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坤 高顏華 王萬慶


[摘要] 目的 觀察溫經通絡法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 方法 將2016年6月—2017年10月該院收治的78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兩組患者均給予糖尿病健康教育,飲食,運動及控制血糖治療。治療組40例,予溫經通絡中藥浴足聯合甲鈷胺。對照組38例,予甲鈷胺治療。兩組均半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監測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變化情況,統計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 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97.50%;對照組總有效率68.42%。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患者癥狀、神經傳導速度均有所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低于對照組治療后(P<0.05)。經治療對照組的神經傳導速度及癥狀等與治療前比較降低較明顯(P<0.05)。2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 結論 溫陽通絡法聯合甲鈷胺可以明顯改善DPN麻疼、怕冷的癥狀,從而對DPN起到更有效的治療。
[關鍵詞] 溫經通絡;甲鈷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中圖分類號] R587.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9(a)-0175-0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DM)最常見的微血管病變,在DM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10%~96%[1]。近年隨著DM的發病率逐漸增高,DPN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增加了糖尿病足病發生的風險,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所以,DPN通過系統治療,對延緩DPN的進一步發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均有著重要意義。選取78例2016年6月—2017年10月保定市中醫院住院或門診DPN患者。在DM的基礎治療上甲鈷胺聯合溫經通絡中藥浴足治療40例,與甲鈷胺片治療38例進行對照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1.1.1? 診斷標準 糖尿病符合WHO(1999)診斷標準[2],DPN的診斷參照美國糖尿病協會關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3]。
1.1.2? 入選標準? 年齡26~70歲,DPN男女患者。
1.1.3? 排除標準 足部有傷口、哺乳期、妊娠期、癌癥及對相關藥物過敏等,不適合用于接受該治療方案者。
1.2? 一般資料
入組的78例患者均為保定市中醫院糖尿病科門診及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26~68歲,平均(49.12±6.02)歲;病程2個月~8年,平均(3.16±3.06)年。對照組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齡30~70歲,平均(48.93±5.12)歲;病程3個月~7年半,平均患病(4.06±2.16)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醫學營養和運動治療及相關教育,在其基礎上予口服降糖藥物和(或)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血糖空腹4.4~7.0 mmol/L,餐后2 h 5.6~10.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7.0%。
1.3.1? 治療組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甲鈷胺加溫經通絡中藥湯劑浴足,藥物組成:制川烏、制草烏、延胡索、川桂枝、桑枝、生艾葉、透骨草、伸筋草、制乳香、制沒藥,煎湯1 200 mL,2次d/。水溫37~40℃,時間20 min。14 d一療程。
1.3.2? 對照組 在DM相關治療基礎上予口服甲鈷胺500 μg/次,3次/d,一療程為14 d。
1.3.3? 療程? 2組治療均14 d為一療程,共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患者肢體麻木、疼痛、畏寒癥狀的變化和患者正中神經、脛神經運動傳導速度(MCV)。
1.5? 療效評價
1.5.1? 臨床療效 DON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肢體麻疼、怕冷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患者肢體麻疼、怕冷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有效標準。
1.5.2? 神經傳導速度 測定患者正中神經、脛神經運動傳導速度(MCV)。
1.6? 統計方法
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見表1。
2.2? 2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癥狀均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低于對照組治療后(P<0.05)。治療后癥狀與治療前比較改善明顯(P<0.05)。見表2。
2.3? 不良反應
兩組均未見不良反應。
3? 討論
DNP是DM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DM明確診斷后10年內常有明顯的臨床糖尿病神經癥狀,其發病率與病程相關。神經功能檢查發現,60%~9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病變,其中30%~40%的患者無癥狀。現代醫學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由于微血管的病變和新陳代謝導致,與神經能量代謝障礙、缺血、缺氧,蛋白質的非酶糖基化,多元醇旁落的激活,血液粘稠度增高等因素有關[4]。治療包括控制血糖、神經修復、抗氧化應激、改善微循環、改善代謝紊亂。甲鈷胺是臨床上使用療效較為明顯且運用廣泛的神經修復劑[5]。甲鈷胺是維生素B12甲基化活性制劑,可參與身體甲基轉移作用,對神經組織的核酸、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有促進作用,可直接轉運入神經細胞,刺激軸漿蛋白質合成、促使損傷的神經再生[6]。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消渴病痹癥范疇。《內經》講“氣虛則麻,血虛則木”。消渴病氣陰虧虛為本,日久陰陽失衡,變證百出,如傷及經絡,痰濁瘀血多為其病理因素,且貫穿始終。不通則痛。臨床予溫經通絡中藥浴足,對患者出現肢體麻木、疼痛、畏寒癥狀有較好的療效。方中制川烏、制草烏:溫經通絡,藥理研究川烏、草烏有明顯分抗炎、鎮痛作用。延胡索:既能活血,又能行氣,具有良好的止痛功效。取桂枝溫經通脈之效。桑枝:祛風濕而善達四肢經絡,通利關節,痹癥新久、寒熱均可應用。艾葉:溫經散寒、止痛。伸筋草、透骨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乳香、沒藥:辛香走竄,苦泄溫通,能散瘀止痛,常相須為用。諸藥共用,溫經通絡。
表明,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予溫經通絡中藥浴足,能更有效的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癥狀及神經傳導速度,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醫院出版社,2011:37-47.
[2]? 張惠芬,遲家敏,王瑞萍.實用糖尿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6-167.
[3]? 美國糖尿病協會.美國糖尿病協會關于糖尿病神經病變的診斷與治療指南[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09,29(6):427
[4]? 錢榮立.糖尿病臨床指南[M].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201-203.
[5]? 賓學暉.α﹣硫辛酸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28例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2,14(9):68.
[6]? 劉敏,李京軍,張婷,等.葉酸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