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外來工真切地面臨著子女升學、就業、計劃生育以及社會管理等諸多方面的門檻及限制。在為生計奔波的同時,子女們出現了或這或那的問題。本文中,筆者結合實際認為可從“自信、樂觀”“親子、陪伴”“肯定、激勵”這些方面來提高外來務工人員的家庭教育水平。
關鍵詞:自信;陪伴;肯定
所謂“外來工”,百度搜索是:中國國內“流動人口”的一部分。這個群體主要來自農村——因此在一些官方文件和研究論文中也稱作“農民工”。滾動條繼續拉動,“這不但是一個歧視性的稱謂,也是以國家名義實施的相關政策”。這一行字表述清楚,卻沒來由地刺痛了雙眼。人真的應該無高低貴賤之分,可外來工卻真切地面臨著子女升學、就業、計劃生育以及社會管理等諸多方面的門檻及限制。
于是,我們常看到這樣的一幅景象:鱗次櫛比的高樓冷峻而孤傲,匆匆如潮的外來工渺小而卑微,一身風塵無暇抖落,只為在這城市的丁點立足之地。
再于是,我們無法忽視這樣的種種現象:他們的子女有的自卑、自閉;有的學習被動,缺乏成就感;有的具有反抗傾向,被壓迫感強……同在一片藍天下,這些祖國的花朵顯出了令人心疼的別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是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是永遠溫暖的港灣,而有這些問題,家庭教育難辭其咎。因此,筆者結合實際就如何提高外來務工人員的家庭教育水平談幾點拙見:
一、 自信、樂觀之氛圍,即為始
大部分的外來工家庭經濟拮據,居住條件簡陋,甚至在活動板房、簡易大棚棲身,美好城市的建設他們功不可沒,干凈舒適的家園他們遙不可及。身在異鄉的他們心生畏懼,或悲或喜獨自體味。在這種環境耳濡目染中長大的孩子不免自卑、孤僻。
我曾給我們班的外來工子女做過這樣的一份調查問卷:“你是否認為自己是一個聰明的孩子”,數據具有很大的話語權,20%的孩子認為自己是聰明的,12%認為自己不聰明,68%不置可否;另一題“你覺得暑假過得怎么樣?”選項A“沒意思,太孤單了”,選項B“回老家愉快”。100%的孩子不約而同地選擇了B。再問孩子原因,有說老家的游戲很有趣;有說那有兒時相知的玩伴;還有說那的空氣更清新。
孩子的心靈如此純凈,無關地域的好壞,只選擇心靈深處的那一隅安全港灣。
可見,孩子的自信或是與生俱來的,或是受后天外界的不斷磨礪。家長所營造的自信、樂觀的家庭氛圍勢必作用于孩子的精神層面,內化后直呈為外部表現:陽光、積極、樂觀、勇敢,這也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第一步,不因生活的暫時困頓而自怨自艾,也不因工作的短期勞累而自哀自憐,更不因家庭的和諧與否而自輕自賤!
二、 親子、陪伴之融洽,最難得
外來工人員的子女大部分沿襲父輩傳統的農村生活方式和社會風俗,身上有著大部分城里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優點:能吃苦耐勞,生活自理能力強,對環境的適應性強。這也從一定層面說明了父母平時對他們的陪伴較少,小小年紀便學會煮飯、炒菜、洗衣服的一定不在少數。但同時,有些自制力不強的孩子因缺乏約束力,對電視、電子游戲趨之若鶩,對學習、完成作業卻敬而遠之。
在我所在的班級就有這么個孩子:母親在汶川地震中不幸遇難,父親便帶著他四處打工,似浮萍般居無定所。雖才二年級,卻已輾轉三所小學。他寡言、少笑,難得舉手、發言,周末時一次外出,途經村口小路,忽見這道身影坐在門前的小石凳上,他主動打了聲招呼,往里一瞧,他家里黑燈瞎火的,而此時正是寒冬臘月、華燈初上的時候。“你吃了嗎?”對方無奈地搖頭。“你家里人呢”“去上班,還沒回來。”“走吧,我帶你去吃飯。”“不用了,我已經煮好飯了,等著爸爸回家一起吃。”他面帶微笑,眼底的那一抹懂事分明讓人心疼。
后來,又特意去他家坐了會兒,居住條件簡陋自不必說,關鍵是連張寫作業的桌子都不具備,怪不得平時的書本、作業上總是沾滿油漬、皺巴巴的,作業也是隨便、應付了事。這孩子告訴我,他跟爸爸幾乎沒一起出去散過步,爸爸下班回來就只跟鄰居聊天、喝酒,對于作業,或說“我沒空,自己做”或“我不會,自己想”,假期時,更是孤獨,房前屋后就只有自己一個人的身影。聽之,不免心酸。
數據會說話,有時真讓人不忍直視。調查問卷中的一項“學習上遇到困難,你通常會怎么做?”四個選項內容:問同學、問老師、問家長、放棄。我們班的這些外來工孩子出人意料地一致,都選擇了“放棄”。而經常性地放棄,導致了學習不主動、不專注,遇難題不思考,沒有積極性。接下來的一項“周末時,你的家人陪過你嗎?”少許的孩子選擇偶爾,80%的孩子選擇“很少”,“經常”一項無人問津。再看家長很少陪伴的這些孩子身上驚人的相似:個人衛生情況堪憂,尤其是夏天,頭發、衣服常有餿味。手臂、脖子更被一層厚厚的黑垢遮蓋了本來膚色。衣服混搭成風,“犀利哥”不再只是個標簽。
以上的種種現象直指外來務工人員家庭教育中的最大問題:家長與孩子間的相處太少!所以,筆者想說,親子、陪伴之融洽,最是難得。親子、陪伴,不在于時間的長短,而在于質量的高下。一分鐘的快樂陪伴,遠勝一天勉強的相守,親子陪伴的價值超過任何的教育培訓。
對待孩子,僅有物質關懷是不夠的,真誠地陪伴、悉心地關懷更加重要。孩子的健康生活、快樂學習,離不開家長一步一步、用心的呵護。可見,外來工家長要改變觀念,不應再認為孩子只是一個傳宗接代的標志,一進入校門,便把所有的一切全拋給家長、交給學校,對學習,不聞不問;也不應再認為對孩子的關心只是帶他出去吃頓好的,買件好看的衣服那么單純,對他們的精神世界,置之不理。
三、 肯定、激勵之細節,才恒遠
外來工子女由于地域、生活習慣、學習成績、性格等等因素,他們大部分不像本地的孩子活躍、機靈。但他們也有他們的精彩,純樸、真實。正因如此,他們更需要得到成人的肯定與贊揚。仍以調查問卷中的一項為例“你的父母表揚過你嗎?”三個選項依次為“經常”“很少”“從不”。其中10%的孩子選擇了“從不”,80%的孩子選擇了“很少”,而只有10%的孩子選擇了“經常”。
所以“你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揚嗎?”一項,大家無一例外地選擇了“是”。人總是傾向于肯定自己,并且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孩子需要成人的肯定,尤其是來自父母方面,哪怕只是一個贊許的眼神,都會讓他們備受鼓舞。威譜·詹姆斯曾發現,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后,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4倍。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肯定與激勵這一重要細節至關重要。就像周弘所說,就算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您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贊美他,為自己創造的生命而自豪。
再以本文中提到的那個孩子為例,他的成績在班里是墊底的存在,因為多次轉學落下了基礎,再加上家長的不重視,這孩子干脆自暴自棄。在一次長談中,家長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盡管因為生計而不得不每天勞碌在外,但每晚收工回來不再只與鄰居談天侃地,喝茶飲酒,會關心孩子的學習,檢查孩子的作業。一次,這孩子把看拼音寫詞語一題全做對了,我興奮之余立馬告訴了家長。
聽得出,家長也很激動。那晚,這位家長早早地收工,直接去肯德基買了孩子一直垂涎三尺的炸雞腿,并大大地表揚了他。第二天,孩子把事情復述給我聽時,我看著他那因激動而泛紅、發亮的臉,一時間,感動莫名!收獲了家長的肯定與激勵,這孩子好像一下子長大了,成績逐步提高,尤其是書寫,來了個翻天覆地大轉變。笑容漸漸地多了,會融入集體中,上課時,常能從他的眼神里感受到求知的欲望。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絢麗綻放,而有的花卻需漫長等待。不要緊盯別人的花,不要覺得別人家的永遠都是好。用自信、樂觀的氛圍來滋養孩子的心靈;用親子、陪伴的融洽來快樂孩子的成長;用肯定、激勵的細節來培養孩子的成功。那么,這樣的家庭教育一定會是充滿愛、充滿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
作者簡介:
郭曉茹,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南安市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