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職業化教育越來越多地被大眾關注。在職業院校興起了課程教學改革的浪潮,學校要求老師通過課程改革和教學設計,來提升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推動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本文以建筑設計課程為例,通過教學設計和改革,提高教學的實用性,希望能為以后的教學提供一定的指導。
[關鍵詞]課程改革;教學設計;項目化教學;實踐指導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8.150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18-0238-02
1課程教學與任務
1.1課程的基本信息
建筑設計課程的授課對象為環境藝術與城鄉規劃專業2年級的學生。課時有98節,學分有6個。先修課程有基礎繪畫課和表現技法課;后續課有綜合實訓、頂崗實習。
1.2課程定位
建筑設計課程是專業核心課,對應的職業崗位有:城市規劃師、建筑設計師、景觀設計師、旅游規劃設計師和相關行業從業人員。
其中城市規劃師應具備的基本能力有:①認知能力——提升學習能力和專業素養,能夠勝任相關工作;②思維表達能力——提升將設計創意用圖樣文字表達出來的能力,完成條理清晰的匯報演講;③溝通能力——能與甲方和施工單位進行溝通,解決現場問題;④協調能力——能協調各方面因素,組織團隊協作,實現優化管理的能力。其中認知能力對應的崗位是設計師助理,思維表達能力對應的是主創設計師,溝通能力對應的是項目經理,協調能力對應的是設計總監。
1.3課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生通過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建筑平面功能布局、立面空間形態、空間透視形象的設計方法和技巧
能力目標:學生通過實訓練習,達到能獨立完成小型建筑的方案設計,并能制作展示性文件。
素質目標:學生通過實踐項目演練,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模式的創新性和溝通表達能力。
1.4課程結構與內容
整個建筑設計課程分為設計原理和設計實訓兩大部分。設計原理包括如何正確認識建筑、建筑的表現技巧、建筑的設計方法。設計實訓包括建筑的單獨模塊練習(平面功能布局、立面形象設計、整體效果圖表現)、不同類型建筑的綜合訓練(咖啡廳、幼兒園建筑綜合訓練)、實踐項目的綜合訓練(常德墓園殯儀館建筑設計),讓學生掌握建筑設計的相關內容和規范要求。整個建筑設計課程通過結合課程實訓練習和校外考察,讓學生掌握各類建筑相關知識和設計內容。
整個課程理論與實踐設計相結合,通過在實踐案例中加人崗位相關知識和設計規范,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形成系統的設計思路和方法,實現學習內容與社會實踐接軌。
1.5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不同場地的功能分析和布局、建筑方案的特色空間設計、如何進行方案創意和藝術表現、方案設計的流程和效果把握以及設計內涵與外在表現的結合。
教學難點:學生根據不同類型的場地環境和風格等要求來完成設計,實現建筑功能和藝術特色的結合,并能舉一反三。在現有的基礎條件下,學生通過學習能快速提升設計和表現能力。
2課程教學設計
2.1課程設計思路
筆者以學生認知水平、職業技能標準、崗位需求和行業標準4個方面為基礎和導向來開展課程。同時,筆者根據課程內容特點,將課程分成引導項目、主導項目、提高項目和綜合項目4個項目進行內容教學。課程內容需要包含的知識體系,如表1所示。
根據學生特點,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筆者將課程分3個階段開展實施,分別是入門階段進行理論認知、提高階段進行實訓練習和綜合階段進行項目模擬。
2.2教學手段
筆者依據新理念和新教法,充分利用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分方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針對不同的學習階段,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如臨摹、講評、現場演示、參與式互動評價、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同時,筆者以工作項目為導向引入學習任務,合理地組織理論與實踐教學,以典型的工作任務為載體,做到“做中學、做中教、邊做邊學”,切實做到寓教于學。
同時,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利用“翻轉課堂、碎片式教學、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新型手段和方式,實現多樣化、同步化、信息化的有機結合,增加學生的感性和直觀認識,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和設計能力。此外,筆者根據課程的專業特點,以及學生在畢業后對建筑設計的運用程度和相關要求,從易到難進行推進。
3課程教學實施
3.1課前準備
(1)教學手段推送。老師利用大學城空間平臺、QQ聊天群、QQ空間、微博、微信群和網絡云盤等移動網絡平臺推送相關教學信息。
(2)相關知識儲備。學生帶著問題收集相關資料,將收集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提出疑問并隨時與教師進行溝通。
(3)答疑問題準備。學生利用課前對上課內容所需的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和篩選,準備現場答疑問題,在上課后進行集體溝通討論。
3.2課堂實施
課堂實施以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擬為主,包括角色定位(教師、學生進行分工協作)、業務洽談(甲方、招標代理公司、設計公司的三方聯動)、總監指導(總監介紹、解讀、分析、規范實現“四位一體”的指導)和總體評價(多方位評價體系)4個環節。其中,課后評價是課堂實施的進一步延伸,主要包括學生優秀作品線下展示、網上大學城空間建設、職業技能考核評價和企業考核評價4方面的內容
3.3課后提升
學生在課后可以利用電視媒體、網絡論壇、在線學習、電子書、微課、公開課和APP應用等方式拓寬知識面。此外,學生要運用各種信息化手段拓寬知識面,并完成殯儀館模型制作。
4課程建設規劃
4.1課程特色
整個課程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崗位為向導、以現代手段為依托”的原則,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化教學特色。
4.2建設目標
整個課程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品牌專業,提升筆者所在單位在行業內的知名度為建設目標。
4.3教師的自我提升
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的自我提升也非常重要,包括加強自身知識儲備、關注行業動態、堅持社會實踐和全面提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