加情境教學呈現力度的意圖在于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所以教師要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知,體現《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的優勢和作用,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真正幫助學生親身經歷數學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把各種復雜的數學例題抽象成數學模型,變成方便理解、方便下手的數學簡單題型。只有師生有效的配合,共同創建出有利于學習、思考、訓練的數學環境,才能培養學生較高的邏輯性和理解力,同時也幫助教師了解和探索學生的積極學習情感,以便制訂下一步的教學計劃和課堂授課方案,找到與實際問題相符合的學習材料,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總之,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教師要以身作則對自己的教學方式和特點做出整改和計劃,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以及授課特點進行一系列的探討和研究。在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同時,要注重教材內容,通過豐富多彩的題型來豐富數學課堂教學活動,并注意加強教材強度,有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最終發揮數學課堂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胡肇余.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出版研究[D].南京大學,2015.
[2]陳燕.小學數學教材“實踐與綜合應用”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09.
[3]曹夢雅.小學數學教科書插圖使用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