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杏梅
摘 要: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學開展的策略進行研究,希望可以提高學生審美素養,從而促進其未來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審美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人們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小學語文教學則可以有效滿足這一要求。因此,必須通過合理措施的實施,加強小學語文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提高其審美能力,從而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一、合理創設審美情境
情景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種有效方式,教師通過對審美情境的合理創設,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教材內容,而且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內容與文字的魅力,有利于其審美素養的提升[1]。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結合教材內容,合理創設審美情境。一方面,教師應該加強日常生活與語文教學的聯系。由于藝術來源于日常生活,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某一生活場景進行觀察,并通過生活的語言進行講述,讓其對生活有著直觀的印象,以此來感受教材中描述的自然美。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使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篩選出合適的圖片、視頻等教學資源,并通過多媒體平臺的展示,讓學生在直接視覺感受下,深入了解小學語文知識中蘊含的審美內涵,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在講解《秋天的圖畫》時,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圖片、音樂等手段,對情境進行創設,讓學生欣賞藍天、白云、稻子以及湖水等秋景。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閱讀文本,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并能感受到語言描述下秋景的美。最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秋天為背景,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童話故事進行創編。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自然之美,有利于自身審美素養的提升。
二、加大對古詩詞教學力度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而其中也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內涵,通過對其的教學,可以有效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在具體語文教學過程中,小學教師必須加大對古詩詞的教學力度,并通過對相關詞句與意境的賞析,讓學生對美進行感受、鑒賞以及創造,從而有效提高其審美素養。由于古詩詞語言過于精練,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時會遇到很大的困難,所以教師可以通過聯想教學,讓學生充分了解詞句的意思,并在此基礎上,對詩歌呈現出的美進行鑒賞。例如,在學習《山行》時,后兩句是教學的重點,教師可以通過對詩中描繪的情景進行創設,讓學生對“為什么詩人停車?山中景象究竟如何?”等問題進行思考與想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想象出紅似火的楓林景象,而且可以從中感悟到詩人想要表達出來的情感,有利于自身審美能力與想象能力的提升。
三、重視課文朗讀指導
朗讀是進行語文教學的主要手段,無論是什么體裁的文章,在朗讀過程中,學生都可以加深對其的印象。同時,通過不同語氣的變換,如委婉、激昂、氣憤等,學生還可以進一步領悟到作者的情感。因此,在實際語文教學中,小學教師應該重視課文朗讀,并通過適時的指導,讓學生在多次朗讀下真正感悟到文章的意蘊,從而有效培養其審美意識。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實際能力,并對文章內容進行針對性的講解,突出其重點內容,加深學生對其的理解。之后,教師可以通過個人朗讀、合作朗讀以及全班齊讀等方式,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美與文字美,從而有效提高其審美能力。
四、積極開展課堂活動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加深其對真善美的認識。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并不具備較高的審美能力,在各種表象的迷惑下,無法深入挖掘并理解語文教材中豐富的審美內涵。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與表演欲望,積極開展各種課堂活動,特別是角色扮演活動,營造生動、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一環境下,通過實際表演與觀看,進一步了解語文的美。以《自己去吧》這一童話為例,故事是通過對話的方法,對小鴨游泳、小鷹飛翔進行了描述,其表達的主旨就是只有樹立自信心,并經過不斷的嘗試與努力,就能真正學到本領。在對其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幾個學生分別扮演鴨媽媽、鷹媽媽、小鴨以及小鷹等角色,并讓其結合自己的理解,對文章內容進行表演。在表演結束后,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對表演結果進行評價。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表演的學生可以加深對內容與情感的理解,其他學生也可以通過觀看與思考進一步感受到故事主旨,有利于全體學生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的提升[2]。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開展語文審美教學已經成為了當前小學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因此,教師必須認識到審美教學的重要性,并通過合理創設審美情境、加大對古詩詞教學力度、重視課文朗讀指導以及積極開展課堂活動等策略,提高語文審美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從而促進學生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海燕.論審美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現代經濟信息,2016(10):389.
[2]姚方振.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J].中國校外教育,2014(20):41.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