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震波 蘇成勇
[摘要]為有效推進工學結合,高職院校頂崗實習管理應由剛性管理向以人為本、主動適應變化的動態競爭環境下的柔性管理轉變。本文以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提出以人本主義理論為依托,以柔性管理為工作核心,以學生能力需求為管理導向的頂崗實習柔性管理實踐探索。
[關鍵詞]人本主義;柔性管理;頂崗實習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8.135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18-0216-02
頂崗實習作為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有效實現學生職業技能提升,充分完成學生實習與就業的完美對接,實現準員工向職業人身份轉變,是一項重大的課題。本文以人本主義視閾下的校企合作為研究框架,以人本柔性管理理念為價值核心,從探索學生的需求價值導向出發,開展頂崗實習過程中人本柔性管理領域的實踐探索。
1柔性管理的特征
筆者認為柔性管理是人本主義理念的深化和拓展,故稱為“人本柔性”理念,筆者從目前高等職業院校生源實際和學生價值取向出發,認為“人本柔性”理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1人本理論特征
人本主義是西方人文主義教育傳統的發展,它強調以人為本,滿足人的心理、生理以及發展的需求,倡導主動適應變化、創造變化,利用變化以提高自身在動態環境下競爭性的管理思想。在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下,柔性管理強調主動研究學生的需求特征,以個人發展為目標,以價值需要為前提,將人的發展、組織的發展有機融合。其本質過程是人與組織、個體與環境的互動和平衡,在互動中,既要充分考慮個體的物質滿足和發展實現,又要追求組織的管理規則和生產目標,在動態的平衡中達到兩者的穩定。
1.2需要理論特征
需要理論是馬斯洛提出的,在此理論下,人的行為動因被定性為個人的需求,柔性管理即是在研究人內在需求的基礎上,契合組織的發展而驅動個人內在的行為動機,充分發揮人的內驅力及主觀能動性,用激勵的方法指揮和指導個人的行為,從而實現組織整體目標的達成和實現。“需求理論”的重點在于個體從物質到精神的成長,從個體人到社會人的蛻變,從被動發展到主動實現的心理動因的過程,“需求理論”是西方動機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
1.3個性理論特征
柔性管理強調個性需要的滿足和個體功能的自主,倡導個體主動、積極適應新的變化,在變化中適應環境,從而構建人與環境相協調的發展機制。這種特征符合當前學生自我意識與獨立傾向日益提升的特點,符合社會創新和創造的時代要求,與企業在管理中鼓勵個人創新與發展的要求并行不悖。
本文從“人本、需要、個性”三個維度,探索高等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需求,從人本角度,實現個體與組織的平衡;從需要角度,實現個體物質與心理的滿足;從個性角度,實現個體專業傳承和創新的發展。
2高職院校頂崗實習學生需求價值
為了解學生在頂崗實習的真實需求價值,筆者會同實習組織(主要是指學生實習的單位企業),共同以問卷的形式開展調研,該問卷持續調查15周,以5周為一個調查周期,發放問卷50份,收回50份。問卷以“1、2、3”代表需求的等級,數字越大,需求越迫切;數字越小,需求越小,重要調研學生在薪資收入、生活條件、績效激勵、心理滿足等需要理論層面,以及專業習得、技術創新、活動適應、企業關懷等個性角度層面的具體情況,具體調研結果如表1所示。
(1)薪資收入的需求持續增長:一方面是因為技術的熟練而獨立頂崗后,同周圍薪資環境的對比而產生;另一方面是因為社會化后,個人消費水平的提升而驅動。
(2)生活條件的需求逐漸趨于平穩:可能由于較高的期待,隨著與周邊居住環境的認知而平衡,并在心理上逐漸趨于穩定。
(3)績效激勵的需求逐漸趨于高漲:企業以貢獻為導向的管理制度最終導致學生對績效激勵的需求逐漸增長。
(4)心理滿足的需求平穩中增長:可能是由于公司的管理制度和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造成學生對心理滿足的需求逐漸增長,但由于所處較低的實習層級,增長趨于平穩。
(5)專業習得的需求增長較快:一方面得益于學校的教育,另一方面得益于企業的制度導向要求。
(6)技術創新的需求增長較快:主要得益于企業的制度導向要求。
(7)活動適應呈現穩步增長:主要原因是企業活動能夠使具有活動特長的學生有展現發展的機會,但在職業院校中這樣的學生可能較少。
(8)企業關懷呈現穩步增長:主要原因可能是企業的關懷未能與學生的需求達成同步,從而造成需求趨于平穩增長。
綜上,學生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和心理階段,在企業中更需要認同感和公平感。在認同與公平的基礎上,校企應當攜手,制訂培養方案,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需求,不斷修正相應的組織策略和激勵措施,使形成的績效管理制度和專業能力培訓體系更加符合學生的價值需要。
3以需求為導向的校企合作背景下學生實習柔性管理實踐
學生實習柔性管理在認知學生需求的前提下開展,在校企合作大背景下,圍繞“雙主體”學歷一證書教育機制、“雙主體”激勵一關懷機制、“雙主體”學習一就業機制開展管理實踐。
3.1“雙主體”學歷一證書教育機制
“雙主體”學歷—證書教育機制是學生在學校接受學歷教育,學習基本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取得專科學歷和初級技術從業資格證書;在企業學習行業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術,取得行業技師證書。“雙主體”在教育過程中,關注學生興趣,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在學校鼓勵學生考取多種類從業資格證書,在企業嘗試多崗位專業知識學習和操作。這意味著將以“自助菜單”的形式,設置一定的能力門檻,選擇“雙主體”中不同證書和崗位,從而在自我定位、個性發展的前提下,有效促進學生的職業抉擇和人生發展。
3.2“雙主體”激勵一關懷機制
“雙主體”激勵一關懷機制是,在頂崗實習中的學生,一方面遵從企業的準員工待遇,參與企業技術創新、技能提升、工作加班的激勵制度,另一方面參與學校獎學金的評價和考評機制;一方面接受企業崗位師傅的技能培訓和生活關懷;另一方面受到學校指導教師的技術指導和育人教育。在這種雙向激勵和關懷下,學生更容易接受學習環境的變化,在實現身份轉變的同時,進發學習與成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個人與組織的匹配和融合。
3.3“雙主體”學習一就業機制
頂崗實習的目標在于技能的提升和職業能力的實現,同時,它又具有明顯的就業特征,是在準員工身份下的技能專業學習過程。在“雙主體”學習一就業機制模式中,企業可以以員工身份對待實習學生,學生能享受到良好的企業培訓、崗位以及應有的福利待遇,并在畢業后實現無縫對接就業,構建學生學業與職業的緩沖地帶,也大大壓縮了企業的用工與培訓成本,滿足學生職業發展和成長的需求。
柔性管理理念下的學生實習探索,在充分調研學生需求的基礎上,以校企合作為基礎,從學校、企業雙主體進行創新,滿足學生個性發展、能力提升、自主選擇的要求,降低學生的就業擇業技術與資金成本,形成個人能力高、薪資收入多、就業成本低的全新頂崗實習管理體系,可有效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教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