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宇
摘 要:語文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體系當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存在意義,特別是在小學階段,語文閱讀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奠定多方面的能力基礎,包括聽說讀寫等各個層面。特別是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融合,能夠讓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協同提升。因此,對于閱讀中的寫作能力提升策略展開分析,確保閱讀教學的成果。
關鍵詞:小學教學;閱讀教學;寫作能力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目標在于奠定學生語言相關能力基礎。在這之中,閱讀環節與許多方面的能力提升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其中也包括了寫作能力。為了真正通過閱讀教學去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必須要進一步分析閱讀教學中寫作能力的培養策略,以確保達成教學目標。
一、明確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
閱讀與寫作,看似是語言知識體系中獨立的兩個環節,但實際上兩者在各個方面都有著密切的關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教師為了讓學生明確兩者的關系,發揮出兩者相互促進的作用,就要首先對兩者的關聯進行明確。在寫作前的閱讀,是激發學生感想的過程,目的在于讓學生表達出閱讀的感觸,或是針對閱讀內容進行延伸思考。而閱讀前的寫作,則是對于同一主題的不同思考,或是對可能的發展所進行的延伸思考。兩者就本質來說,是兩位一體的。所以教師明確了這樣的關系,也應當將兩者更密切地關聯起來,讓學生也習慣于將兩者結合起來。例如在閱讀某篇文章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根據題目去預測一個故事框架。而在閱讀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文章內容進行改寫、續寫或是寫出閱讀感想,特別是續寫以及改寫,是激發學生創造力的重要途徑,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表達空間,允許學生思考更多的可能性,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體現[1]。
二、激發學生文字表達的欲望
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文字表達,都是要以興趣及表達的欲望為基礎才能達成目標的,所以為了讓學生能夠在閱讀前后具備表達的意識與欲望,教師必須要利用更符合學生喜好的引導方式去培養其表達的熱情。無論是文字還是口語表達,都是感性表達的過程,對于一個人來說,必須要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才能成立,否則學生即便在閱讀過程中內心有很大的情緒波動,也很難精準地表達出來,所以教師為了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首先必須要表達出對學生個人意志的充分尊重。例如在閱讀結束后,教師不妨借助提問的方式去了解學生的看法,前提是不能夠事先以自身的想法去影響學生。即便學生提出了與他人、與教師完全不同的看法,教師也應當給予充分的尊重,與其客觀討論。為了讓學生思考更多的可能性,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如果要讓你來針對文章的這一主題進行創作,會是怎樣的內容,并且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理念去進行后續的寫作。學生感覺到自身的見解得到了尊重,得到了認真平等的對待,其表達自然會更積極,文字表達也是同理,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學生自然更敢想,更敢寫[2]。
三、養成寫作習慣
寫作習慣是決定一個人寫作能力的前提條件,所以為了幫助學生養成寫作習慣,教師應當在閱讀過程當中給予學生更多提點,讓學生有更多的靈感進行寫作,為此教師必須要在閱讀時給學生更多的提示,激發學生的靈感,特別是對于學生感興趣的題材,要更加敏感,例如動畫、游戲、童年、伙伴、好吃的食物、開心的事情,這些都是讓學生樂于自主去寫的關鍵,也是讓學生養成寫作習慣的關鍵。因為對于自身感興趣的事物,學生自然有很多的話要說,有很多的想法要表達,甚至有突破性的創想,這種靈感與習慣是十分可貴的。
四、突破閱讀與寫作的局限
在我國的應試化教學環境影響之下,寫作對于學生來說是一項學習任務,而并不是與其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件事,似乎每次寫作都是為了滿足教師提出的要求,而并不是真正出于自身所想,不是自己愿意去表達的,必須要在特定的時間寫特定的題目,這對于學生來說是絲毫感受不到樂趣的,而且也與生活關聯性很低。所以為了讓閱讀寫作真正融入生活,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教師應當首先突破局限,讓學生能夠隨時進行閱讀,并且在閱讀后利用自由的以不同的文法、以不同的形式去表達自身的一些感想,就如同在觀看一場電影時與他人交流感想一樣自然,這是最有利于閱讀寫作的狀態,能夠讓學生擺脫沉重的任務心理,擺脫閱讀寫作的壓力,更加自由、自主地去進行閱讀前后的寫作,習慣文字表達,并且有更加自由的寫作環境,自然會寫得更加純熟[3]。
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從相互之間的良性作用來分析,兩者可以說是兩位一體的。意識到這樣的關系,教師應當更積極地將兩者關聯起來,進行創新性的教學規劃,讓學生的語文閱讀寫作學習有更理想的成果,因此文中進行了進一步討論,望促進教學目標達成。
參考文獻:
[1]李碧.基于文體分類教學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寫作教學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7):107.
[2]蘆艷輝.小學語文閱讀中提升學生表達與寫作能力的途徑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5(36):134.
[3]劉濟遠.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08(1):25-28.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