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芬
摘 要:實踐活動是人的主要活動,是人生成自我的主要方式。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更要走進自然,回歸生活,融進社會去進行實踐。教育教學的開展要尊重學生對實踐的認知與理解、感悟與體驗、交往與探索。基于核心素養的指導思想,需要建立一種全新的、開放的教育理念,要讓學生走出狹隘的書本世界,走進自然,回歸生活,融進社會去進行實踐,達到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提升。
關鍵詞: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實踐能力
我們已經進入了核心素養的時代,核心素養特指“個體在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包括我們已熟悉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依據美術學科的特性,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方面更能突出它的優勢,而且關系更加緊密。實踐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人的主要活動,是人生成自我的主要方式,是人的社會性的表現形式,人的本性是通過實踐活動體現出來的,人的生存價值體現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在美術教育教學中,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是我們一線教師要關注的一個重點。以下結合本人的教育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一、實踐活動的理論思考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與文化背景下,借助已有的經驗,通過積極的發現探究、合作交流,從而建構新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觀既強調學習者的主體作用與主體地位,同時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發揮著主觀能動的作用,教師是知識意義建構的促進者與培養者,以學生的興趣、需求、發展為重心,探究多種教育教學的方法與形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構主義還強調學習的情境性,認為學生的學習應該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在聯結自然、生活、社會的情境中進行知識意義的建構與實踐經驗的積累。
(二)活動理論
活動理論是以“活動”為邏輯起點和中心范疇來研究和解釋人的心理的發生發展問題的心理學理論。該理論認為,有意識的學習和活動完全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活動不能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發生,意識也不能在活動的范圍之外體現。思維、意識是由活動促成的,離開了人的活動就不能發展。活動理論強調活動不僅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是人發展的必要方式。主體在從事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活動中,必然吸收著客觀世界的存在力量。因此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實踐,能借助客觀世界中的信息與資源,通過感覺、知覺、想象、情感、理解等形式積累豐富的經驗、知識與智慧,從而達到知識的增長與能力的提高。
(三)探究學習理論
探究學習理論主張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該創設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立主題,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與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培養探索精神與實踐能力。探究學習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把問題看作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同時也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探究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內化知識,提高創新與創造能力。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創設各種實踐活動,做好實踐活動的設計者與引導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自我探究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與綜合素質。
二、美術實踐活動的探索與發現
(一)拓寬實踐平臺,發現與實現自我價值
歌德說:“一個人怎樣才能認識自己呢,絕不是通過思考,而是通過實踐。”實踐是人生活的主要方式,人在實踐中能豐富經驗,增長見識,從而對自我價值做出正確的認識和評價,不斷完善自己,獲得自信與滿足,實現對自身意義的肯定。因此,實踐的過程也是人自我價值的發現與實現的過程,它能更好地發揮人的主體能力,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我們需要拓寬學生的實踐平臺,讓其參與到各種有意義的活動中去,獲取豐富的資源與信息,在實踐中適應不斷出現的新情境,重新評估自己,發現與實現自我價值。例如,在一次全國巡展實踐中,幾位獲獎的學生在寬廣的實踐平臺中找到了成功的答案:要用自己的表現方式表達真實的生活感悟,用獨特的視角體現自己的思想與情感,敢于創新,勇于實踐,用踏實認真的態度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去實現理想……不同的實踐經歷,不同的實踐平臺,讓他們從不同的視角重新發現與審視自我,最終收獲了實踐的幸福與滿足感。
拓寬實踐平臺讓學生真切地投入到社會生活的現實中,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在寬廣的平臺中接受磨煉,才能更好地完善與提升自己,才能耳聞目睹社會與生活的真實面貌,吸收到更多的信息,體味到人生的真、善、美。引用尼采的話說:“如果你想走到高處,就要使用自己的兩條腿!不要讓別人把你抬到高處;不要坐在別人的背上和頭上。”
(二)關注與體驗,在生活實踐中學會創造
探尋可能的生活,并學會實踐與創造生活是人的生活能力的標志。教育作為發展人、影響人的內心世界和內在潛能的實踐活動,它要作用于學生的生活能力,要注重學生關注人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的人文關懷的培養。有意義的教育不僅需要改變學生生活和存在的那些無意義的狀態,更要激起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自然、社會的熱忱關懷,養成自覺創建生活的能力,從而更好地生存發展,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學生的生活也是現實的生活,教學需要引導學生回到具體的、生動客觀的現實世界之中去進行實踐,并結合書本知識學會創造生活。
例如,教師組織攝影社團的學生到學校附近的老街進行采風實踐活動,聚焦生活鏡頭。學生不僅是用鏡頭捕捉著生活中的景象,更用自己的眼睛與心靈在感受著古文化建筑的魅力,感受著老街的風土人情。在動態的實踐中,學生能對所學的攝影知識深入理解并學會應用,對抽象的景深、快門、焦距、構圖等概念的理解在實際操作中變得明晰起來,師生之間的互動也使得實踐更有實效。圍繞這次實踐活動而開展的“楊橋古風”攝影作品展又構成了學校一道新的風景線,在傳遞實踐信息的同時,更與他人一起分享著實踐的樂趣,讓有限的校園空間多了份來自校門外的精彩,為他人創造出了與自然生活接觸的時空。盡管從專業的角度來審視孩子們的作品顯得稍許稚嫩了些,但從他們捕捉到的生活鏡頭與創造生活的笑臉中讓人讀到了實踐的意義。
杜威認為教育即生長。因此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獲取經驗并且學會使用,并使實踐中所得的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在抽象的知識與具體的生活中尋找連接點或者相似點,知識與實踐就有了生命的對接,使兩者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學生在這樣一種相互融合中才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與生活的美好,生命才得以更好地生長與發展。
(三)創設情境,在實踐探究中提高能力
當下的美術教學正在盡力構建學科的綜合性與實踐性,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重視知識與能力的雙重融合,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講究多元化、開放性與科學性,不僅要學生掌握美術的基礎知識,更要通過實踐的過程培養獨立思考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放手讓學生去嘗試,相信學生的能力,創設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的情境與平臺,使其能綜合運用相關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學會思考與探究。
例如,執教欣賞課時,學生經常會對一幅作品提出很多問題,有其獨特的想法,如果老師直接給予答案,就是一種強行的知識灌輸。學生雖然得到了答案,但印象是淺顯的,思維的層次還僅僅停留在問題的表面,知識只是作了表象上的停留,并沒有真正的內化,更談不上能力的提升。教師不妨為學生創設一個情境,對學生提的問題進行恰當引導,讓他們通過自主探究或者是合作探究的方式,利用網絡、圖書館等途徑,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教師可以做一個幕后的指導者,創設“走進名畫交流會”“畫里話外”“與大師對話”等情境,讓學生多方位地走進名畫的解讀與賞析中,將表象進行審美思維的內化。學生作為主體可以通過角色轉化在不同的情境中將探究成果呈現出來,學生的角色可以是一位老師,帶領大家走進作品的世界,去探究作品以及作者的背景、歷史、藝術特色;可以是一位演員,用動態的肢體語言模擬作品的形象或是創作背景;也可以是一位大方的主持人,調控著整個活動的節奏與氣氛……在這個探究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一個問題的解答,滿足的并不是一顆好奇的心,更是自我能量釋放的一種享受,在整個探究過程中綜合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學生對通過實踐探究而獲得的知識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在實踐探究中學習對學生思維與能力的提升更具魅力,更是思想與情感的一種升華,推進了學生對人生成長的感悟與思辨。
基于核心素養的指導思想,我們需要建立一種全新的、開放的教育理念,要讓學生走出狹隘的書本世界,走進自然,回歸生活,融進社會去進行實踐。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興趣與需要,找準美術實踐活動的開展方法,借助客觀世界中的信息與資源,使學生通過感覺、知覺、想象、情感、理解等形式積累豐富的經驗、知識與智慧,從而達到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提升,逐步形成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參考文獻:
[1]郭元祥.生活與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基礎教育論綱要[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成尚榮.不要忘了素質與分數背后的“人”[J].天津教育報,2009.
[3]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版)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趙翔麟.杜威教育名篇[M].王承緒,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5]鐘啟泉.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挑戰與課題[J].全球教育展望,2016(1).
[6]馬天紅.實踐探究 體驗感悟:“千克和克”一課教學與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14(26).
[7]黃金堂.開發學生自助實驗的實踐探究[A].節能環保 和諧發展:2007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四)[C],2007.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