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坤蘭
摘 要:在新課改的引導下,我國的小學語文進行了實質性的教學改革,基礎的教學模式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山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區域,語文也是一門必備的教學科目,而對于其的教學實踐需要根據學生的主體性進行相應的發展,因而其教學方式必然與普通的語文教學有著一定的區別。主要對山區小學語文教學的時間方法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實踐的具體思路。
關鍵詞:山區;小學語文;實踐
小學語文教學,一直是我國基礎的教學科目之一,其中很多教學內容不僅傳播了一定的語文知識,而且對于學生的成長有著良好的引導作用。在現如今的山區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缺乏現代化語文教學的觀念,依舊采用了傳統的傳授式教學,在整個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依舊沒有得到絲毫的凸顯,而教師對于學生的知識培育,也缺乏明確的方向,許多時候都是對學生的直接知識教育,如拼音、課文背記。但是新時期的語文教學目標,需要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認知,正確看待生活中的語文知識內容,將生活與語文聯系起來。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然與這樣的教學目標脫離了很大一部分,實際的教學效果也不是很好。為此,在這樣的狀況下,山區小學語文教學需要實時調整自身的基礎教學體系,尋找適合自身的教學方法,實現較高質量的語文教學。下面筆者就來談談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方法。
一、放寬視野,感受山區的語文氣息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充斥著相當多的景物描繪和生活描寫,這些內容大多時候描寫的都不是城市,而是鄉村的各種風景,比如清澈的小河、碧綠的山丘,這些內容在城市中是十分不容易見到的。新時期的山區小學語文教學,需要教師積極帶領學生發現語文課文中的鄉土氣息,促使學生認識到語文教育并不是抽象的教育學科,而是與他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科目。很多山區小學生,認為語文僅僅是帶領他們學字的科目,但是事實上并非如此,語文是一門生活的哲學,也是一門敘述生活的教學科目。在傳統的山區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傳授式教學的過度約束,使得學生漸漸忘記了語文課本中的生活氣息,進而造成了學生學習路上的盲目。在新課標中,對于學科服務生活的理念給予了深層次的強調,在這樣的狀況下,教師應當帶領學生放寬視野,在學習語文課文的過程中積極感受山區的語文氣息,體會到語文對生活的描述和感染,進而產生相應的語文感知能力,奠定良好的語文寫作基礎。
二、實事求是,研究語文中的生活道理
語文,并不是單純的文字教學科目,而是一門文化哲學科目,其中不僅充滿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包含了各種文化的交融,在對其進行學習的時候,應當保持認真積極的態度,去傾聽大自然的點點滴滴,去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山區的教學條件相對較差,但是對于語文課本中出現的各種新興事物,教師要盡可能為學生進行相應的描繪,比如,對于現階段的各種新興科技,教師要憑借自己的經驗為學生詳細地介紹科技內容以及相應的應用。語文,本身十分注重實踐,更是對生活的真實寫照。通過合理地渲染生活,可以給山區的孩子一種深層次的向往,使得山區的孩子能夠認識到當前社會的美好,并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著真誠的希望。小學語文,本身是一門引導學生感受生活的學科,很多課文內容都有著童話的意境,但也是對現實美好的向往,教師需要更多地帶領學生去探討希望和夢想,使得山區的孩子能夠保持認真積極的學習態度,感悟生活,努力綻放自我。
三、頑強拼搏,給予學生深層次的語文精神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充斥著相當多的生活哲理,無論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狐假虎威,還是寫實的人物傳記,都在描繪著某一個現實道理。山區的生活,相比于其他地區會比較艱苦,而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必然會變得更加堅強。教師可以在開展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積極帶領學生感悟各種現實道理,如勤儉節約。教師可以以勤儉節約作為主要話題,然后展開辯論:當你有錢了,是否還需要勤儉節約?學生在這樣的辯論中必然會形成多種多樣的想法,但是最終都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回歸于正確的思路。教師在其中的角色便成為引導者,而不是傳統的主導者,學生對于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道理內容,也會保持較為積極的學習態度,相應的學習效率也會彰顯得較高。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積極地閱讀一些課外讀物,從課本以外的讀物中感受各種現實道理的真實寫照,并獲得更多的語文文化知識,有利于寫作能力的不斷提升,全面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總而言之,對于不同的地區環境,需要采取相應的引導教育方式。山區小學語文教學,本身的難度相當高,但是對其的實踐并不會十分難,可以綜合考慮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各種教學主題,為學生設置相應的學習課堂,并養成良好的語文實踐習慣,提升學生的實際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吳慧.淺議小學語文童話教學走出誤區的途徑[J].學周刊,2017(13).
[2]張文英.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創造力[J].西部素質教育,2017(5).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